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水怎么抽干了?這是在搞什么工程?”
面對市民的疑惑,記者走訪得知,這是臺城人工湖水質改造的關鍵環節——清淤工程正式展開。作為省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臺山正以“百千萬工程”為契機,全面推進城鎮環境提升。 近日,臺城人工湖見底施工的景象引發市民關注。臺山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給排水股副股長梁榮輝表示,這標志著人工湖水質改造計劃進入關鍵階段。這座有著60多年歷史的人工湖,正通過“截污導排治理+清除淤泥+引入清水”的系統治理,開啟新生之路。 人工湖正在清淤。(圖片拍攝于2025年10月21日)
01
治理迫在眉睫
湖水生態存在隱憂
臺城人工湖的變遷,見證著一座城市的發展歷程。20世紀50年代,這里還是一片易澇低產田,周邊污水橫流、環境惡劣。在群眾迫切呼聲下,當時的縣委、縣政府果斷決策,動員干部群眾肩挑手鋤,將這片“臭水地”改造成“清水湖”。 臺山市檔案館供圖 六十載光陰流轉,如今的人工湖已成為臺山亮麗的城市名片。特別是隨著電視劇《狂飆》等影視作品的熱播,這里更成為備受追捧的“網紅打卡點”。然而,歲月的積淀也讓湖泊面臨新的生態挑戰——湖底淤泥不斷堆積,水質呈現下降趨勢。 “我們在巡查中時常發現垃圾漂浮,偶爾還會聞到異味。”梁榮輝指著水質監測數據告訴記者,“大部分時間監測結果均為Ⅳ類,年底水位下降時甚至達到劣Ⅴ類。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總磷等指標超標,顯示湖體含氧量低,富營養化程度高。” 據分析,淤泥中的有機物質在分解過程中會消耗大量溶解氧,導致湖水缺氧,影響水生生物生存,還可能成為病菌、寄生蟲的孳生地。面對這些問題,臺山市沒有簡單采取“頭痛醫頭”的局部治理,而是立足“百千萬工程”要求,制定了系統治理方案。 02 系統推進治理 三管齊下重塑水清景美 作為廣東省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臺山在推進“百千萬工程”過程中,將人工湖治理作為提升城鎮品質的重要抓手。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得到了扎根地方的央企資金支持,展現了社會各界對“百千萬工程”的積極響應。 



當前,人工湖截污導排工程已完工。(圖片為此前建設圖片)
截污導排,正本清源。投資850萬元開展的截污項目。項目沿雙亭街—圣元里—和平路—正賢體育館前道路鋪設新建污水管約1.4公里,實現生活污水全收集、雨水就近排放,從源頭切斷污染源。 清除淤泥,祛除病根。目前正在進行的清淤工程采用排干水體、曬干底泥方式,結合機械與人工協作,徹底清除干固淤泥。南湖清淤及補水工程將于11月中旬完成,東湖及西湖清淤將于明年3月完成。 引入清水,激活生態。下一步將從臺城河上游塘田水庫引水,通過活化水質實現湖水良性循環。屆時人工湖將重現波光粼粼的美麗景象。 人工湖正在清淤。(圖片拍攝于2025年10月21日)
為滿足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臺山還同步推進配套設施改造。今年6月啟動的南湖四季花島環境改造項目,正在加快推進中。目前,已經完成了園路、橋面、廣場等全面提升,預計11月中旬全面完成。
“早年許多僑胞回鄉,都愛住在人工湖邊,這里承載著大家的鄉愁記憶。可惜這些年湖水不再清澈,淤泥問題也遲遲未解決。不少僑胞都曾通過各種途徑反映這個問題。如今終于啟動清淤工程,確實令人欣慰。”居住在美國紐約的陳志良先生說道。
“希望這次能把淤泥、異味和黑臭問題徹底解決,讓湖水恢復本該有的清澈。現在水面常有漂浮物,確實影響觀感。更希望治理后,引來水鳥棲息,讓這片湖真正成為我們臺城的‘生態明珠’。”住在人工湖附近的70歲老居民曾艮香說道。
03
共建共治共享
長效機制守護治理成果
治理易,維護難
如何讓治理成果長期惠民
臺山早已謀劃在前
“我們將配備水面打撈船和專業保潔隊伍,實行日常化、網格化清理。”梁榮輝介紹,治理完成后將建立長效監測管理機制,設立固定水質監測點,實行定期巡湖制度,持續監控周邊排污口,嚴防污水偷排漏排。
這種長效管理機制正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內涵體現。人工湖治理不是一次性工程,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系統工程。通過建立常態化、制度化的管護機制,確保治理成果能夠長期保持,避免陷入“治理—污染—再治理”的循環。
采訪中,梁榮輝呼吁市民共同維護人工湖的生態健康:不向湖內丟棄雜物,杜絕污水入湖,不隨意放生外來物種;發現污染行為及時勸阻,遇到異常情況立即反映。“希望每一位市民都能成為湖泊環保的‘傳播者’,讓愛湖護湖成為社會共識。”梁榮輝說道。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知識產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 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知識產權等問題, 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 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65827郵件:tssxzzx@jiangme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