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
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
再次“跑”進臺山市端芬鎮海口埠
自行車騎行定向賽
男子九人排球精英賽
銀信后人組定向賽等活動
讓僑鄉文化、僑批文化
與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
有機聯動起來
海口埠,曾被譽為“廣府人出洋第一港”,在江門悠久的出洋歷史中,許多五邑人正是從這里登船離鄉,走向世界。海口埠也因此成為僑鄉貿易客貨航運交流的紐帶,并在后來成為僑批(五邑地區被稱為“銀信”)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海風吹拂百年,如今的海口埠,經過活化改造后成為華僑文化的重要地標符號,承載著華僑濃濃的鄉愁,更訴說著他們深沉的家國情懷。

△5月下旬,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再次“跑”進臺山市端芬鎮海口埠。
△如今的海口埠,已建設成為一個融合了文化體驗、鄉村旅游、戶外運動和休閑度假的綜合旅游區。郭永樂 攝
全盛時期商賈云集
依河而建,靜謐的墟市,
在臺山甚是常見。
端芬鎮就有汀江墟、西廓墟、
墩寨墟、山底墟、成務墟、
上澤墟和廟邊墟等,
而建于清朝咸豐三年的
十戶墟同樣如此。

△如今的海口埠,已建設成為一個融合了文化體驗、鄉村旅游、戶外運動和休閑度假的綜合旅游區。郭永樂 攝
十戶墟
是由附近的梅、黎、吳、李、關、阮、黃、江、陳、何等姓氏家族共同籌建,是五邑地區的一個小小墟市。因十戶墟位于大同河與端芬河匯合出海的地方,河面寬闊,河床深邃,當地人習慣稱之為“海”,因此又命名為“海口埠”。 向海而生的海口埠不僅僅是鄉村的一個小小墟市,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更讓它成為五邑鄉親出海謀生的重要口岸,早期漂洋過海到各地謀生的華僑,都是在海口埠搭乘駁船到廣海灣,然后換乘大船到外洋。海口埠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南粵古驛道出海口,見證了一代代華僑漂洋過海的艱苦奮斗史。 資料記載,海口埠的全盛時期,繁榮的景象令人動容。百業興旺,附近的街道商賈林立,共有126間商鋪,金鋪、銀號、雜貨鋪、洋貨店、藥材鋪、茶樓、杉行、水果店等,各行各業,一應俱全。其中最興旺的西隆街僅銀號就有6家之多,有“銀行街”之稱。商賈云集的墟市吸引了四鄉六里的商人,海口埠也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批發、零售皆宜的大墟。每逢墟日,熙熙攘攘,貨如輪轉,好不熱鬧。 百年間,這座看起來不起眼的海口埠碼頭,慢慢成了五邑人出海的出發地,見證著五邑華僑傳奇故事。它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和輝煌的華僑文化,因此也被稱為“廣府人出洋第一港”。 △向海而生的海口埠不僅僅是鄉村的一個小小墟市,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更讓它成為五邑鄉親出海謀生的重要口岸。 此后,大同河海口埠段因防洪排澇需要而筑改河道,加上臺海(臺城至廣海)公路改道,海口埠昔日的繁榮景象成為歷史,但它的歷史價值和文化遺產卻永遠不會被遺忘。 連接世界的華僑歷史見證 當前,江門正深入推進“僑都賦能”工程,著力做好新時代“僑”的文章。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的背景下,作為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的8處示范段之一,也是廣東四大出海口紀念地之一,海口埠的多重價值被重新活化,煥發著獨特魅力。 登臨海口埠,眼前的端芬河和大同河依舊奔流不息,一艘仿古船停泊在岸邊。當年,正是這一艘艘小船,把僑鄉與世界緊緊連接在了一起。海口埠作為“廣府人出洋第一港”,舊街和碼頭是華僑對于故鄉的最后一點印象。上百棟承載鄉愁的建筑風格各異,包含了傳統嶺南民居、中西合璧洋樓、哥特式建筑以及古羅馬式建筑等,這些都是華僑華人情系家園、心懷桑梓的見證,寄托了海外游子的鄉愁,也留下了華僑文化的印記。 僑批是海口埠最獨特的 歷史印記和符號, 是當時華僑最常使用的匯款方式, 也是海口埠最重要的貿易方式之一。 僑批傳送過程中 保留下來的古銀號、古碼頭, 經大浪淘沙, 現在都成了非常寶貴的歷史遺跡。 在海口埠銀信紀念廣場,一根根柱子組成了銀信柱陣,648片燒制的銀信瓷片,實現紙質文獻可觸摸、可觀賞、立體化的表達。這些僑批仿佛是跨越時空的橋梁,連接著當年的華僑和現在的游客,承載著華僑的鄉愁和歷史的記憶,讓人不由得感嘆歲月滄桑。 △在海口埠銀信紀念廣場,一根根柱子組成了銀信柱陣,648片燒制的銀信瓷片,實現紙質文獻可觸摸、可觀賞、立體化的表達。 再進入銀信博物館,一張張泛黃的僑批,不僅記載了華僑漂洋過海的奮斗史,更可以從中感受到華僑支援抗戰、踴躍參戰、為新中國建設作貢獻的家國情懷。 △銀信博物館 如今,海口埠有一座厚實大氣的花崗巖牌匾,中間的大理石板刻著“南粵古驛道出海口紀念地”“世界記憶名錄銀信紀念地”等字樣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圖案。2013年6月,“僑批檔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成為廣東省首項世界記憶遺產。這些不管寄傳的是錢款或是感情的信件,都成為一種尤為珍貴的人類記憶。 △海口埠有一座厚實大氣的花崗巖牌匾,中間的大理石板刻著“南粵古驛道出海口紀念地”“世界記憶名錄銀信紀念地”等字樣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圖案。 海風吹拂,時間穿越。海口埠這片華僑悲歡承載地已不再有當年的悲歡離合,更多的是人們慕名前來了解華僑歷史。在“僑都賦能”工程的大力推動下,海口埠已建設成為一個融合了文化體驗、鄉村旅游、戶外運動和休閑度假的綜合旅游區。去年3月,海口埠被正式確定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打卡拍照。今年“五一”假期,銀信博物館日均接待游客量達2000人次。未來,海口埠將進一步研究梳理廣府人出洋歷史、路線和形式,繼續豐富旅游業態,打造成為一個充分展現僑批緣起、遞送、歷史作用與現實文化價值的世界級僑批小鎮,展示好海口埠的重要功能作用和歷史地位,展現華僑文化的別樣魅力。 海口埠的重生, 向世界展示了一個 煥發生機的華僑文化窗口。 對于僑都人民來說, 更需要的是,在這個窗口里, 挖掘并傳承這段華僑歷史, 講好廣府人“出洋故事”, 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文化魅力, 激發僑心僑情, 為祖國的繁榮昌盛 貢獻自己的力量。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知識產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 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知識產權等問題, 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 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65827郵件:tssxzzx@jiangme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