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斗山鎮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棋眼”,強化黨建引領,緊緊圍繞產業、人才,探索多模式、多元化的發展路子,激活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一池春水”。
突出黨建引領 下好集體經濟發展先手棋 一是建強班子,建強經濟發展“主心骨”,全面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通過不斷強化“兩委”干部隊伍建設,打造一支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隊伍,壯大村集體經濟發展“生力軍”。自2021年換屆以來,斗山鎮村(社區)“兩委”干部共計129人,其中致富能手、退伍軍人中培養村干部36人,平均年齡43歲,本科學歷8人,中專及以上學歷人員97人。 二是育強“領頭雁”,充分發揮好黨組織書記示范引領作用。堅持在選優配強、教育培訓、考核激勵、關愛幫扶上下功夫,組織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專題培訓班,讓村黨組織書記走出去、學回來,通過奔赴新會區大澤鎮對標先進學思路,調研觀摩謀進步,進一步開拓發展視野,打開發展致富新路子。 ▲斗山鎮組織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專題培訓班。 聚焦產業發展 破解集體經濟發展緊箍咒 斗山鎮位于臺山市東南部,面積137.05平方千米,毗鄰港澳,是廣東省首批中心鎮之一,有著厚重的人文底蘊,文旅資源稟賦豐富,地理條件優越,區位優勢明顯,臺山市高銅公路,新臺高速公路、西部沿海高速公路、黃茅海跨海通道交匯于境內,為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 斗山鎮始終把“產業強村”作為發展農村經濟、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錨定“百縣千鎮高質量發展工程”工作目標,以連片開發、品牌打造、示范帶動入手,聚焦各村資源稟賦,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創新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為壯大村集體經濟提供強勁動能。2022年斗山鎮18個行政村一級集體經營性收入945余萬元,同比增長25.8%,村集體經濟顯著增強。 斗山鎮浮石村 深挖文旅資源,用好用活“浮石飄色”非物質文化遺產,定期舉辦飄色活動,擦亮村文旅品牌,推動文旅發展。引進鰻魚、火龍果、黑棕鵝等優質產業項目,促進經濟健康循環可持續,推動村集體經濟穩步向好。 斗山鎮五福村 探索“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新型集體經濟發展共富模式,推動農戶以入股方式流轉連片土地與農民合作社合作開展規模經營,并探索推行農業社會化服務托管,構建起多方聯結合作機制。2022年五福村總收入91.9萬元,帶動村集體年收入增加25.79萬元,實現村集體、合作社、農戶三方共贏互利。 斗山鎮橫江村 依托本村資源優勢,用活橫江洋樓書室,打造農業主題公園,將紅色文化、華僑文化、耕讀文化、鄉俗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打造宜居宜游美麗鄉村。 鍛造“人才引擎” 深耕集體經濟發展新內核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斗山鎮深入實施貫徹“人才倍增”工程,聚力打造產業發展與人才集聚相互促進新格局,盤活市鎮村三級人才資源,力爭將人才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把村集體經濟發展規劃走深走實。 積極對接市第一書記選派工作,充分發揮第一書記示范帶動作用,切實將上級資源轉化為村經濟發展動能,實實在在解決村經濟發展難點堵點;2022年斗山鎮兩條經濟薄弱村在第一書記的幫扶下,村集體經濟收入均在30萬元以上。 育優配強選調生,通過選調生深入基層一線開展“國情村情”調研,切實了解村產業基本情況,對村集體經濟發展精準號脈,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方向;斗山鎮從轄區18個村當中選派了7名選調生。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農村鄉土專家陳奭榮在綠稻農場工作。 育好“土專家”,優化人才挖掘、培育、服務機制,著力培養一支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鄉土人才隊伍,培育出一批省級農村鄉土專家、江門市農村電商“一村一品”農村帶頭人和鄉村工匠。截至當前,培養出廣東省鄉土專家6人,農村電商“一村一品”農村帶頭人8人,鄉村工匠8人;2022年斗山鎮培養出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農村鄉土專家陳奭榮,陳奭榮2014年從廣州辭職回鄉創業,在政府大力支持和個人不懈努力下,創立了斗山鎮綠稻農場,不僅使村集體經濟增收,而且為村民在家門口提供就業崗位。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知識產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 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知識產權等問題, 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 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65827郵件:tssxzzx@jiangme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