一、“十三五”時期發展回顧
“十三五”期間,一系列民生工程落地見效,一大批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好事、實事落實落細。綜合社會救助水平顯著提升,全市城鄉低保標準實現一體化,2020年提高到900元/人月,比2015年(城鎮、農村低保分別為550元/人月、420元/人月)增長63.6%和114.3%。2019年統籌城鄉實施特困人員供養,至2020年,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提高到1440元/人月,比2015年增長115.57%。2020年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分別提高至2100元/人年和2820元/人年,分別比2015年增長75%、56.7%。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實現新突破,養老服務政策不斷完善,養老服務設施不斷優化,醫養結合服務深入發展,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強。我市登記備案運營的養老服務機構19家,設有養老床位8005張。全市建有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667個,城市(農村)居家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均為100%。適度普惠兒童福利形成新格局,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最低養育標準由2015年每人每月1240元和760元分別提高到2020年的每人每月2200元和1800元,逐年提高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生活保障金發放標準,2021年與散居孤兒基本生活養育標準齊平;建立健全基層兒童服務隊伍,實現鎮(街)兒童督導員、村(社區)兒童主任全覆蓋。慈善事業協調發展,逐步完善縣、鎮(街)、村(社區)三級慈善網絡體系,全力打造“慈善醫療救助”“慈善危房改造救助”“慈善助學”“慈善超市”等慈善項目;慈善氛圍日漸濃郁,社會慈善資金逐年增加。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改革持續推進,全市共878個社會組織,其中社會團體759個、民辦非企業單位119個。委托社工機構運營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孵化社會組織86家。建立社會組織法人庫、信用評價系統,建立社會組織“異常名錄”制度、守信聯合激勵與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建立完善社會組織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社會組織管理。城鄉社會治理不斷發展和創新,全市共建立城鄉社區協商示范點76個。順利完成2017年第七屆村委會、第六屆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2017年全市基層民主參選率達到94.39%。實現廣東省“每萬人擁有持證社工人數5人以上”的工作目標,截至2020年,全市持有“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696人。全市成立專業社工機構11家,服務內容涵蓋養老、脫貧攻堅、兒童等,服務成效顯著。專項民政管理服務水平穩步提升,健全和加強了婚姻登記檔案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累計錄入新中國成立以來婚姻登記歷史檔案數據28.9萬條;引入社工機構開展婚姻家庭免費輔導服務。擴大殘疾人兩項補貼的覆蓋面,推進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發展。全市共免除殯葬基本項目36435宗,免除金額為4190.32萬元。遺體火化率保持100%;普查地名約10082條;相繼完成地市級、縣級和鎮級界線共843.76公里的聯檢工作。
二、“十四五”時期發展形勢
(一)發展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為民政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為民政事業發展指明了行動方向,各級黨委、政府出臺的政策措施為民政事業發展提供了具體指導,“雙區建設”和“雙城聯動”的發展布局為民政事業發展提供了戰略引領。
(二)發展挑戰
外部環境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使民政領域重大風險防控能力面臨更嚴峻的考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建構民政事業新格局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口老齡化態勢日趨嚴峻對民政服務供應成效產生了更迫切的需求,戶籍制度改革加快推進對民政事業的創新適應有了新的期待。
三、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省、江門市的部署要求。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以人為本、改革創新、民生兜底。
(三)發展目標
完善“大救助”體系,提升社會救助服務水平。完善“大養老”體系,增強養老服務保障能力。完善“大兒童”保障體系,拓展兒童福利服務功能。完善“大慈善”體系,促進慈善主體多元化。完善“大社會治理”體系,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
四、“十四五”時期發展任務
(一)健全精準化的“大救助服務”體系
1.進一步提升服務供給能力。加強政府采購服務保障,健全分類分層救助體系,加強基層業務體系建設。到2025年,實現鎮(街)社會救助全流程規范化、標準化。
2.進一步提升兜底精準救助水平。完善綜合社會救助實施機制,提升綜合社會救助服務水平。
3.加強分類兜底保障服務。規范照料護理工作,做好流浪人員救助,加大政策推送力度。力爭到2025年,救助管理機構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水平明顯提升。
(二)構建多層次的“大養老服務”體系
1.提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水平。完善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拓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功能,深入開展特殊困難老人的關愛服務。到2023年,完成對納入特困供養、建檔立卡范圍的高齡、失能、殘疾老年人家庭實施適老化家居環境改造服務。到2025年,全市建立城鎮級居家養老服務示范中心17家、農村級居家養老服務示范站166家;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緊急救援系統普遍建立;全面建立特殊困難人群居家社區探訪制度,每月定期探訪覆蓋率達100%。
2.提升養老服務機構服務水平。推動公辦養老服務機構服務提質增效,鼓勵民辦養老服務機構多元發展。到2023年底前,全市建成符合省三星級以上標準,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員照護為主的縣級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1家,優先滿足轄區內所有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專業照護需求。到2025年,全市建設縣級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1家,實現全市養老服務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5%;具備醫養結合服務能力的養老服務機構占比達到70%。
3.完善養老服務保障支撐體系。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
提升智慧養老服務水平,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機制。“十四五”期間,全市每年培訓養老護理員及養老管理人員不少于450人次,全面提高養老服務人才隊伍職業化、專業化水平。
4.加快養老服務重點產業發展。擴展養老產業發展領域,推進“雙區”“合作區”養老服務合作。
(三)完善“大兒童服務保障”體系
1.健全兒童保障體制機制,全面梳理現有兒童保障制度,根據“十三五”期間的實施情況,調整、優化現有制度。優化兒童保障工作格局,進一步建立健全村(社區)兒童主任、鎮(街)兒童督導員、縣級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的三級救助保護工作體系。夯實強制報告、應急處置、評估幫扶、監護干預“四位一體”的救助保護機制。
2.完善兒童分類保障服務。加強困境兒童生活和教育保障,加強病殘兒童醫療保障,加強殘疾兒童康復保障。加強縣級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建設,指導鎮(街)設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覆蓋率達到100%以上;指導村(居)民委員會設立專職專崗做好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實現兒童主任專人專崗,參訓率達到100%。
3.加強兒童監護能力建設。完善兒童監護救助體系,強化家庭監護主體責任,履行政府兜底監護職責。
4.提升兒童保障服務質量。加強兒童保障基礎建設,提升兒童保障業務水平,聚合社會慈善力量。到2025年,實現鎮(街)兒童督導員、村(社區)兒童主任新任職培訓“全覆蓋”。實施兒童福利機構規范化、信息化試點建設,推動非區域性兒童福利機構結合實際打造成為轄區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救助服務和關愛保護的陣地和平臺。
(四)建構特色化的“大慈善服務”體系
1.推進慈善公益進程。優化慈善工作格局,培育社會慈善主體,做強慈善品牌,營造慈善社會氛圍,加強慈善工作監管。依托慈善組織,發揮社工和志愿者作用,有效鏈接慈善資源、孵化慈善項目、弘揚慈善文化,重點幫扶和服務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積極發揮慈善事業的第三次分配作用,全面助力鄉村振興。力爭到2025年,全市慈善公益類社會組織達30家。
2.健全志愿服務體系。擴大我市志愿者服務隊伍規模,加大力度建設具有僑鄉文化特色的社會參與志愿服務平臺,加強與社會工作機構合作,推動志愿服務的廣覆蓋。
3.用實用好福彩公益金。加強福彩公益金管理,接受社會的監督,確保福彩公益金用到實處,用出效果,全力打造陽光、健康、可信任的慈善工作體系。
(五)打造多元化的“大社會治理”體系
1.推進基層政權建設和城鄉社區治理。完善社區治理工作機制,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加強村(社區)隊伍建設,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到2025年,90%以上的村“兩委”班子成員實現交叉任職;非戶籍居民參加居住地村(居)民委會選舉增至2個;實施城鄉社區工作者能力提升計劃,開展社區工作者業務培訓,提升社區工作者能力,為提升城鄉社區治理水平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
2.持續推進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強化社會組織黨建引領,深化社會組織培育引導,加強社會組織綜合監管,拓寬社會組織服務覆蓋面。力爭到2025年,每個鎮(街)至少有1個樞紐型的社區社會組織。
3.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建設鎮(街)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健全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機制。到2025年實現鎮(街)社會工作服務站(點)100%覆蓋。
4.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效能。加強婚姻管理工作,優化行政區劃設置和界線管理,加強地名規范化管理,提高殘疾人的服務水平,深化殯葬服務改革。到2025年,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覆蓋率達到100%;按照1:1比例安裝配齊殯儀館火化機尾氣凈化設備,減少殯儀館大氣污染物排放。
五、保障措施
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加強法治保障,加強政策建設,加強基礎要素投入,加強社會參與。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知識產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 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知識產權等問題, 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 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65827郵件:tssxzzx@jiangme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