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和全國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九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火種采集儀式在廣州圓滿完成。采集儀式上亮相的“源火”,是來自南海北部海域水深1522米海底的可燃冰,這是體育運動史上首次在深海海底原位獲取運動會“源火”。執行此次采集任務的“海洋地質二號”科考船,正是由江門企業中交四航局江門航通船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建造。這艘兼具海洋科考與深海工程作業能力的國之重器,成為“江門制造”邁向深藍的生動注腳。

△“海洋地質二號”科考船搭載“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在目標海域進行“源火”采集。
“深海采火”的背后:
“江門造”科考船的
硬核實力
“看到‘海洋地質二號’助力點燃十五運會‘源火’,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為國爭光一樣,我們感到無比自豪。”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團委書記、黨委工作部副部長黃丕康動情地表示。執行“源火”采集任務的“海洋地質二號”科考船,隸屬于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該船原為水下支持維護船,于2020年9月啟動改造,2021年6月入廠施工,2022年5月完成綜合航行試驗,正式交付使用。在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的展廳中,“海洋地質二號”的模型引人注目:船體采用醒目的橙紅色涂裝,寬闊的船頭甲板設有大型直升機停機坪,整體設計融合了硬朗的工業美學與未來科技感。經過改造升級,該船已轉型為一艘具備伴隨大洋鉆探船全球航行作業能力的多功能保障船,可承擔海底電纜敷設、深水打撈、飽和潛水、風電工程勘察等復雜海工作業任務,成為我國科考船系列的重要補充,顯著提升了深海重型裝備的探測能力。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技術方法研究所副所長陳宗恒曾評價稱:“該船是我國少見的兼具海洋科考與深海工程作業能力的新型科考船?!弊?022年入列以來,“海洋地質二號”已成功執行包括南海北部海床流體遷移致災機理研究在內的多項重大科學考察任務,展現了其多功能特性與強大的作業能力?!懊襟w關注更多的是如何實現‘深海采火’,但通過媒體傳回的畫面,我們一眼就能看出,這是我們公司造的船。我們是看著它從一塊塊鋼板,一步步建成,到最后馳騁深海的。這個過程中,每一道焊縫、每一顆螺絲,都凝聚著大家的心血與智慧?!秉S丕康表示,“作為建造者,我們更關注船舶本身的性能與使命。”他進一步補充,團隊將持續關注“海洋地質二號”的每一次出航,期待其在國家深海探索中發揮更大作用。

△江企建造的“海洋地質二號”科考船在南海北部進行“源火”采集。 新華社發
從科考船到海洋牧場:
“江門制造”的
多元突圍
“‘海洋地質二號’是我們制造的最先進的科考船之一,它體現了我們服務國家‘海洋強國’戰略、投身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建設的決心。”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總經理黃紅宇如是說。他指出,公司始終以“國之大者”為擔當,依托國家級重大工程,致力于打造大型高端海洋裝備。作為海洋工程船、港航施工船和液貨運輸船等領域的專業制造商,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不斷拓展國內外業務,成果顯著。公司自成立以來,建造了400多艘特種船舶。
憑借在海工裝備領域積累的深厚技術底蘊,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敏銳洞察市場需求,積極踐行大食物觀,將海洋養殖平臺的研發與建設作為公司重要發展方向,持續推進裝備技術升級,助力實現深遠海養殖“防風避浪”,有效破解傳統養殖“望天收”的困局。今年5月,世界首例、國內首創的水體自然交換大型深遠海養殖工船“灣區伶仃”號成功下水,標志著江門乃至廣東在向海圖強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灣區伶仃”號在江門下水。江門日報記者 皇智堯 攝
隨后,公司海洋牧場項目接連取得進展。今年8月,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承建的“海陵島一號”生態化海洋牧場創新園項目在陽江市啟動。該平臺為大型半潛式桁架結構,總養殖水體達4.4萬立方米,集成智能投喂、環境監測、病害預警等系統,推動漁業養殖向集約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日前,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中標的惠州紅海灣海洋牧場網箱建設項目(一期)半潛式養殖平臺,進一步彰顯了江門在海洋裝備領域的實力。該平臺全長82米、型寬32米,可包圍養殖水體約3.6萬立方米,配備自動化投喂、機械化起捕、環境監測等智能化設備,是中國船級社入級項目。建成后,項目將有力推動深海養殖的裝備化升級,提升養殖效率與產品質量。黃紅宇介紹,公司擁有30余年特種船舶建造經驗,技術團隊雄厚,在中小型特種船市場位居廣東省前列?!拔覀儾煌趩我淮椭圃焐蹋嗄陙沓掷m創新,形成了多元化的技術積累與市場優勢?!?/span>

△圖為中交四航局江門航通公司造船基地。江門日報記者 黃勝 攝
產業崛起與未來布局:
江門打造海工裝備
“新高地”
從2023年全球最大寬扁淺吃水型半潛駁船“四航永興”號,到2024年世界首臺適應臺風海況的無人海浪發電船“華清號”,再到“海洋地質二號”助力點燃十五運會“源火”,江門正逐步成為廣東船舶與海工裝備制造的重要基地。

△“四航永興”號是全球最大寬扁淺吃水型半潛駁船。江門日報記者 黃勝 攝
船舶與海工裝備制造是廣東省重點布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區域分工中,珠三角以深圳、廣州為創新策源地,珠海、中山在船舶制造和海洋工程領域具有傳統優勢,而江門則憑借銀洲湖、廣海灣等深水良港及扎實的制造業基礎,成為海工裝備制造的重要承載區。
近年來,江門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大力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謀劃建設新會銀洲湖片區、臺山廣海灣片區兩大萬畝級海工裝備產業園,重點發展高技術船舶、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等裝備產業,致力于打造省內規模最大的海工裝備制造基地。以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為代表的本地骨干企業,憑借其強大的研發與制造能力,為產業賦能,為廣東深遠海養殖的現代化轉型貢獻著“江門智慧”。
與此同時,江門積極加強與香港、深圳的合作,推動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轉型,并計劃在大廣海灣區域建設大灣區國家級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基地。
今年8月,市委書記陳岸明率隊前往廣州,拜訪省發改委和中交四航局,積極爭取省和央企支持,謀劃重大發展平臺、加快重大項目建設。省發改委表示,將在船舶與海工裝備、能源電力、軌道交通、內河航運等方面,與江門共同發力,謀劃推進一批重點項目,助力江門在“十五五”時期加快高質量發展。中交四航局表示,愿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積極參與江門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發展規劃,攜手開創互利共贏新局面。
展望未來,黃紅宇表示,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將編制好“十五五”規劃,堅持走專業化差異化道路,聚焦海洋裝備研發制造,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持續鍛造面向深藍的國之重器,為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來源:江門發布記者 趙可義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知識產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 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知識產權等問題, 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 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65827郵件:tssxzzx@jiangme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