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朱崇山先生最新長篇小說《風雨行》近日出版。這部以香港百年滄桑為背景的小說,是繼《風中燈》后又一聚焦香港命運的力作,也是這位年逾九旬的臺山籍作家對其“深港澳三部曲”的深情續寫。
朱崇山祖籍江門臺山,1948年,17歲的他從越南到香港求學;1949年3月,朱崇山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1月離開部隊到南方大學上學,在該校學習約9個月后留校當了干事;1951年,朱崇山被安排參加土改工作。
“回國后有兩件事是令我最感動的,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第一個是在南方大學讀書不用交學費,吃飯不用錢,衣服發給你,我以前在海外哪有這個概念。第二個是當時農民很苦,填不飽肚子,出現水腫,但共產黨要求大家同農民‘三同’,即同住同吃同勞動。因此,我覺得,世界上最關心農民的是共產黨,這樣的黨肯定是個好黨,所以我工作很投入。”2015年,記者在深圳采訪朱崇山時,他對回國之初的情景依然記憶深刻。
從早期投身軍旅到輾轉多個工作崗位,這些經歷為他的創作積攢了大量一手素材。自20世紀50年代起,他正式開啟創作之旅,2025年4月出版的《風雨行》,是其最新力作。
早在2000年,《黃河大合唱》詞作者張光年就曾在《澳門日報》撰文推薦朱崇山的《十字門》三部曲(《澳門風》《澳門雨》《澳門情》),盛贊其“以文學重構澳門四百年變遷”。如今,《風雨行》延續了這一創作脈絡,通過香港孔氏家族的命運嬗變,展現香港人的心靈回歸歷程。
澳門電影協會會長蔡安安在序言中表示:“《風雨行》中‘香港是中國的香港’的吶喊不是空洞口號,而是通過鮮活人物故事展現的愛國情懷。作品既呈現香港發展成就,也不回避存在問題,激發讀者思考如何讓香港未來更好。”
作為臺山籍越南歸僑,朱崇山的創作始終兼具僑鄉視角與國際視野。其“深港澳三部曲”(《鵬回首》《風中燈》《十字門》)和“邊防區三部曲”(《界河》《空村》《耕樓》),構建起連接嶺南與海外的文學橋梁。
朱崇山始終心系故土,曾將3000余冊藏書捐贈臺山圖書館。其作品,既是港澳歷史的文學見證,也是僑鄉精神的生動詮釋;他筆下“紐約的夜晚正是香港的早晨”的時空對照,恰如僑胞們跨越東西半球的文化守望。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知識產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 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知識產權等問題, 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 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65827郵件:tssxzzx@jiangme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