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闖敢創、開拓創新
是臺山青年的鮮明特征
扎根基層、甘于奉獻
是臺山青年的溫暖底色
奮勇拼搏、力爭上游
是臺山青年的不懈追求
奮斗者,正青春
正是每一名青年的努力
匯聚成一個欣欣向榮的奮進臺山
陳超雄:堅持手工制作月餅,讓非遺味道成“網紅”
在臺山有一款傳統柴火黑豆沙餅,看上去包裝樸素,一口下去外皮松、酥、香,豆沙內餡香甜軟滑又沙又綿,俘獲了不少食客的心。這便是陳進晃柴火黑豆沙餅。
“90后”陳超雄是這家柴火豆沙月餅的第三代傳承人。2015年,陳超雄回到深井鎮接手月餅生意,并花費近2年時間興建現代化廠房、搭建電商銷售平臺、打造完整品牌形象,為老字號餅家注入了新活力。雖然出貨量大,但陳超雄始終堅持手工制作。“堅持純手工制作,一是因為柴火豆沙餅餡料很軟,上不了機器,必須要用手工的餅皮配方才能做出來;二是情懷因素,我們從1983年開始做到現在,38年一直都是用傳統工藝制作。”陳超雄說。
如今,陳超雄生產的非遺柴火黑豆沙月餅已成賞月桌上的“爆款網紅”,規模不斷擴大的企業也為周邊村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雷偉鴻:返鄉“新農人”,魚躍致富路
雷偉鴻是臺山市大江鎮張良邊村的新型職業農民。2017年1月,雷偉鴻返鄉開設臺山市大江鎮興耀養殖場,利用高密度養殖技術養殖鱖魚,對比傳統“四大家魚”養殖,每畝產值增加十多倍。經過幾年努力,雷偉鴻憑著過硬的技術、優質的產品,迅速打開了市場,養殖規模擴大到10多公頃,年產成魚超過25萬公斤,總產值超2000萬元。
現年31歲的雷偉鴻深受父親的影響,從小便對農業懷有濃厚的興趣和熱愛。他深知,作為新時代的農民,不僅要繼承傳統的農耕智慧,更要不斷學習和創新,以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在經營管理方面,他注重制度完善,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規章制度,從選種、施肥、養殖到銷售,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把關。
為了提升自己的農業技能,雷偉鴻經常參加各種農業技術培訓,不僅深入學習新型機械化、規模化、規范化的水產養殖技術,更積極響應國家“減肥減藥”的政策,注重養殖水產品的安全,參與“統防統治”,不斷改進魚類的養殖技術。此外,雷偉鴻還利用農用機械設備和消毒經驗為其他養殖戶提供服務,幫助其他養殖戶解決生產中的難題。在雷偉鴻的推動下,張良邊的農業產業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雷偉鴻說:“家鄉這么好,我愿意為家鄉的產業興旺貢獻力量。”

李燦章:“種”出全國典型的南瓜“黃金鏈”
1月6日,農業農村部公布第六批全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典型案例名單,共推介了74個典型案例。其中,臺山市沖蔞鎮僑農勤耕家庭農場打造南瓜產業“黃金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路”的案例入選。
臺山市沖蔞鎮僑農勤耕家庭農場位于臺山市沖蔞鎮西坑村,由“80后”返鄉創業青年李燦章和其妻子王楊韌于2021年創辦。在2019年,當了十年白領的李燦章懷著對農村和農業的情懷,主動選擇“脫鞋下田”當農民。2021年起,李燦章選擇在西坑村流轉了520畝地創業,在反復試驗了番薯、玉米等作物后,最終確定下來種植南瓜。
李燦章持續推動撂荒土地復耕復種,實施全程機械化作業,并結合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打通農業全產業鏈,逐步探索出一套高效、高質的南瓜生產經營模式,同時還通過訂單種植、土地托管等方式與農戶靈活開展合作,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發展南瓜種植超萬畝。農場推行“農場+基地+農戶+訂單”模式,與廣州江南市場、佛山易運市場等大型農貿市場簽訂合作訂單,與農戶簽訂種植收購協議,帶動了周邊地區200多名農戶年均增收2萬元。

李旻禧:“江門李子柒”,啡香飄僑鄉
李旻禧是臺山市水步鎮聯興村的美籍華人。她于2003年移民入籍美國生活,深耕咖啡行業并孕育創業理想。2015年她毅然回國,隨丈夫回到廣東創業。2019年起,她成為水步鎮草坪里祠唐咖啡店的老板,一邊賣咖啡,一邊宣傳推介家鄉,講好家鄉故事,別人都叫她“江門李子柒”。
祠唐咖啡店古樸溫馨,前屋擺滿了琳瑯滿目的土特產,深受游客青睞;后屋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咖啡屋,讓顧客感受到臺山本土的鄉情和咖啡文化。后來,隨著草坪里的走紅,祠唐咖啡店備受好評,讓人更加了解到臺山的僑鄉特色。
后來,李旻禧拓展事業版圖,與企業家林志成深度合作,出任“翹廬1922”民宿負責人。當前,為了搶抓“大橋經濟”機遇,以更好的姿態迎接游客,李旻禧正著力提升“翹廬1922”民宿的管理水平,逐步完善相關配套,提升研學、攝影、餐飲等功能,并根據不同游客的需求制定線路和個性化服務,繼續講好臺山僑故事。

羅潔麗:撐起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傘”
羅潔麗現任臺山市人民檢察院第五檢察部(未成年人檢察部)主任、二級檢察官。
羅潔麗在基層檢察崗位上以高度的政治責任和專業精神精準指控犯罪,務求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近年來,她共辦理案件600多件,其中包括多起中央、省高度重視的重、特大刑事案件,辦理的案件入選“廣東反家庭暴力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十大案例”“廣東檢察機關依法懲治毒品犯罪典型案例”等。
羅潔麗多年來積極投身于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工作中,和團隊開展的“法治進校園”宣講活動覆蓋臺山全市101所中小學,同時完成臺山市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基地的兩期升級改造工程,并于2025年帶領第五檢察部籌備完成新的臺山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揭牌開館,為法治宣教提供新的平臺。
因青少年犯罪預防工作出色,羅潔麗獲評“廣東省檢察業務尖子”“廣東省檢察系統先進個人”“廣東省首屆未成年人檢察業務競賽能手”“江門市十佳公訴人”等稱號,并于2025年入選廣東省檢察機關未成年人檢察人才庫,所在團隊也被評為“廣東省青少年維權崗標兵”,任單位團總支書記期間所在團組織獲評為“廣東省五四紅旗團支部”。

周良星:技術研發增動力,激活水產新引擎
周良星,博士,高級工程師,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華南大區技術副總監,特水線路技術負責人,江門六和博士工作站負責人,長期從事特種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研究及產業化推廣應用工作。
周良星圍繞水產動物營養代謝熱點、飼料原料高值化利用和功能性飼料開發,立足當前養殖的痛點和難點,通過自主研發以及與廣東海洋大學和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等建立合作關系,主要致力于企業數據庫搭建、養殖模式探索、配方模型優化、飼料蛋白源和脂肪源的替代研究等,開展中草藥等功能性添加劑對魚蝦非特異性免疫調節機制的研究與應用,研發成果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周良星多次獲新希望華南大區“年度技術大獎”“特別貢獻獎”和“最有價值獎”等榮譽。周良星還先后參與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農業部公益性行業專項課題、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子課題以及企業自籌經費項目等多項研究任務,發表學術論文10篇,其中SCI刊源3篇,獲得國家授權專利8項,獲得科技成果標準化評價證書4項。

周熙茗:讓百香果成為鄉村“致富果”
周熙茗,現任臺山市都斛鎮龍和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以來,周熙茗針對龍和村集體經濟薄弱的現狀,深入挖掘村內資源稟賦,牽頭成立了江門地區首個股份制的黨支部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探索“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發展模式,種植黃金百香果等特色水果,聚力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推動“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向縱深發展,2024年實現村組兩級總收入超166萬元,同比增長15.27%,助力龍和村黨支部榮獲“臺山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其牽頭創新的“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百香果特色產業模式,被省農業農村廳列入全省50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典型案例。
他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和發動群眾籌資推進鄉村振興各項工作,推動新建太陽能路燈、修建改造小公園、建設山體護坡、硬底化生產要道、新種各類樹苗等。
此外,他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助力集體經濟大幅提升,廣泛發動愛心企業、鄉親和華僑等群體開展助農消費幫扶。他在村內創新制定人才發展機制,積極推進鄉村綜合治理,并實施推行“聯農帶農”“技術共享”發展模式,持續帶動群眾致富增收。

臺山市公安局北門派出所青年民警隊伍:繪就平安“楓警線”
臺山市公安局北門派出所青年民警隊伍,以“楓橋經驗”為精神燈塔,將理論深度、實戰力度與為民溫度深度融合,在基層治理的廣闊舞臺上揮灑汗水、奉獻青春,用智慧和擔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轄區刑事、治安警情近年來持續下降,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書寫出基層平安治理的新篇章。
該所先后榮獲集體三等功、集體嘉獎,獲評“全國楓橋式公安派出所”“五星公安派出所”“江門市公安機關先進基層黨組織”“江門市楓橋式公安派出所”“廣東省公安機關創建全國‘楓橋式公安派出所’成績突出集體”“全國第三批‘楓橋式公安派出所’”等榮譽稱號,近兩年共收到群眾贈送的錦旗65面。
理論淬火,勇扛矛盾化解“主心骨”。北門所青年深度鉆研“楓橋經驗”理論內核,創建“黨建+智治+共治”矛盾化解體系,探索出“背對背、面對面”“一調、二解、三和”的“兩對三步”工作法,針對不同的糾紛,匹配專業人員,走專業化、法治化的調解之路。
鐵骨錚錚,誓當破案攻堅“先鋒隊”。北門所青年民警組建了“突擊隊”,全力打造“智慧偵查 + 合成作戰”體系,以科技賦能刑偵工作,提升打擊犯罪的能力和效率。
春風化雨,共筑警民連心“彩虹橋”。北門所青年民警們始終牢記初心使命,踐行“安心工程、貼心服務、愛心小課堂”的“三心”服務,用實際行動架起了警民連心的“彩虹橋”。

臺山市甫草林場青年團隊:淬煉科研“硬實力”,編織生態“錦繡圖”
在臺山市甫草林場,有一支以“守護綠水青山,培育綠色希望”為使命的青年團隊,他們扎根林業一線,用青春與熱血描繪生態畫卷。這支隊伍由8名成員組成,其中6位35歲以下青年構成主力軍,為林場注入蓬勃生機。
在苗木培育領域,團隊以創新驅動發展,憑借四項國家實用專利與一項外觀專利,實現育苗技術的精準突破。近三年間,成功培育出超150萬株優質苗木,大頭茶、鐵冬青、樸樹等本土樹種,不僅為大灣區生態修復筑牢根基,也為城鄉綠化提供有力支撐。
他們積極拓展自然教育新領域,精心打造省級自然教育基地,將科普與實踐深度融合,開發25門特色自然教育課程,制作14項科普體驗裝置,并組建黨員志愿者服務隊,累計開展76場自然教育活動。
這支青年團隊憑借突出的工作實績,榮獲“臺山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江門市志愿服務優秀項目獎”“臺山市志愿服務優秀項目獎”等多項榮譽。他們以實際行動踐行使命擔當,在林業發展道路上砥礪前行,持續為生態事業注入強勁動能,書寫新時代林業人的奮斗傳奇。

江門天禾農業服務有限公司青年服務隊:科技賦能助振興,服務“三農”擔使命
江門天禾農業服務有限公司青年服務隊目前共有隊員31名,平均年齡29歲,本科以上學歷17人。青年團隊以“科技興農、責任在肩”為使命,主動扛起鄉村振興的時代重任,通過系統性創新彰顯新時代農業青年的社會擔當。
天禾青年服務隊秉著服務“三農”的宗旨,致力于為農戶提供專業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推動農業生產向科技化、信息化、規模化方向發展,保障臺山農業生產安全和農業高質量發展。
創新服務模式勇擔帶農重任。團隊積極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型配方,并利用植保無人機進行精準、均勻噴灑,提高農藥使用率,保障防治效果。此外,培養和組建農機服務隊,整合臺山現有農機資源,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減少人工勞動力的投入,從而提高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益。同時,增加周邊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機會,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的途徑。
踐行綠色使命守護生態安全。團隊從源頭統一回收農藥包裝廢棄物,每畝可減少農藥包裝廢棄物180g,從源頭減少農業污染。
擔綱現代化轉型,促進可持續發展。團隊建設智慧農場,從水稻育秧到烘干一體化服務,全方面服務農業生產各環節,減少人力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天禾青年團隊以技術創新、服務下沉和模式革新為核心,推廣智慧農業,不僅激活了農村勞動力市場,更以數字化手段實現農業提質增效,充分體現了青年在鄉村振興中的責任擔當。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知識產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 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知識產權等問題, 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 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65827郵件:tssxzzx@jiangme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