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市人大常委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委、市人大社會建設委、市司法局、市人社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市市場監管局現場答記者問,對將于5月1日正式施行的《江門市僑鄉廣府菜傳承發展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進行全方位解讀,讓社會各界更深入了解《條例》的立法背景、立法過程、主要特點等。
廣東以促進粵菜發展為切入點,探索建立“1+N”省市協同立法模式。在此過程中,我市主動向省人大積極爭取,參與省市協同為“菜”立法,成為首批開展廣府菜立法的兩個地級市之一。用時不到一年,今年3月底,《條例》經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正式批準,成為我市即將施行的第十二部地方性法規。
《條例》不分章節,共二十一條。內容主要包括六方面,一是總則,包括立法目的、適用范圍、基本原則、政府及行業組織職責等;二是技藝文化傳承,包括名錄傳承、技藝傳承、文化挖掘、傳統餐飲業發展、老字號傳承發展等;三是產業融合,包括發展本土食材、發展關聯產業、開展標準化建設、發展預制菜等;四是支撐保障,包括提供人才支撐、平臺支撐、資金支撐等;五是交流合作,包括促進企業、個人的跨區域交流,促進職業院校的對外交流以及鼓勵海外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到本市就業創業、從事僑鄉廣府菜相關行業等;六是規定《條例》施行日期。
江門日報記者 畢松杰 通訊員 區志宏 桂彬
《條例》具有七大亮點
結合江門實際,《條例》具有七大亮點。
一是建立協調機制。銜接省粵菜發展促進工作部署,協同廣府地區其他市建立跨行政區域協作機制,研究解決江門僑鄉廣府菜傳承發展中的重大事項。
二是建立僑鄉廣府菜特色菜品名錄。建立僑鄉廣府菜特色菜品名錄制度,并對列入僑鄉廣府菜特色菜品名錄項目的技藝保存作出要求。
三是建立技藝和文化傳承機制。鼓勵挖掘僑鄉廣府菜制作技藝、民俗等,并支持申報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鼓勵編制僑鄉民俗宴席菜單和餐飲禮儀、服務規范。
四是促進本土食材產供銷一體化。推動鄉村振興資源投入僑鄉廣府菜本土食材生產基地建設,建設僑鄉廣府菜本土食材采購、配送、溯源的供應鏈服務平臺。
五是推動相關產業融合發展。開發休閑旅游精品路線,發布僑鄉美食地圖;鼓勵結合江門市歷史文化街區、海上絲綢之路史跡點、古鎮古村等發展農家樂;編制預制菜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圍繞本市特色菜品名錄和本土優質特色食材研制僑鄉特色預制菜。
六是加強品牌建設。建立老字號普查和認定工作機制,健全名錄和檔案管理;聯合打造老字號特色餐飲商業街,建立僑鄉廣府菜老字號博物館,實現老字號活態保護與傳承。加強對僑鄉廣府菜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的培育、保護、指導和運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七是夯實傳承發展的支撐保障。要求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工程,推動僑鄉廣府菜產業人才培養。建立僑鄉廣府菜全產業鏈信息服務平臺。統籌利用相關專項資金、產業基金,并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開發金融產品。
促進僑鄉廣府菜交流合作
為了推動僑鄉廣府菜進一步走出去,《條例》立足我市“僑鄉”特色,在促進僑鄉廣府菜交流合作方面作出五方面規定。
一是推動僑鄉廣府菜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以“僑鄉廣府菜”為關鍵詞,實現統一品牌、統一管理、統一宣傳、統一服務。
二是明確商務等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和引導企業、個人通過舉辦或參加活動、開發新產品、創新銷售方式等促進僑鄉廣府菜跨區域發展。
三是鼓勵職業院校立足江門特色,優化課程設置,對外輸出品牌、人才和技術服務。
四是主動對接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開展飲食文化交流與合作,將僑鄉的美景、美食和飲食文化推介到世界各地。
五是鼓勵海外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來我市開展僑鄉廣府菜相關行業創業就業。
讓“煙火氣”飄進千家萬戶
《條例》是一部“煙火氣”很濃郁的地方性法規。我市將全力做好普法宣傳,讓這股“煙火氣”飄進千家萬戶、傳到海外。
在立法階段,我市一直堅持“開門立法”,讓社會公眾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參與到立法當中,切實提升社會公眾對這次立法的知曉度、參與度,實現立法全過程普法。
在實施階段,我市將堅持“立一部普一部”的工作要求,將《條例》的宣傳普及工作納入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點、列入年度普法責任清單,形成分級負責、協作配合、共同參與的“大普法”格局。充分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舉辦“誰執法誰普法”履職評議活動,推動普法宣傳與依法治理普治融合。
除了常規宣傳途徑外,我市還將圍繞食品安全宣傳周、知識產權宣傳周、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等節點開展普法宣講活動。積極創作相關的普法劇、法治動漫、書畫攝影等文化產品,引導社會公眾共同參與僑鄉廣府菜傳承發展活動。充分發揮省、市政府立法基層聯系點法治宣傳“揚聲器”的作用,面向海外僑胞、港澳同胞有針對性地開展普法宣傳。
推動“粵菜師傅”工程高質量發展
《條例》不僅為“菜”立法,也為“人”立法。記者從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我市將全力做好僑鄉廣府菜傳承發展工作,進一步推動“粵菜師傅”工程高質量發展,拓寬城鄉就業創業渠道。
我市將制定“粵菜師傅”工程人才培養計劃,研發僑鄉廣府菜特色菜品職業技能培訓課程,構建“粵菜師傅”評價考核體系,鼓勵有關單位圍繞僑鄉廣府菜等開發專項職業能力項目。通過開展“星級名廚”培養計劃、“美食名街”打造計劃、“邑味名菜”開發計劃,持續深化“粵菜師傅”名廚、名街、名菜“三名”工程。
此外,我市將持續推動僑鄉廣府菜跨區域發展。充分發揮“中國僑都”和“世界名廚之鄉”的優勢,積極引導職業技工院校、餐飲企業、行業協會等加強與國際和港澳地區有關機構的交流合作,提升“粵菜師傅”工程和僑鄉廣府菜的國際傳播力。
加快打造全球華僑預制菜集散地
《條例》從立法層面有效賦能僑都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我市將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把“菜籃子”變為“菜盤子”,加快打造全球華僑預制菜集散地。
一是組織編制預制菜產業發展專項規劃,深化產業鏈上下游合作融合,推動預制菜企業規模化、集團化、連鎖化發展。逐年推進預制菜產業標準化體系建設,以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為契機,組織預制菜產品安全保障專項行動、監督抽查等,切實保障食品安全。
二是豐富產學研合作模式,支持科研院所、企業圍繞江門六大特色優勢農業產業研發風味佳、形態好、安全營養的僑都特色預制菜品,加快推動技術成果轉化。引導“企業+名廚+科研機構+產業園”預制菜菜品研發模式,差異化打造縣域僑都特色預制菜“拳頭”產品。
三是加大對預制菜的宣傳,正向培育和引導預制菜消費市場。持續打造“僑都預制菜”“江門年夜飯”公共IP,用好展會平臺,組織預制菜企業“走出去”參展,進一步擴大我市預制菜品牌影響力。
加快建立僑鄉廣府菜特色菜品名錄制度
記者從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我市將加快建立僑鄉廣府菜特色菜品名錄制度,提升僑鄉廣府菜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傳播力。
建立僑鄉廣府菜特色菜品名錄,需要積累僑鄉本地名店、名菜、名點資料庫。目前,我市已組織餐飲行業評審專家,制訂名店、名菜、名點的評審標準,評選出來的名店、名菜、名點將建立電子檔案等信息資料。
在評選過程中,對擬定的特色菜品名錄,我市將組織專家論證,并向社會公示不少于三十日。對納入僑鄉廣府菜特色菜品名錄的菜品,進行廣泛宣傳推廣。此外,推薦我市名店、名菜參與省級名店名菜的評選。目前,江門市金滿樓怡東酒店有限公司已獲得省級名店的稱號;金滿樓出品的金鴻炒飯和新會區古井恒益食品有限公司出品的古井恒益燒鵝均獲得省級名菜的稱號。
促進“旅游+美食”融合發展
僑鄉廣府菜是僑鄉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我市重要的文旅資源和旅游吸引物。記者從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我市將進一步促進“旅游+美食”融合發展,推動文旅產業升級。
我市將組織挖掘與僑鄉廣府菜相關的飲食文化,采用視頻、圖片和文字等手段提煉僑鄉廣府菜飲食文化特征,做好僑鄉美食宣傳推廣工作。繼續推出更多美食探店和美食文化短視頻,為市民游客提供豐富的美食資訊。例如,最近發布的臺山柴火雞飯、江門魚腸湯粉等美食視頻,已獲超百萬播放量。
今年5月,借助2023華僑華人粵港澳大灣區大會舉辦契機,我市將進一步整理五邑家宴特色菜單,以五邑家宴招待海內外嘉賓,打響五邑家宴的社會知名度。
今年以來,我市陸續策劃發布了“狂飆”江門的7條精品旅游線路的視頻,推介江門美食,讓其再度圈粉。此外,口袋書《五邑名小吃》即將推出,圖文并茂展現江門美食的故事和每一道美食所蘊藏的人文情懷。
推動僑鄉廣府菜規范化發展
從僑鄉廣府菜的菜品標準、餐飲禮儀到服務規范、技能培訓,每個環節都體現了標準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對此,我市將通過標準化建設推動僑鄉廣府菜產業規范化、高質量發展。
在《條例》編撰之初,我市就已謀篇布局,同步謀劃僑鄉廣府菜的標準化建設。一方面著手“僑鄉廣府菜標準體系和路線圖”的研究與編制工作,系統規劃僑鄉廣府菜標準制定、實施的范圍、類別與細目名稱。另一方面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協會組織分門別類、齊頭并進開展標準的預研與制定工作,重點圍繞列入僑鄉廣府菜特色菜品名錄的菜肴、湯品、點心、小吃等逐步編制標準,以文字、圖片的組合方式規范關鍵技術內容,并輔以量的規定、質的控制、度的制約,保障出品安全、品質穩定、突出特色。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知識產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 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知識產權等問題, 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 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65827郵件:tssxzzx@jiangme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