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是廣東省森林防滅火宣傳月
天干物燥,火險易發
森林防火人人有責
這些必須掌握的森林草原防滅火
應知應會知識
來一起學習
一、森林防滅火四問 一是到底有沒有預案? 二是專業滅火力量夠不夠? 三是有沒有滅火的大飛機? 四是有沒有防火道、隔離帶? 二、“兩個確保” 確保不發生重大人為森林草原火災。 確保不發生重大人員傷亡。 三、“三先四不打” 即“火情不明先偵察、氣象不利先等待、地形不利先規避”。 “未經訓練的非專業人員不打火、高溫大風等不利氣象條件不打火、可視度差的夜間等不利時段不打火、懸崖坡陡深溝窄谷等不利地形不打火”。 四、“四看六查” “四看”:看重大隱患治理、看突出問題整改、看重點任務落實、看建章立制情況。 “六查”:查思想、查預案、查隊伍、查設施、查責任、查實效。 五、中小學校森林草原防滅火“六個一”活動 一堂課、一封信、一篇作文、一份手抄報、一份宣傳冊、一次主題班會。 六、森林火災報警電話 “110”“12119”警務互通,一警兩接。 發現森林草原火災后及時報警,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發現森林草原火情,應立即撥打“12119”報警。 報警時要注意做到:報告火情發生地所在縣市、鄉、村及具體地名、山名;講清火勢大小或危害程度;報告報警人的姓名、身份、聯系方式等信息。 七、森林火災預防常識 (一)發生森林火災科學撲救 未成年人、孕婦、老人、殘疾人及智障人士、精神病患者等不得直接參與火災撲救工作。 (二)森林防火期“十不準” 不準在林區燒山取暖,烘烤食物和燒茶做飯; 不準在林區吸煙和亂丟煙頭; 不準在林區燒紙、燒香、點燭; 不準在林區、林地煨桑和煙火祭祀; 不準在林內、林緣燒地邊、燒牧場; 不準在山內玩火和帶火種進山; 不準違規燒荒開墾和煉山造林; 不準在山邊林內燒木炭、燒灰積肥;不準在林區、林緣燃放煙火爆竹; 不準小孩、精神病人、癡呆憨傻人員獨自上山進林。 (三) 野外生產用火“五不燒” 未經批準——不燒; 未開設防火隔離帶——不燒; 有風、高溫或干旱天氣——不燒; 沒有指定責任人或安全監督員在場——不燒; 沒有組織足夠撲火隊員和準備好工具——不燒。 八、森林火災的基本種類 根據燃燒空間位置,森林火災一般分為地表火、樹冠火和地下火三類。 地表火:最常見的一種林火,是指沿林地面擴展蔓延,燒毀地被物的火,地表火能燒毀地表1.5米以下的幼苗、幼樹、黃灌木,燒傷喬木樹干基部的樹皮表層以及靠近地面的根系,根據其蔓延速度快慢不同,可分為急進地表火和穩進地表火。 樹冠火:是指地表火遇到強風或遇到針葉幼樹群、枯立木或低垂樹枝,燒至樹冠,并沿樹冠順風擴展,破壞性大,能燒毀針葉、樹枝和地被物等,一般溫度在900℃,煙柱可高達幾千米,常發生飛火,有急進樹冠火(狂燃火)、穩進樹冠火(遍燃火)兩種類型。 地下火:又稱地火、地下煤火、陰燃火等,是指在林地腐殖層或泥炭層燃燒的火,在地表面一般看不見火焰,只有煙,可以一直燃燒到礦物層和地下水的部位,蔓延速度慢,溫度高,持續時間長,破壞力極強,經過地下火的喬木、灌木的根部燒壞,大量樹木枯倒。 九、森林草原燃燒三要素 森林草原燃燒需要可燃物、火源和氧氣三者相互作用才能形成,這三者就是森林草原燃燒三要素,簡稱“燃燒三角”。 十、森林草原火險等級劃分 森林火險等級劃分五個等級,分別為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其中三級、四級、五級為高森林火險等級。 一級為難以燃燒的天氣,可以用火; 二級為不易燃燒的天氣,可以用火,但是可能走火; 三級為能夠燃燒的天氣,要控制用火; 四級為容易燃燒的高火險天氣,林區應停止用火; 五級為極易燃燒的最高等級火險天氣,要嚴禁一切野外用火。 國務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根據草原火災發生的危險程度和影響范圍等,將全國草原劃分為極高、高、中、低4個等級的草原火險區。 十一、森林火險預警信號分等級 依據森林火險等級及未來發展趨勢由森林防滅火指揮機構所發布的預警信號,共劃分為中度危險、較高危險、高度危險、極度危險4個等級,依次為藍色、黃色、橙色、紅色預警信號,其中橙色、紅色為高森林火險預警信號。 十二、森林火災級別劃分 按照受害森林面積和傷亡人數,森林火災分為一般森林火災、較大森林火災、重大森林火災和特別重大森林火災。 一般森林火災: 受害森林面積在1公頃以下或者其他林地起火的,或者死亡1人以上3人以下的,或者重傷1人以上10人以下的。 較大森林火災: 受害森林面積在1公頃以上100公頃以下的,或者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的,或者重傷10人以上50人以下的。 重大森林火災: 受害森林面積在100公頃以上1000公頃以下的,或者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的,或者重傷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 特別重大森林火災: 受害森林面積在1000公頃以上的,或者死亡30人以上的,或者重傷100人以上的。 十三、草原火災級別劃分 根據受害草原面積、傷亡人數和經濟損失,將草原火災劃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一般草原火災四個等級。 特別重大草原火災: 受害草原面積8000公頃以上的;造成死亡10人以上,或造成死亡和重傷合計20人以上的;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的。 重大草原火災: 受害草原面積5000公頃以上8000公頃以下的;造成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造成死亡和重傷合計10人以上20人以下的;直接經濟損失3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的。 較大草原火災: 受害草原面積1000公頃以上5000公頃以下的;造成死亡3人以下,或造成重傷3人以上10人以下的;直接經濟損失50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的 一般草原火災: 受害草原面積10公頃以上1000公頃以下的;造成重傷1人以上3人以下的;直接經濟損失5000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 十四、森林應急避險常識 (一)幾種常用的緊急避險的方法: 避開危險火環境 當發生森林火災時,不在植被茂盛的林區逗留,不可進入三面環山、鞍狀山谷、狹窄草塘溝、窄谷、向陽山坡等危險地帶。 轉移避險 森林火災有可能對撲救人員或村莊等構成威脅時,堅決服從火災前線撲救指揮部的統一安排,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避免發生傷亡。 利用有利地形避險 當遭遇森林火災時,迅速撤退至火燒跡地、空曠地帶、河邊等躲避。 點迎面火避險 當火拋迎面向你撲來,沒有安全撤退路線時,在較開闊的平坦地,以河流、小溪、道路為依托點迎面火,使新火頭向大火頭方向逆風蔓延,阻擋火拋蔓延解圍。 沖越火線避險 選擇草較小、較少的地方,脫光衣服并用衣服包住頭,憋住一口氣,迎火猛沖突圍。人在7.5秒內應當可以突圍。千萬不能與火賽跑,只能對著火沖。 臥倒避險 發生危險時,就近選擇植被少的地方臥倒,腳朝火沖來的方向,扒開浮土直到見著濕土,把臉放進小坑里面,用衣服包住頭,雙手放在身體正面,臥倒避煙(火)。臥倒避煙(火)時,為防止煙霧嗆昏窒息,要用濕毛巾捂住口鼻,緊貼濕土呼吸,可避免煙害。 (二)撲救森林火災應避免的幾種危險做法: 逆風撲打火頭或接近火場 火頭是整個火場中火墻最厚、強度最高、蔓延速度最快、釋放能量最多的部位,迎風撲打火頭或接近火場,十分危險,一旦風力加大,撲火人員兇多吉少。 翻越山脊線接近火場 火向陡峭山脊燃燒時,可形成沖火、飛火和轟燃,山脊線的撲火人員,無法在瞬間逃生。 順風逃生 地表火順風蔓延速度很快,并能進行連續性燃燒,火頭一旦追越撲火人員,很難逃生。 向山上逃生 上山火的速度快于平地燃燒火的速度,坡度越大火速越快,而人上山的速度越慢,在火前方,向山上逃生極其危險。 經鞍部逃生 鞍部因受兩側山頭和山體的影響,會形成漏斗狀通風口,風從鞍部通過時速度成倍增加,從此處逃生極易發生傷亡。 在草塘及灌叢中避險 草塘、灌叢可燃物屬細小可燃物,釋放能量快,燃燒時火強度大,在這里避險,一旦被火襲擊或發生復燃,極其危險。 十五、撲救森林草原火災的基本原則 “打早、打小、打了”:打早是指及時撲火;打小是指撲打剛剛發生的火;打了是指撲火的徹底性。既要撲打明火,又要清理暗火,消滅一切余火。 十六、森林草原防火行政首長負責制 我國森林草原防火實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即是指省長、市長、縣長、鄉長“四長”負責制,一級抓一級,各級政府對轄區內的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實行統一領導、統一組織、統一指揮。 森林草原防火行政首長負責制涵蓋了森林草原火災預防和撲救的全過程,預防要落實,撲救要措施到位,森林草原防火行政首長負責制是我國長期以在與森林草原火災斗爭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 十七、森林火災刑事案件立案標準 《國家林業局、公安部關于森林和陸生野生動物刑事案件管轄和立案標準》規定: 凡故意放火造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火災的都應當立案;過火有林地面積2公頃以上為重大案件;過火有林地面積10公頃以上,或者致人重傷、死亡的,為特別重大案件。 失火造成森林火災,過火有林地面積2公頃以上,或者致人重傷、死亡的應當立案;過火有林地面積為10公頃以上,或者致人死亡、重傷5人以上的為重大案件;過火有林地面積為50公頃以上,或者死亡2人以上的,為特別重大案件。 十八、放火罪和失火罪面臨的刑責處罰 “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燒公私財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和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犯放火罪的,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傷、死亡或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死刑。 “失火罪”是由于行為人的過失而引起火災,造成嚴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二款犯失火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知識產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 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知識產權等問題, 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 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65827郵件:tssxzzx@jiangme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