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山的鎮村占了全江門市1/4之多,補齊人、財、陣地的短板就是為整個江門作貢獻。近兩年來,孤島漁村茫洲在補齊短板和深化治理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進步,是折射臺山乃至整個江門推進百千萬工程和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典型案例和生動實踐。
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踐行增強“四力”的要求,2023年4月,江門日報記者帶著“記者靠近他們、熟悉他們;讓他們認識記者、記得記者”的決心和“把茫洲發展寫實在、為茫洲島發展提供新聞助力”的目標,在島上進行了深入走訪,并帶來了這樣一篇展示茫洲島村民真實生產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的報道。2023年4月臺山川島西南部
茫 洲
——江門最偏遠的住人島
馬達轟鳴,白色鋼船正在距小島岸線100米右的海面急速飛馳,駕船的男人一會扭頭望向左邊的無人沙灘,一會端起望遠鏡瞄向右邊的茫茫海域。6.8平方公里的島嶼,繞一圈下來耗時約30分鐘。這只是一次巡邏演示,等到六七月的臺風季真正來臨,這種風前安全檢查要仔細得多,繞島時間往往超過一個小時。
46歲的鄭少喜,那個掌握方向盤的男人,在下船時重點查看了發動機,隨后一個箭步跳上岸。在茫洲島土生土長的他,從十幾歲起就跟著大人趕海,自小便熟練地掌握了包括開船在內的打魚技能。但他后來并沒有成為一位職業漁民。20世紀90年代初,鄭少喜因外出求學一步步離開,此后——像島上其他離開的年輕人一樣——只在清明、中秋等重要時節才偶爾在島上出現,直到三年前被鎮上的領導動員回來“干事”,并出任島上唯一行政村茫洲村的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他才算是徹底返回家鄉。
“能人”的回歸和用人之道
重回闊別多年的漁島生活,漁民符號很快就在鄭少喜身上烙下深深的印痕:黝黑的皮膚、被海風長期吹刷過的紅腫眼瞼、在船只間敏捷跳動的平衡力。這些是一個地道“茫洲人”應有的標志。

▲茫洲村民有一個彩色夢,希望隨著島上各項民生事業改善,茫洲有朝一日能成為一個知名的旅游島。郭永樂 攝
但鄭少喜認為
島上160多位常住村民身上有的
才是真正地道“茫洲人”的標志
他們留守家園,有的甚至從未離開過;常年直面和克服島上的種種困難,臉上卻總是掛著微笑;真誠為小島的點滴進步拼搏或歡呼,始終堅信有一天茫洲家園會變成一個令人向往的旅游島。那時,離開的年輕人都會回來。

▲直面困難不足,茫洲人不認輸,自力更生向前行。郭永樂 攝
鄭少喜努力讓自己變得像他們一樣。從2020年7月起,他的絕大多數時間在島上度過,思考和努力的重心只有一個——如何充分發揮好“班長”作用,帶領孤島漁村跟上外面世界的步伐,讓小島有朝一日成為村民夢想中的樣子。
欣慰的是,近三年,島上各項事業經歷了自1959年建村以來的最大進步。但鄭少喜不敢因此有絲毫自滿,他說如果沒有上級的大力支持,僅憑茫洲人自己是不可能做到的;他更不敢因此有絲毫懈怠,因為他是村民眼中從小島走出去的“成功人士”,是臺山市委組織部門、川島鎮黨委政府反復物色、多番勸導回來的“茫洲能人”,肩上承擔著組織托付和群眾厚望。
2020年2月,在城里把消防門工程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的鄭少喜頻頻接到川島鎮一位領導打來的電話,鎮領導在那頭不厭其煩地“邀請”他回來參選村干部,帶領茫洲村發展。
“你是茫洲仔,出去見過世面,外面的農村什么樣,你們茫洲什么樣?”
“組織上看好你,你年輕,會做生意,腦子活,肯定干得好。”
“茫洲其實資源不錯,在你手上搞好了,村民會念你的好,歷史都要記你一功。”

▲茫洲島有自己獨一份的安寧靜謐。張浩洋 攝
又是鼓勵又是“畫餅”
但鄭少喜不敢輕易答應
他在茫洲出生、長大
雖然離開了很久且回來次數不多
但對島上的困難再清楚不過
交通,離最近的下川碼頭還有30海里距離,每星期只有周一、周三、周五的三趟船往返,遇到臺風天十天半月無法開船,村民出行和就醫不便;
經濟,村里僅兩塊沙灘和少量物業出租,加上生態林補償費,合計不到17萬元;
水,小島每兩三年就要遭遇一次大旱;
電,每天晚上靠柴油發電滿足島民部分時段的用電需求,始終無法實現全日通電;
路,村民常用的那條上山小道多少年沒能硬底化;
通訊,島民們別說刷手機,連打電話都要跑到地勢高的地方找信號;
人,700多名戶籍人口僅不到170人常住在此,且絕大多數是老人……
生產生活都面臨嚴重的短板
村民意見很大
要在這里搞發展談何容易!
直到有一天,電話再次響起,鎮領導在那頭悻悻地說:“你還是回來試試吧,年富力強的全都不回來,以后茫洲島遲早成為無人島。”“你再考慮下,干不好,大不了大家說你沒本事,回去做你的生意就是……”
激將法威力不小,幾番思量后,鄭少喜最終應承下來。2020年7月,他被任命為茫洲村黨支部書記,10月,經村民代表大會補選為茫洲村委會主任。接下來擺在面前的,是兩個月后的黨支部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
這么多年在外面做生意小有成就,鄭少喜知道,要干成事,首先要用對人。于是,像鎮領導之前對他做的事一樣,他也開始每天打電話物色和動員年輕人回島相助。
由于島上只有2G、3G網絡,多年來,不但村民與外界通信不便,島上的行政辦公效率也大受影響。茫洲村的信息公示、資料提交、財務報賬等政務事項沒法通過電腦傳輸,需工作人員帶著紙質材料坐船往返下川辦事處,耗時費力不說,常因天氣等原因受到阻滯。“往上面交材料,我們經常是全江門市最后一個送達,單這個環節就拖了川島鎮甚至是臺山市不少‘后腿’。”鄭少喜說。2020年底,也就是鄭少喜被補選為村委會主任后不久,適逢中國電信臺山分公司在島上升級網絡,這意味著不久后島上也可實現4G網絡通信全覆蓋,電腦辦公指日可待。鄭少喜的第一個目標很快清晰起來:找一個懂電腦的年輕人。他瞄準了村里前些年走出去的大學生李自力。在經歷一番循循善誘和軟磨硬泡的“勸導”后,這位2014年從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本科畢業的“90后”,放棄了在廣州的工作,答應回來。后來,他除了把電腦使用和維修的事處理得妥妥當當,還把漁船、山林、消防、文書、記賬等半數村務工作干得井井有條。
同一時期,島上除了有電信網絡升級工程,由上級支持的道路改造、電力改造、路燈安裝等工程也都正在或即將啟動,屆時,少不了要平整路基、拓寬道路,方便將建筑材料、發電機、電纜線、路燈等運送至目的地。受制于小島特殊的地理條件和交通現狀,從島外請工人,成本要貴得多,如若在村“兩委”干部中有一位懂工程的“好手”,到時他憑借公心和村民情結,工程推進勢必會更加順利。于是,鄭少喜做通了島上唯一有鉤機操作證的村民林炳年的思想工作。事后證明這個決定是對的,2021年茫洲村修建村民常走的那條通往公墓和沙灘的2公里道路,路基平整環節,大家都以為至少要兩三個月,但林炳年風雨無阻,一個人開著鉤機用一個月便完成,“成本也省了,如果從外面請人,怎么都會超過10萬元,但最后我們只用了3萬元。”一說起這種能省錢的事,曾經是“生意人”的鄭少喜就樂呵得合不攏嘴。
需要一名專業財務人員,他找到原來在下川島旅游景區酒店上班的李明秀;原班子里的江郭鋒、歐丙納、黃麗嬋,一位是民兵,有多年黨建經驗,一位是村醫、會開船,而且特別熱愛家鄉,一位擅長婦女工作,均留下。

▲2021年換屆選舉后的新班子,平均年齡從之前的44歲下降到40歲,為村里的發展帶來新思路、新氣象。郭永樂 攝
最終,七人都高票當選。就這樣,班子隊伍搭建起來,平均年齡從原來的44歲下降為40歲。
關于電的揶揄和大拇指
還有幾分鐘就到18時,坐在茫洲村黨群服務中心門前石凳上的趙偉正起身離開,徑直走向兩百米開外的發電機房。檢查機器,倒上柴油,一番麻利地操作下來,他在一個自動化控制屏上摁下綠色按鈕,轟鳴聲即刻在房間響起,地板微微震顫起來。幾乎在同一時間,墻上的幾根燈管亮了。整個小島,也亮了。

▲現在的茫洲用電時間從以前的4小時、6小時、8小時增至12小時,并安裝了路燈巷燈。郭永樂 攝
對島上的村民來說,這是一天中最期待和興奮的時刻,因為轟鳴聲起,意味著白天的無電生活終于結束,夜間可貴的電力時光宣告來臨,從現在起直到次日凌晨6時的12個鐘頭里,家里那些“趴窩”了半天的電飯煲、電視機、風扇、空調、冰箱又能派上用場,而村里的巷燈路燈也可以一直亮到天亮,讓凌晨四五點就出海打魚的村民更加安心。
今年48歲的趙偉正,是村里專門聘請的兩個電力管家之一,每月從村委會領取薪水2000元。他每天的工作,除了準時例牌“點亮”小島之外,更多的時候是在村里各處轉悠,檢查發電機、電箱和線路是否正常,晚上就睡在機房旁邊的一間小屋子里——頭上套著個能把雙耳完全罩住的黑色耳麥,他說:“很吵,但這是我的工作,得對得起那份人工(薪水)”。
趙偉正很高興自己手頭的工作最近輕松了不少,因為村里上個月剛剛完成了村民期待已久的電力改造工程——2021年以來,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常態化,為徹底解決茫洲的用電穩定性問題,臺山市、川島鎮兩級黨委政府決定投入260萬元,為村里更換全新的發電機、電纜線,并安裝了200盞巷燈。工程歷時一年多終于在今年初完成,新的發電機,一臺最大功率250千瓦,一臺150千瓦;新鋪設的電纜線1.5公里長,足有大拇指一般粗。而在更換設備之前,原來4臺舊發電機最大功率僅30千瓦,電線則因年久失修三天兩頭出岔子,導致夜間不時停電,趙偉正為此沒少受折騰,不得不常常大半夜從床上蹦起來一一查看檢修。
現在情況有了好轉。從今年3月起,全島電力運行全面穩定下來,短期內不會有什么故障。這讓趙偉正在發電和巡線期間不必那么緊張,晚上也總算能睡個囫圇覺。
同樣為此松了一口氣的,當然還有鄭少喜。“之前每次夜間停電,村民的抱怨聲很快就會在村頭巷尾傳開。”頓了頓,他又補充說,“當然,也不全是抱怨,有時突然停電,有村民端著電飯鍋來到村委會門口,邀請村干部一起吃夾生飯。”

▲茫洲的村民們縱使面臨諸多生產生活的不便,但相互之間十分和睦,笑容總是掛在臉上。張茂盛 攝
但現在,他明顯感覺到村民的態度相比以往有了更多親近。2019年從臺城某中學副校長位置上退休的周添靈,因為不習慣城市里枯燥喧囂的生活,于次年就選擇回到家鄉茫洲島生活,他說之前的夜間停電問題令人“難頂”,特別是夏天睡覺,吹個風扇都不踏實,冰箱里更是不敢多放肉類食物,“現在這個問題總算是部分解決了”。
晚上9時,剛從海上收工回來洗漱完畢的林炳捷正在看電視,妻子鐘遠紅在燒水煮茶。這對之前在港澳打工多年的夫婦,于2020年回到茫洲打魚。說起近期夜間電力的改善,林炳捷對鄭少喜豎起了大拇指:“感謝電力改造工程,這個月我們看電視劇還沒遇到斷電,單這一點就讓人舒心很多。”
對鄭少喜來講,更值得高興的,是發電成本大大降下來了。多年來,天然的地理空間阻隔,讓用電問題成為島上的老大難問題。由于鋪設海底電纜成本驚人,太陽能發電要“仰仗天公作美”,而風力發電項目遲遲沒有眉目,火力發電就成為島民們可靠而無奈的選項。
鄭少喜說,原來的舊機器很耗油、舊電線常漏電,每發一度電的成本(柴油費、人工費、檢修費)去到10元以上,現在新設備運行后,可以降到4元左右,“成本還是很高,但已經比之前節省了太多,這會讓全村人的用電‘福利’成色相對更足”。
茫洲的用電需求主要包括生活和漁船維修。從2021年起,考慮村民們對增加發電時長的訴求,臺山、川島兩級將茫洲村的日均供電時間從之前的8小時調到了12個小時。鄭少喜掰起手指算賬:目前每天開機12小時,日均發電成本約1200元,一年下來總發電成本43萬多元;由于島上常住人口只有160多人,村民繳費標準為每度約0.6元,靠村民繳納的電費顯然是杯水車薪。多年來,巨大的電費窟窿只能靠臺山市、川島鎮政府的財政和茫洲村委會薄弱的集體經濟來填補。現在成本降下來,能夠更好支撐和保障12個小時供電。“跟外面的世界比還有不足,但自己跟自己比,這已經是島上供電歷史上最好的紀錄。要知道,在此之前,迫于高昂的成本,小島日均供電只有8小時,再往前推是6小時、4小時。”鄭少喜說。
除此之外,村里還破天荒地有了路燈。茫洲村下轄茫頭和年豐兩條自然村,村委會設在茫頭,兩村相距1公里左右,但多年來,就是這短短的1公里路,卻因為沒有路燈阻隔著村民的聯系往來。年豐村村民鄭進榮對此感觸頗深,他說,由于白天人們大都在海上干活,年豐村民想到茫頭串門或到村委會開村民代表大會,大多只能選在晚上。但是走夜路很危險,有時遇到風雨天,旁邊就是懸崖大海,有時在路上還撞到蛇,所以沒什么很必要的事,兩村村民都很少往來,一定要前往,就在頭上戴個電瓶燈。為解決村民的這一“痛點”,2022年,臺山市人大和川島鎮政府出資沿兩村之間的主干道安裝了37盞路燈,隨著12小時供電實現,路燈能一直亮到天亮。
“現在我們可以經常走動,凌晨四五點出海的漁民也感到放心很多。”鄭進榮說。說完,像林炳捷一樣,他也向鄭少喜豎起了大拇指。
膏蟹與水蟹
“擼起袖子加油干”。新的村“兩委”干部團隊通力合作,深度配合島上各項民生工程開展,一體推進漁村黨建、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等工作,除了電力,小島還在通信網絡、村道建設、漁業生產和安全、村容村貌等方面迎來全方位的改善提升,并集聚起不一樣的精氣神。

▲茫洲是江門最偏遠的住人島,但一群茫洲人堅守小島,努力追趕外面世界的步伐。郭永樂 攝
黨員是推動茫洲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但由于不少黨員出島定居,因為路途較遠等原因較少回島參加黨組織的集體活動。2021年8月,在臺山市委組織部的指導下,茫洲村黨支部第一黨小組在臺城成立,成為臺山全市第一個流動黨員黨小組,茫洲的黨員們在城區就可以開展組織活動,為家鄉的發展支招出力。
在這個網絡十分發達的時代
島上極不穩定的信號
一直是茫洲人心中的“痛點”
以至于他們曾一度自嘲是“盲洲人”
“曾經有其他地方的船主對我說,船一經過你們茫洲島海域就跟外面聯系不上。”鄭少喜說,這話讓人挺汗顏。直到2021年4月電信網絡工程升級改造完成,茫洲從此不再“盲”。
首先是村務工作大解放。對此,“90后”干部李自力最有發言權,他說:“以前要坐將近40分鐘的船到下川綜合辦借用電腦,現在一些網絡資訊、新聞,或者政府公示資料信息,都能立刻打印,立刻公示。”
其次是島民迎來“新世界”。現在,他們不但在打電話時再也不用到處找信號,而且終于可以像島外的人一樣,在手機上看新聞、刷視頻、跟城里的親人朋友們微信聊天。“現在我們黨群服務中心這個位置是全島絕對的‘繁華’場所,你知道為什么?”鄭少喜賣了下關子說,“因為這里裝了wifi,大家一有空就過來蹭網呢。”
此外,網絡升級改造后,村黨群服務中心安裝了“粵智助”政府服務自助機,現在村民只需使用身份證即可查詢或辦理社保參保證明、社保卡信息等查閱和打印事項。村里的重要位置則裝上了平安鄉村視頻監控。
茫洲村有一條2公里長的重要通道,既是物資運送主要道路,也是村民上山祭祖、找柴、采摘金銀花,或到山另一側沙灘拾撿貝殼、沙白的必經之途,但它卻只有1米多寬,這導致原來村民從碼頭運輸各種物料只能靠肩挑手推,老人們走起來更是險象環生。2022年,在上級經費支持下,小道拓寬至3米,實現了硬底化。現在,不但運送物料可由三輪摩托車代勞,老人們更是為此安心不少。71歲的趙新菜婆婆常在道路經過的菜園子里挑水澆菜,說起這條拓寬后的路,她笑著說:“以前我們挑著水都要側著身子過,現在你看,多寬。”
茫洲村唯一的集中水源點位于5公里外的山頂之上,除此只有幾十年前村民們挖下的4口水井。而海島屬性決定了島民們的用水需求不小。一方面,漁民們趕海歸來身上往往掛著一層咸鹽,洗澡用水量大;另一方面,因為對外交通不便,茫頭和年豐村民常年只能在就近兩塊相對平坦的土地上種些瓜菜自給,“一年四季都不敢讓土地休息,灌溉用水量大。”趙少喜說。
但受制于天然條件,小島每兩三年就要遭遇一次大旱,這個時候,山上的水源點就瀕臨干涸,島民們不得不跟菜園子爭水用,他們因此對用水問題總是小心翼翼、處處節約。偏偏海島一年要面臨五六個臺風,常破壞水管導致漏水,這讓村民心疼不已。年豐村村民鄭元有說:“每一滴水都很珍貴,白白漏掉太可惜了。”好在近三年來,上級部門數次撥款對島上主次水管進行維修,在一定程度上護住了珍貴的水資源。
茫洲人靠海吃海
生命中的絕大部分時光
跟漁字聯系在一起
能否提高漁業生產質量
提高漁民收入
檢驗著新班子團隊的能耐和成色
鄭少喜和搭檔們打開思路,加強調研,了解到外面很多地方的捕魚設備、捕撈方式和維修技術更先進,于是在休漁期分批組織漁民外出浙江等地學習。“我們以前出海打魚都是單一配備,不但漁獲少,還要費力把笨重的設備搬來搬去,出去學習才知道,原來抓不同類型的魚蟹,可以用不同的船、錨、網、籠,精準性提高了很多,的確長見識。”漁民林炳捷說。為了節約成本、提高效率,村“兩委”干部還通過講解動員,組織號召漁民“抱團干”“集體干”,休漁期一結束,村里的八九十條漁船,只集中出動其中60條分兩班開赴遠域,兩三人一船,每船漁獲平均分配。歐丙納既是村干部,平時也兼職打魚,他說:“這不但省了人力、柴油成本和時間,把整個漁獲總量提了上來,而且漁民相互之間也更加團結。”
漁民常年在海上作業,生命安全大過天。為此,村里加強對全島漁船的管理。2022年以來,黨群服務中心門口立起了一個“打卡”欄,方便漁民按時規范報告出入行蹤;健全網格化管理機制,村“兩委”干部每兩人對應20艘船,負責掌握其日常動態并作相關安全預警提醒;茫洲村還在黨組織服務群眾經費中列支,為每位漁民配送了一套救生衣。“平時我們是見人就宣傳,要大家提高安全意識,漁民們也很自覺,通常6級風就不出海了。村里幾十年沒出過安全事故的紀錄還在延續。”鄭少喜說。
茫洲村的漁民向來熱心腸,曾多次在海上對其他遭遇險情的船只或漁民出手相救。近兩年,江門市大力強化海上專業救援,在上級應急、海事等部門的支持指導下,茫洲村成立了7船14人(其中村“兩委”干部5人)的隊伍,加入了海寧海上救援志愿服務中心。
為把小島的衛生搞上去,村里聘請村民趙統妹為專業保潔員,茫頭和年豐之間那條路,被她打掃得干干凈凈。
島上的變化、新班子的作為,換來了村民幽默的比喻。在年豐村,村民劉國亮拍著鄭少喜的肩膀表揚村干部說:“膏蟹,膏滿肉肥;水蟹,肉少難剝。你們是膏蟹,不是水蟹。”
后面的話
“咔、咔、咔”,清晨,天剛泛起魚肚白,73歲的村民趙積合就坐在小木凳上,將從山上拾來的枯枝劈成細柴,整齊地堆放在門口。這是村中常見的一幕,因為在沒有電的白天,為了省些煤氣費,許多村民只能靠柴火燒水煮飯。
而村中不常見的一幕是:全島極少有貓狗,村民說,大家不敢養,萬一被抓咬送醫不方便。
無法全天候供電、每周船次少、島上醫療資源不足……這些,依然是島民們迫切期盼解決的難題。
對此,鄭少喜有自己的清醒和堅定:“茫洲還有太多短板要補,跟外面的世界還有很大差距,但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目前,鄭少喜正在忙兩件大事,一是加緊對接一家電力國企,這家公司表達了在茫洲島實施風力發電的意愿,若能成事,未來島上將形成“火電+風電+光伏”發電格局,最終實現村民渴盼已久的全天候供電夢想;另一件事,是密切聯系一家農業企業,商討在島上發展金銀花、野菊花和牛大力等產業,爭取在漁業之外增加更多的農業致富路。
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后,江門、臺山、川島三級為茫洲村制定了一份未來發展的規劃:新建村黨群服務中心、整治道路、改造碼頭、加固水源點、打造濱海棧道……這份藍圖,如今就顯眼地貼在黨群服務中心的宣傳欄上,村民們看在眼里,盼在心里。
75歲的老黨員周統大期待地說,真的按照這個路子走下去,茫洲村,有戲。
負責開船的張永昌,每周三次在茫洲島和下川島之間穿梭。他說,有時候遠遠看著青翠的茫洲島,會想象如果在山上按片區種上不同顏色的花和樹,彩色的茫洲一定很漂亮。
海風習習,茫洲村委會門前的石凳上,村干部歐丙納回憶起1998年的一個場景,當時,他拒絕了一位老板向他開出年薪12萬元的工作邀請,選擇回到茫洲發展,對方問為什么,他回答:“我始終覺得我屬于茫洲,不能離開。”
歐丙納說自己記得小學畢業時
跟同學互贈留言說夢想
當時他寫的就是
“我們茫洲一定會變好”
現在,他依然堅信不疑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知識產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 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知識產權等問題, 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 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65827郵件:tssxzzx@jiangme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