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旅游,美景與美食都不可辜負。當我們在國內尋覓地道風味時,世界餐桌上的“奢侈品”正從中國走向全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推出特別策劃《中華好風物》,為您繪制一份舌尖上的旅行地圖,帶您打卡那些鮮為人知的高端土特產。
中國之聲播出中華好風物之廣東篇——臺山鰻魚。

在所有的養(yǎng)殖魚類中,鰻魚幾乎是唯一完全依賴捕撈野生魚苗的魚種,這也讓鰻魚苗被譽為“水中軟黃金”。“一段鰻魚一段金”,有著豐富營養(yǎng)的鰻魚一直占據(jù)著餐桌上的C位。
廣東江門臺山是我國最大的鰻魚養(yǎng)殖生產基地,也是最大的鰻魚出口基地。2024年,一萬多噸體態(tài)膘肥、肉質鮮美的臺山鰻魚和鰻魚制品經江門海關出口到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等國家,貨值超過16億元,同比增長6%以上。僑鄉(xiāng)的鰻魚鮮香,如何征服世界的味蕾?

蒲燒鰻魚。
臺山凌晨4點的樣子,時俊數(shù)不清見過多少次,除了摩托車車燈的一束光,四周一片漆黑。小鰻魚喜歡黑暗的環(huán)境,“用光照它就會跑掉”,每天時俊都得早早趕往魚塘,趕在太陽升起前完成喂養(yǎng)。
鰻魚一生只產一次卵,要在海中產卵,淡水中成長,這種“世界上最純凈的魚”對水質、溫度和濕度的要求都極為嚴苛,是養(yǎng)殖戶口中“最嬌氣”的水產品種。

田間的魚塘仿佛一面面鏡子鑲嵌在大地上。陳舒文 攝
眼前的魚塘13畝,比標準足球場還要再大一些。魚塘里的27萬條小鰻魚剛來沒幾天,一片漆黑中,它們擠在一個四四方方的食槽里搶著進食。時俊沿用的是傳統(tǒng)的土塘養(yǎng)殖,養(yǎng)殖出來的鰻魚呈天藍色,皮薄肉嫩,富含高鈣、高蛋白,深受日韓客戶的喜愛。
在水產養(yǎng)殖場,管魚塘的叫場長,養(yǎng)殖工人被稱作魚塘工。一個養(yǎng)殖場三十口魚塘,一個魚塘工要管三四口魚塘。時俊管理著八個養(yǎng)殖場,養(yǎng)殖面積超過4500畝,光魚塘工就有一百多人。用時俊的話說,每天“星星還在睡覺”,他們就已經起來干活了。
早上5點20分,魚塘工就要開始忙活刮魚過塘。魚塘用大網撈魚后,池底因為有較深的淤泥,一些魚藏到泥里就成了“漏網之魚”,這就需要魚塘工跳進池塘,把淤泥里的魚趕出來。魚苗是按條數(shù)買來的,養(yǎng)殖過程中自然一條也不能少。

魚塘工天不亮就要下塘刮魚。
早上6點,又到了大魚進食的時間,魚塘工在池塘邊的房子里調配飼料。時俊說,大鰻魚的飼料也很講究,“飼料里面有阿拉斯加鱈魚粉、阿爾法淀粉、蛋白粉,根據(jù)魚的大小來調配水。喂大一點的鰻魚要按照1:1.5加水,加魚油攪拌”,小食槽已經不夠大魚施展本領,肥美的鰻魚都圍在食槽外爭搶飼料。
每年1—6月,是鰻魚的集中出貨季。“日本每年的7月有鰻魚節(jié),家家要買鰻魚吃,所有的訂單在7月份之前要交貨”,宋學明是廣東一家烤鰻廠的負責人,這段時間,也是他和客商聯(lián)絡最頻繁的半年。與去年相比,今年魚苗較多,宋學明預計會有大量鰻魚供應上市,價格也會略低一些。

呈天藍色的臺山鰻魚。徐孝海 攝
宋學明所在的公司從上世紀90年代就到臺山養(yǎng)殖鰻魚,30多年,不知道經歷了多少次起起伏伏,慶幸的是,一重又一重風浪過后,最終還是贏得了穩(wěn)定的市場。“產業(yè)鏈都是被市場摔打形成的,早期在江蘇做魚苗生意,后面到廣東來養(yǎng)殖分擔風險。再后來想辦法做加工廠,延伸到做活鰻出口,到日、韓加工,這樣才做到整體風險可控”,宋學明說,僅去年一年,公司的活鰻加烤鰻出口額已經超過5億元人民幣。

烤鰻加工廠生產線。陳舒文 攝
出口日本的鰻魚一種是活鰻,一種是烤鰻。宋學明負責的烤鰻加工廠今年更新了設備,過去一個生產線一小時加工600公斤的成品,現(xiàn)在能達到一噸。臺山養(yǎng)殖的鰻魚出口價格遠超過日本同行的價格,秘訣只有一個:品質上乘。為什么臺山的鰻魚能贏得消費者的好口碑?在劉宇杰看來,這得歸功于臺山的“好山好水”。臺山年平均氣溫22攝氏度左右,土壤中富含鰻魚生長所需的有機質和微量元素。加上臺山遠離工業(yè)區(qū),山塘水庫提供了優(yōu)質的淡水資源,充分滿足了鰻魚對生長環(huán)境的嚴苛要求。

加工后的鰻魚片干凈透亮。陳舒文 攝
出口前,鰻魚要經過嚴格的78項檢測,“我們內部的檢測標準比出口標準更為嚴格”,每一項都達標,才能走出國門。劉宇杰所在的公司對日出口的活鰻占中國出口鰻魚總量的比例,從2014年的3%左右增加到現(xiàn)在的20%。國外的市場越拓越寬,劉宇杰說,未來的日子,他們的目標是讓更多的中國消費者也能享用到臺山鰻魚的鮮美。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知識產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 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知識產權等問題, 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lián)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 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lián)系方式:0750-5565827郵件:tssxzzx@jiangme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