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史摘錄
醫療衛生方面,黨和政府提出衛生工作要“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和“團結中西醫”的方針。在農村、城市街區和工礦企業普遍建立起基層衛生組織以及各種專業防疫機構和防疫隊伍,同時全國開展大規模的愛國衛生運動,使城鄉落后的衛生面貌大為改觀。
——《中國共產黨簡史》第166頁
10萬群眾清淤疏渠、學生揮拍賽滅蠅、人工湖從洼地變“綠洲”……翻開老臺山人的記憶相冊,這些熱氣騰騰的場景,是僑鄉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的生動注腳。自1951年起,臺山縣委、縣政府緊跟國家部署,以“全民動員、全域治理”的魄力,將愛國衛生運動與除害滅病、城市改造、民生改善深度融合。從防御細菌戰的應急行動,到“兩管五改”的長效治理,再到“全國衛生城市”的榮譽加冕,無數個歷史印記見證,愛國衛生運動是我們黨將群眾路線成功用于衛生防病工作的生動實踐。臺山用70余年的堅守,實現了從“臟亂差”到“潔凈美”的蛻變——1965年臺城鎮獲評“佛山地區一等衛生城鎮”,1995年臺山市獲評“全國衛生城市”,此后連續6年保持這一榮譽,讓愛國衛生的紅旗在僑鄉大地代代飄揚。

臺山市在一九九五年全國城市衛生檢查評比中獲評“衛生城市”。
全民動員:從應急攻堅到常態治理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臺山,既面臨“外防疫病、內治環境”的雙重壓力,又承載著群眾對健康生活的迫切期盼。1912年至1946年間,鼠疫、霍亂等疫病多次流行;通濟河淤塞導致“大雨大浸、小雨小浸、無雨成旱”,西濠渠污水橫流成“龍須溝”;城鄉缺乏基礎衛生設施,1951年前的臺城甚至沒有完善的排污系統,衛生條件極差。
1951年:應急攻堅打響第一槍
抗美援朝期間,為防御細菌戰爭,1951年臺山率先成立縣防疫委員會,拉開愛國衛生運動序幕。10萬余群眾自帶工具涌上街頭,4萬多米溝渠得以疏通,1500萬噸污泥被清除;學生人手一把滅蠅拍,課間開展“滅蠅競賽”,見蠅就打;農戶家中“鼠剪”“鼠籠”輪番上陣,全年捕獲老鼠28.6萬多只,用“人海戰術”筑起公共衛生防線。

臺山群眾積極響應愛國衛生運動清除垃圾。
1952年:機制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1952年4月,臺山縣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正式成立,將毛澤東主席對愛國衛生運動的指示通過宣傳欄、宣傳單傳遍城鄉圩鎮。縣委提出“家家動員、人人動手”口號,把愛國衛生運動從“應急行動”轉為“經常性工作”——每逢春節、元旦等節日,全縣統一開展清潔大掃除,廣海鎮因成效突出,被評為“全省乙等衛生模范”,成為農村衛生治理的標桿。

縣宣傳隊深入農村宣傳愛國衛生運動。
1956-1959年:除害滅病掀起新高潮
1956年,臺山建立健全區鄉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臺山縣委積極響應黨中央“除四害”號召,創新宣傳方式:彩車巡行展示衛生知識,戲劇演出講述“除害故事”,在廣海鎮、城西社打造示范點,帶動全縣開展3次“四害殲滅戰”。縣城職工、居民齊動手,清理渠道、改建廁所,設立街道保潔箱,建立“衛生值班”制度,讓“講衛生”成為生活習慣。

臺山群眾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1958年,全縣聚焦“疏通溝渠、清除垃圾、鏟除雜草、煙熏滅蚊”四大任務,溯源、西泮、蓮花山、春場等村(隊)脫穎而出,其中溯源修建的三級化糞池廁所獲評“佛山專區農村衛生第一名”,并推選出席全國衛生先進代表大會。1959年,在以除害滅病為中心的“樹標兵、爭上游”衛生活動中,上川、汶村公社被評為“一等衛生標兵”,四九、海宴公社被評為“二等衛生標兵”,衛生競賽的熱潮席卷城鄉。
工程賦能:從環境整治到城市蝶變
臺山的愛國衛生運動,始終與“改環境、惠民生”緊密結合。通過一系列標志性工程,不僅解決了“臟、亂、差”問題,更重塑了城市功能與風貌,讓僑鄉既有“衛生顏值”,又有“生活溫度”。
西濠渠:“龍須溝”變“聚寶盆”
作為臺城昔日的“污水重災區”,西濠渠因淤塞嚴重,常年惡臭撲鼻,被群眾稱為“龍須溝”。1958年起,臺山組織干部群眾對其進行“清淤+生態改造”:先疏通河道、清除污泥,再引入清水、投放魚苗,將這條“臭水溝”改造成養魚基地。實現了“治污”與“增收”的雙贏,成為“變廢為寶”的經典案例。

臺山群眾填平洼地防止蚊蟲滋生。
人工湖:洼地崛起“城市綠洲”
1957年,臺山縣委順應群眾對文化休閑的需求,啟動人工湖規劃。1958年3月,人工湖建設正式動工:每天5000名干部、職工、學生、居民自帶鋤頭、簸箕上工地,僅3個月就完成一期工程,開挖土方15萬立方米;1959年2月,二期工程完工,總面積267畝的“大小雙湖”蔚然成型,湖岸綿延2000多米。建設者們在大湖中心造人工假山、建二層長方亭與六角亭,還設一艘船形餐廳“湖心舫”;小湖設計成“回字形”,通過雙亭橋、拱橋、七孔橋連接內外湖,湖心矗立16米高的“秀麗塔”,登塔可俯瞰全湖景色。昔日蚊蟲滋生的低洼地,變成“亭橋相映、綠樹環繞”的城市綠洲,至今仍是臺城居民休閑散步的首選地。
“兩管五改”:農村衛生煥新顏
1963年起,臺山聚焦農村衛生短板,推行“六有”(人有公共廁所、豬有欄、垃圾有池、水井有欄、食水有公用桶、排水有溝)“四無”(廁所無臭味、屋內無蒼蠅、溝渠無積水、灶頭地面無臟物)建設,沖蔞公社官竇大隊龍塘村成為全縣首個“衛生村”。1976年,縣委將“兩管”(管糞、管水)“五改”(改廁所、改飲水、改爐灶、改畜圈、改環境)列為新農村建設重點,在沖蔞公社八家大隊、附城公社橫湖大隊召開“人畜糞便無害化處理現場會”,全年興建豬欄8.5萬多間、無害化廁所2253間。1977年,臺城鎮、沖蔞公社獲評“佛山地區衛生紅旗單位”, 沖蔞稔坪大隊獲評“佛山地區衛生先進大隊”,農村衛生從“單點突破”走向“全域提升”。

廣海在愛國衛生運動中建立公共廁所。
市政升級:臺城舊貌換新裝
1984年,臺城鎮制定《公共衛生管理規定》,劃分衛生責任區,實行“門前三包”(包清潔衛生、包清理溝渠、包門前綠化):新建高標準廁所4處,疏通下水道12條,購置吸糞車1輛,增設垃圾桶140個,環衛人員從23人增至50人,臺城鎮當年就獲評“縣衛生城鎮”。
1985年,臺城、廣海、斗山等鎮同步推進“舊街治理+新區開辟”,實現“市場、環境、衛生、綠化”四配套。其中臺城購置灑水車,新鋪水泥馬路30多條(段)、總長20公里,開挖排污溝3200余米;全縣修建水泥馬路(村巷)1.9萬多平方米,疏通溝渠500多條、總長超1萬多米,僑鄉街道從“泥濘路”變成“整潔道”,從“雜亂區”變成“有序城”。
長效守護:從健康防線到新風傳承
愛國衛生運動不僅改變了臺山的環境,更構建起“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健康體系,讓“愛清潔、講衛生”成為僑鄉人的精神基因。
織密基層醫療防護網
1956年起,臺山逐步建立多層級醫療體系:2個麻風病巡回醫療站覆蓋偏遠鄉村,418個農業社保健室與1486名保健員扎根田間地頭;1957年新增148個保健室、518名保健員,形成“公社有衛生院、居委會有衛生站、生產大隊有保健室”的防控網絡,讓群眾“小病不出村、大病有方向”。1977年,臺山落實“預防為主”方針,全年完成小兒麻痹、白喉、乙腦等疫苗接種35萬多人次,接種率極高,達到免疫要求;當年小兒麻痹癥、狂犬病連續三年零發生,麻疹發病率下降32.3%,瘧疾僅報告14例,基本實現省革委“消滅重點疾病”的要求。

臺山群眾參加驗血和糞便檢查,患者進行服藥治療。
嚴守衛生安全各環節
在食品衛生領域,1977年臺山對282家餐飲、食品門店開展分級評定,其中80家為一類門店、170家為二類門店,僅32家為三類門店;臺城10家飲食門店落實“三防一消毒”(防蠅、防塵、防鼠,餐具消毒),徹底消除三類門店,還對花生油、醬油進行黃曲霉素B1檢測,守住“舌尖上的安全”。在勞動衛生領域,臺山對83名疑似矽肺病人開展追蹤監測,為140名農藥廠工人檢測膽堿酯酶,對氮肥廠462名職工進行體檢并監測粉塵、氨、硫化氫等污染物,將健康保障延伸到生產一線。

臺山群眾做好室內消毒工作。
創新傳承衛生新風尚
1979年后,臺山將愛國衛生運動制度化:每年春節、元旦、五一、國慶定為“環境衛生活動日”,1981年起每年3月定為“全民文明禮貌月”,機關干部、學生、居民上街打掃衛生,形成“定期清潔、常態檢查”的機制。1984年,臺山提出“城市學水東、農村學雍旹”,開展“文明衛生單位”“衛生村”創建,治理“臟、亂、差”成效顯著;1985年,“三級化糞池無害處理科研項目”獲國家衛生部三等獎,用科技為衛生治理賦能;1988年,《臺城鎮主要住區蠅類綜合防治的研究》獲“全國除四害、農村環境衛生科學技術進步獎”,將實踐經驗上升為科學成果。

臺山群眾開展常規性愛國衛生運動。
進入新時代,臺山延續“全民參與”的優良傳統:建立長效機制,將每月15日設為“全民清潔日”并納入村規民約,推動清潔行動常態化;學校開展“小手拉大手,三打白紋伊蚊”活動,讓“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的理念落地生根;利用“截污+清淤+引入活水”水質改造計劃,對有著67年歷史的人工湖水質進行活化;運用無人機智慧巡邏,精準定位隱蔽角落孳生地;采用“七天七招工作法”步步為營織密防控網絡;落實“1234快速處置工作機制”以快制快圍住、撈干、撲滅疫情風險……全市上下翻盆倒罐、疏通溝渠,每一處積水都是戰場,每一個彎腰的身影都在宣告:寧可持續久一點,絕不松懈早一時。絕不容忍小隱患,方能守護大民生!在廣泛的宣傳引導下,形成全社會、全行業全面參與、群防群治的愛國衛生運動濃厚氛圍。
健康防線的構筑,永遠需要千萬雙“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手共同托舉,這正是健康社會全民參與的基石。臺山用70余年的堅守證明:愛國衛生運動不僅是改善環境的“民生工程”,更是凝聚民心的“精神工程”。這份光榮傳統將在僑鄉大地上永遠傳承、歷久彌新。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知識產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 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知識產權等問題, 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 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65827郵件:tssxzzx@jiangme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