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袁隆平院士親自題字的
中國農業公園牌匾
行進在寬敞的機耕路上
兩旁田中的稻穗隨風飄舞
稻香溢滿田間,稻子也笑彎了腰……

臺山中國農業公園。牌匾上的字為袁隆平院士所題。畢松杰 攝
“我在‘廣東第一田’當了40多年農民,自打我記事起,村子里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水稻,整個村子一半的人都下田,每到農忙時節就特別熱鬧。那時雖然條件苦,但大伙都干得有勁,勤勞才能致富嘛。”臺山市都斛鎮莘村村位于“廣東第一田”核心區,談起村子種水稻的歷史,村民李永祥如是說。
多年來,“廣東第一田”改變了大多數人對江門農業乃至廣東農業發展的印象。在寸土寸金的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如此大規模連片的“黃金”耕地,實屬難得。
今年以來,江門更是積極發揮“廣東第一田”粵字號糧食主產地引領作用,實施“廣東第一田”提升工程,建設無人農場、水稻全程機械化技術示范基地,打造高產高效、綠色生態、智能智慧的全國種糧示范田。

江門市積極發揮“廣東第一田”粵字號糧食主產地引領作用,實施“廣東第一田”提升工程,打造高產高效、綠色生態、智能智慧的全國種糧示范田。周華東 攝
孕育“中國米中之王” 成為廣東首個中國農業公園 臺山都斛、赤溪、斗山、端芬、廣海等地連片約1.6萬公頃的沃土良田,千百年來豐盈著“中國優質絲苗米之鄉”的沉甸糧倉。 “廣東第一田”種植水稻歷史悠久。早在隋代,史書便記載了這里開展作埂(田埂)、筑基、筑堤圍海造田種水稻的事跡。時至今日,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造就了“廣東第一田”豐厚底蘊。 “區位上,‘廣東第一田’基本由沖積平原構成,土質肥沃疏松、通透性好且是富氧狀態,水稻根系沁氧充分。氣候上,‘廣東第一田’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氣候,雨熱同期、日照充足。地質上,‘廣東第一田’大多屬于填海區,土壤富硒量高,達到國家一級、二級土壤標準。綜合以上種種優勢,這里產出的大米自然是佳品。”江門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管理科科長鄭向華說。 “廣東第一田”土質肥沃疏松、日照充足,產出的大米均是佳品。李駒榮 攝 憑借得天獨厚的條件,“廣東第一田”孕育了素有“中國米中之王”稱號的絲苗米。早在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新寧縣志》就記載有黃粘、油粘等絲苗米品種。 新中國成立后,“廣東第一田”開始種植新四粘、木新粘等優質水稻品種。20世紀70年代,產自“廣東第一田”的大米成為香港市場高端大米。 1994年11月,時任國務委員陳俊生視察都斛萬畝水稻高產示范片,給予“廣東第一田”美譽。“我印象非常深刻,當時場景的照片至今還保存著,領導們到田地里,翻挖地里的泥土,稱贊我們這里是種糧的好地方!”李永祥說。 本世紀以來,“廣東第一田”開始推廣齊粒絲苗、五星絲苗、齊豐占、象牙香占等優質品種,大米品質、產量雙提升,并作為主產區推動臺山大米成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 當前,“廣東第一田”區域平均每年投入建設資金超100萬元,成為目前全省連片水田占耕地面積比例最高的片區和廣東首個中國農業公園,并獲袁隆平院士親自題字。臺山也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授予“中國優質絲苗米之鄉”稱號。 “廣東第一田”名號打響后,臺山大米價值水漲船高。“我們選用‘廣東第一田’出產大米,開發推出‘珍香’品牌等4個系列42個品種105個規格的優質大米,先后獲得國家綠色食品等重要榮譽,大米年銷售量3萬多噸、年產值2億多元。”臺山市國有糧食集團副總經理陳茂新說。

資料圖。周華東 攝
實施“廣東第一田”提升工程 打造全國種糧示范田 “現在和以前大不一樣了,地還是原來的好地,干活的卻從人變成了機械。同樣大小的地,以前得數以千計的人忙前忙后,現在不用百人就能將農田打理得井井有條,真是時代不同啰!”李永祥說。 臺山是廣東首個“全國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廣東第一田”核心區更是廣東省水稻生產機械化程度最高、面積最大的高產示范片。先進代表著先走一步,早在20世紀80年代,“廣東第一田”就出現了農機奔跑的身影。 “那時好多地方種糧基本還是靠人工,我們村集體卻早早地把目光放在農機身上,主動向上申請支持,沒多久我們光東方紅拖拉機就有10多臺,私人購買的手扶拖拉機更是多達20多臺,相較附近一些地方,生產效率領先不少。”李勝業也是都斛鎮莘村村民,20世紀80年代他便開始喝上“共享農機”模式的“頭啖湯”。 2011年,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在“廣東第一田”推廣使用,標志著更加先進的“點餐式”托管服務正式啟用,農業現代化更進一程。 資料圖。周華東 攝 記者在“廣東第一田”看到,田間地頭安裝有多個“蟲情測報”“紅火蟻監測”“氣象監測”等監測設備,實現對植物、昆蟲動態的遠程實時監控,并對田間苗情、病蟲害發生狀況進行實時監控儲存,自動上傳至智慧農林物聯網平臺,形成為水稻生產全過程服務的數字化監管系統。 “有了數字農業技術加持,水稻的耕、種、管、收全程實現了數字化監管。經過科學測算,每畝可增產約40公斤、節本增收約175元。”江門天禾農業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堯東說。 2020年,臺山市絲苗米現代農業產業園成功入選第一批省級特色產業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名單。作為產業園的主產區,“廣東第一田”也“搬”進新家,走向“接二連三”發展融合之路。 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讓“廣東第一田”的人干農活不再忙,卻讓“廣東第一田”的地“閑”不住了。“2021年起,我們在實行雙季稻輪作的基礎上,引導農戶利用冬季閑田種植菜花、辣椒、甜豆等特色蔬菜,創建標準化、規模化的萬畝‘稻稻菜’生產示范基地,以稻菜輪作方式提升經濟效益和耕地土壤肥力,增強‘廣東第一田’品牌價值。”臺山市都斛鎮農業農村辦公室主任梁家杰介紹,2022年該鎮冬種蔬菜面積超過800公頃,總產量達2.5萬噸,產值達1.38億元。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暨全面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動員大會要求下大力氣促進糧食穩產增產,并提及“廣東第一田”。 今年以來,江門積極發揮“廣東第一田”粵字號糧食主產地引領作用,實施“廣東第一田”提升工程,建設無人農場、水稻全程機械化技術示范基地,打造高產高效、綠色生態、智能智慧的全國種糧示范田。 以稻田作“畫布”、秧苗為“顏料”的稻田畫栩栩如生。周華東 攝 登高臺山中國農業公園觀景臺俯瞰田地,以稻田作“畫布”、秧苗為“顏料”,匯聚“廣東第一田”“北大荒”標識、農機具、田園風光、人民群眾等眾多元素的稻田畫栩栩如生。風吹稻浪,各色稻秧隨風起伏,盎然的生機彌漫整片田野。 稻田畫背后的“畫家”是北大荒集團慶豐農場有限公司。今年3月,臺山市都斛鎮政府與北大荒集團慶豐農場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依托“廣東第一田”資源稟賦,打造33.3公頃高標準農業示范田。 好消息接二連三。5月15日,約4000萬尾禾蟲苗被投放到“廣東第一田”核心產區臺山市都斛鎮,打造水稻禾蟲套養的新型養殖模式,穩產后,預計每畝每年可產生36000元收益。禾蟲與水稻是一種共生的關系,被稱為“軟黃金”,也被稱為稻田里的“冬蟲夏草”。“按高質量增長和生態發展的理念,‘稻蟲共生’是符合當前高質量發展要求的。”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羅明珠說。 “我們將深入推進‘一個種、一條蟲、一粒米’戰略的實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以試點形成連片示范,不斷實現糧食生產、農戶收入再創新高,讓都斛農業大鎮的根基更加穩固厚實。”都斛鎮副鎮長陳穎寧說。 從過去到現在,“廣東第一田”這座“黃金糧倉”始終把端穩“中國飯碗”扛在肩上。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知識產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 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知識產權等問題, 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 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65827郵件:tssxzzx@jiangme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