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在滿足青少年獲取信息、交流思想、休閑娛樂需求的同時,如果使用不當也會對其身心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青少年作為網絡成癮的高發群體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也令家長老師們頭疼不已。
究竟如何界定網絡成癮?如何理解誘發網絡成癮的因素?家長可以采取什么措施預防網絡成癮呢?一起來看一下~
什么是網絡成癮?
對某種事物成癮,意味著即使知道某個行為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人們仍然持續地重復這種行為。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青少年常見病及健康危險因素監測系統”定義,當平均每天用于非工作學習目的的上網時間≥4小時且至少同時出現下列情形中的4條,即有網絡成癮傾向。 1、經常上網,即使不上網,腦中也一直浮現與網絡有關的事情; 2、一旦不能上網,就感到不舒服或不愿意干別的事,上網之后可以緩解; 3、為得到滿足感增加上網時間; 4、因為上網而對其他娛樂活動(愛好、會見朋友等)失去了興趣; 5、多次想停止上網,但總不能控制自己; 6、因為上網而不能完成作業或逃學; 7、向家長或老師、同學隱瞞自己上網的事實; 8、明知會導致睡眠不足、上課遲到、與父母爭執等負面后果,還是繼續上網; 9、為了逃避現實、擺脫自己的困境或郁悶、無助、焦慮情緒而上網。 由此可見,網絡成癮的人不僅會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網絡活動上,更重要的是,他們已經無法完成正常的學習、社交和生活,在心理上更是感到痛苦和不適,甚至可能危及身體健康。雖然,他們也會告訴自己不要沉迷網絡,但卻無濟于事,失去了對生活的控制力。 為什么青少年會沉迷網絡? 網絡成癮的發生涉及多種因素,首先基于青少年本身對網絡成癮的易感性。網絡交往的自由性、虛幻性、廣泛性符合青少年這一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征。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展的矛盾期,自我意識迅猛增長與社會成熟相對遲緩的矛盾、情感激蕩要求釋放與外部表露趨向內隱的矛盾,加之學習任務重、長期受家庭、學校的管制,渴望獨立但還不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在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經常出現阻障,易受焦慮、抑郁、孤獨等不良情緒的困擾,決定了他們對網絡成癮的易感性。 除此之外,臨床研究發現繁重的學習壓力、人際關系不通達、缺乏社會支持以及放縱的教育方式都容易導致他們對青少年的網絡成癮產生了易感性 1、繁重的學習壓力:受社會競爭壓力的影響,青少年的學習壓力也日益劇增,各類輔導班和考試嚴重擠占了孩子的課余時間,心靈脆弱,情緒起伏大,心理創傷得不到有效的解決,試圖通過網絡活動來豐富生活,體驗自我實現后的成就感與滿足感,克服內心自卑、增強自信,久而久之,將網絡變成了自己的精神寄托。 2、人際關系不通達:有些成癮的孩子一開始并不是因為十分喜歡才接觸網絡,而是因為對人際交往,學校生活,社會活動的處理上出現困難的結果,為緩解現實生活中復雜的人際關系,其選擇用網絡人際代替現實人際來應對社交恐懼,但長期沉迷于網絡又會使其脫離現實社會加重其社交恐懼程度,如此惡性循環造成網絡成癮。 3、 缺乏社會支持:較少的社會支持是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危險因素。青少年時期對被認可、被重視、得到尊重的需求十分突出,但他們獲得的社會支持較少,因此,很容易轉向網絡尋求社會支持。病態使用網絡者很少將網絡作為搜索信息的工具,而是在網絡上尋找社會支持,或是尋求性滿足和利用網絡創造新人格面具。 4、教育方式放縱:現在許多父母都工作繁忙,生活節奏飛快,沒有時間和耐心顧及孩子的課余生活,有的甚至在孩子還在幼兒階段就把手機隨便拋給孩子玩,以此來減少孩子哭鬧的頻率。孩子從小就無節制的接觸這些電子產品并從心理上產生依賴,在以后的教育過程中將很難糾正。還有的孩子處于青春叛逆期,學習壓力日益增大,但是自制力卻跟不上,這時候如果父母和老師放任不管,孩子很有可能為了逃避學習而被網絡吸引,從而沉迷其中。 面對網絡成癮,家長能做什么呢? 1、樹立良好的榜樣,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言傳不如身教,在和孩子相處的同時,父母及其他家人要放下手中的電子產品,多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探討,學習知識,或玩其他的游戲。 2、多注意孩子的生活,多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要高質量的陪伴孩子,人在心在,多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把心用在孩子的身上,了解孩子的心中的所想所需,而不是一邊玩電子產品一邊和孩子交談,孩子會覺得不被重視。 3、培養孩子正確的觀念。引導孩子樹立其他興趣愛好,不要用電子產品強化孩子的內心,要培養孩子對于網絡的自控能力,同時引導孩子對大自然、美術、音樂等愛好,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 4、培養孩子的自身控制力及對網絡危害的認知。要適當通過網絡引導孩子使用網絡交友、學習知識、娛樂等,也不能一味的禁止,物極必反,否則孩子一旦離開父母就會如脫韁的野馬似的沉溺于網絡。要和孩子約法三章,建立規則,明白什么時候該做什么。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知識產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24538郵件:ts6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