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
“百日咳今年已致13人死亡”
登上熱搜第一
并引發熱烈討論
據國家疾控局官網定期發布的“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概況”,2024年1月1日至2月29日,全國報告百日咳32380例,死亡13例,報告的發病數是2023年同期(1421例)的近23倍。

什么是“百日咳”?
何為百日咳?根據國家疾控局近日發布的百日咳健康知識問答,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鮑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該病病程較長,典型病例可表現為持續2至3個月的咳嗽,無免疫史的嬰幼兒發病風險較高。
百日咳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患者、隱性感染者和帶菌者在咳嗽、說話、打噴嚏時,帶菌的呼吸道分泌物會排入周圍的空氣中,健康人因吸入一定量的病原菌而被感染。
下面這張圖
“揭秘”百日咳的整個病程

發病率為何呈現升高趨勢?
上海市疾控中心曾于2023年3月7日發文稱,近年來,全球百日咳的發病率呈現升高的趨勢。2017年以來,我國百日咳發病率也有上升趨勢,其中青少年及成年人發病率顯著增高。
針對這一趨勢,上述文中解釋了青少年及成年人發病率顯著增高有多重原因,主要是四方面原因:
首先,由于目前我國使用的百白破疫苗僅可用于7歲以下兒童,7歲及以上的青少年和成年人暫無可用的預防百日咳的疫苗,但是兒童時期接種疫苗產生的保護性抗體,其保護作用隨著年齡增長而減退,這是導致目前青少年及成年人發病率顯著增高的重要原因;
其次,在疫苗的篩選壓力下,細菌的抗原會發生變化,從而使逃逸的疫苗產生殺傷作用;
第三,檢測技術的提高也是百日咳檢出率增加的一個因素,在WHO和美國CDC的診斷標準中,PCR檢測的結果能夠用于百日咳的確診。我們國家目前是通過對人群開展監測,主要基于咳嗽等呼吸道癥狀+病原分析來診斷;
第四,有些患者癥狀不典型,容易漏診,這也是造成疾病傳播的原因之一。
專家提示接種疫苗和對癥治療
深圳市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鄧繼巋表示,百日咳的典型癥狀是“無熱咳嗽”,即患者往往不發高燒,伴隨痙攣性咳嗽和雞鳴樣回聲。尤其是嬰兒感染后,癥狀多不典型,易出現氣促、呼吸暫停、嘔吐等,出現以上癥狀要及時就醫排查,以免延誤治療。
如何做好預防?健康知識問答還明確,接種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是預防百日咳最經濟最有效的手段,可有效降低感染發病和重癥病例發生風險。
按照國家免疫規劃程序,兒童應在3、4、5月齡和18月齡各接種1劑次含百日咳成分疫苗。適齡兒童應及時、全程接種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未接種兒童應盡快補種。
對于百日咳治療手段,多名專家表示,目前推薦首選的治療藥物是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紅霉素、羅紅霉素或克拉霉素等。輕癥可以選擇口服藥,重癥或者有并發癥的需要住院治療。

而對于如何緩解百日咳帶來的咳嗽,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感染科主任曹清坦言:
一是要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溫度及濕度適宜,避免煙塵、油煙等刺激性氣味吸入,避免誘發痙攣性咳嗽的因素; 二是避免劇烈活動但也不能臥床不動,適當運動加強營養最合適; 三是避免過多刺激,進食、喂藥等盡可能安排在同一時間,不要吃得過飽,進食后拍嗝,防止嘔吐、誤吸。 中醫“同病異治”巧應對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周繼樸說,在中醫看來,百日咳的核心病機為外感時疫,內蘊伏痰,時邪與伏痰搏結,阻遏氣道,肺氣上逆而為病。因此,中醫治療的基本原則是瀉肺清熱,化痰降逆,臨床分為初咳期、痙咳期、恢復期三期論治,多用中藥湯劑治療。
周繼樸介紹:百日咳初咳期癥狀類似感冒,常用解表宣肺止咳藥物;痙咳期癥狀主要為痙攣性咳嗽,即連續咳嗽不止并伴有雞鳴樣回音,此時痰熱或痰火病因更為突出,常用清熱化痰、解痙降逆藥物,如清肺熱的黃芩、桑白皮、地骨皮,降氣的蘇子、葶藶子;恢復期則常用養陰潤肺藥物,如沙參、麥冬。
“中醫治療講究辨證論治,具有‘同病異治’的特點,能夠根據各人的不同體質實現個體化治療。”周繼樸說,百日咳病程可達2至3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經過治療大部分患者1個月左右就可痊愈。當出現痙攣性咳嗽時,患者應及時就醫以防加重甚至產生百日咳肺炎、百日咳腦病等并發癥;病情嚴重時,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夠讓患者更快恢復。
專家提醒,預防百日咳重在維持身體免疫力不降低。例如,在季節變化時合理增減衣物,避免受涼;注意手衛生、居室通風,在傳染性病原體較多的環境里注意清洗鼻腔,在人員密集的地方佩戴口罩。老人和孩子尤其要注意飲食有節,避免內熱加重招致外感。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知識產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 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知識產權等問題, 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 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65827郵件:tssxzzx@jiangme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