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
《中國交通報》刊發題為
《跨碧海清波 繪灣區新章
——廣東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五個一流”建設紀實》的報道

▲《中國交通報》2023年3月27日第8版
全文如下↓↓↓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自擘畫灣區藍圖以來,南海之濱,建設熱潮澎湃不息。其中,廣東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簡稱黃茅海項目)宛如一條巨龍,蜿蜒向前,展現著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建設的勃勃生機。
跨越3個航道,船舶通航流量較大、撞擊風險較高;高鹽度、極高濕度、侵蝕性大氣的熱帶亞熱帶海洋區域環境,對混凝土構件、鋼結構構件腐蝕極大;“天鴿”“山竹”“海高斯”等臺風直接襲擊橋位……多種不利因素交織疊加,讓黃茅海項目的建設之路布滿荊棘。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篤行方顯珍貴。面對重重挑戰,項目建設者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創新驅動、全壽命周期、本質安全、價值工程”的建設理念,通過“五個一流”(即一流管理、一流設計、一流施工、一流技術、一流團隊)建設,筑牢高質量發展“砥柱”,將智慧與汗水匯聚成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滾滾春潮,搏浪而行、一往無前。

▲整幅式TY型復合墩
項目名片
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起于珠海市高欄港經濟區平沙鎮,止于臺山市斗山鎮,全長約31公里,跨海段長度14公里,設置斜拉橋2座、隧道2座、互通4座,采用雙向6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設計時速100公里,概算總額約130億元。
該項目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后首個開工建設的跨海通道工程,也是廣東交通集團貫徹落實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的有力舉措。項目于2020年開工建設,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建成后將改變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通道單一的現狀,與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南沙大橋、虎門大橋共同組成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助力大灣區早日形成世界級交通樞紐。

▲主塔施工
一流管理 以終為始 強組織強領導
“首段路面墊層及底基層試驗段鋪筑完成,正式進入路面實體施工階段。”“東引橋左幅最后一跨成功合龍,東引橋左幅共291片節段梁全部順利架設。”……3月春來,聲聲捷報見證著“跨海巨龍”的骨架逐漸豐滿挺拔。
華麗蛻變的背后,凝聚著黃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簡稱管理中心)積極組織的擔當與科學管理的智慧。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管理中心以創建平安百年品質工程為抓手,制定項目建設管理綱要;組織編寫總體施工組織設計,把各標段施工設備型號、數量與進場時間和各類分項工程施工工藝要求等寫入招標文件;根據工程建設進展明確各階段工作任務計劃清單,量化考核目標;制定項目班組規范化管理制度,強化班組能力建設……一項項明確有力的制度織牢管理之網,為項目加速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作為業主單位,早在項目建設前期階段,管理中心就以終為始,主動將各個單位組織起來。為加強本質安全管理,管理中心開創性地提出業主牽頭組織方案內審,讓涉及施工的每個參建單位都參與進來,現場集中討論思路方案。“這既是審查,也是交底,有助于把施工管理力量組織起來,提高工作效率,讓參建單位更好地在施工現場發揮作用。”管理中心工程部經理沈大為說,對安全的重視不僅體現口頭上,更重要的是落實在行動上,要發揮好牽頭人作用,形成人人重視安全的良好氛圍。
質量管理同樣是項目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環。為此,管理中心將事后工作轉到事前,按照節點計劃,提前牽頭組織施工、監理等人員,一起研究設計圖紙,深入了解方案,明確輔助工藝措施,消除紕漏。同時,管理中心建立了三級檢查制度,即業主代表每周至少兩次現場檢查計劃落地情況,由工程部帶頭每月至少一次前往各標段檢查,管理中心每月開展一次優質優價檢查,確保項目質量安全。
打開黃茅海BIM信息化管理平臺,綜合管理、質量管理、安全管理等模塊功能齊全,點擊進入“施工日志”界面,施工部位、內容情況以及材料機械設備使用說明等詳細明了。管理中心副主任王飛介紹,這是項目信息化管理的舉措之一,項目集成協同管理平臺、數字工地平臺、指揮平臺,搭建基于BIM的信息化協同管理平臺,助力智能建造、項目協同管理,打造智慧工地,大大提升了工程精品建造和精細管理水平。
在一系列科學化、智慧化舉措的加持下,管理中心將各環節、各部門的力量緊緊凝聚在一起,更成了強有力的戰斗合力,不斷推動黃茅海項目高質高效建設。
一流設計 內實外美 有顏值有品質
在浩瀚無垠的黃茅海海域,5座主塔形如少女曼妙的身姿,亭亭玉立于蔚藍海面,沐浴著明媚陽光映下一排排“倩影”,兩側的“Y”字形橋墩似一個個跳動的音符,形成流暢的韻律。
據介紹,項目包含兩座斜拉橋主橋,分別是雙塔的高欄港大橋和三塔的黃茅海大橋。設計過程中,以簡約為設計思想,從航船桅桿、珠海港燈塔等典型環境元素中,提取“圓”“柱”作為橋梁結構的基本造型元素,采用混凝土空間曲面圓端形獨柱塔,塔柱截面由圓形漸變至圓端形再漸變至圓形,呈現出外形簡潔、動感柔美的“小蠻腰”造型。
有“顏值”,更要保證品質。黃茅海項目跨海橋梁位于珠江口西部,海洋環境復雜,是全球臺風發生頻率最高的區域之一。要實現穩定耐久,難度可想而知。
為提高結構的顫振穩定性,項目在抗風和結構受力上進行優化,采用獨柱塔空間索面全漂浮體系斜拉橋,斜拉索采用平行鋼絲拉索與橋塔連接,構成穩定的受力大三角,主梁荷載通過兩扇斜拉索傳遞給橋塔,構成優美的力線造型。同時,首創使用中央輔助索,顯著提高了豎向剛度。
“我們聯合3所大學進行了風洞試驗,最終將分體式鋼箱梁應用于黃茅海大橋。”管理中心總工程師朱超表示,項目組織了國內多家抗風研究機構,優化研究斷面方案究超過150個,探究分體式鋼箱梁的渦激振動機理,在鋼箱梁中間設置橫向連接箱,中央兩側設實心隔渦板,左右幅外側設置風嘴,有效解決了渦振問題。
帶來挑戰的除了獵獵大風,亦有滔滔潮水。大橋所在區域洪潮交匯劇烈,海上船舶通行繁忙。為此,黃茅海大橋和高欄港大橋的輔助墩、過渡墩以及中引橋墩均采用整幅式TY型復合墩,既能顯著降低阻水比、提升橋墩防船撞能力,同時也有效降低了蓋梁懸臂長度及重量,在滿足結構受力的基礎上,達到美觀穩定的效果。
此外,海水、鹽霧及漲落潮干濕循環等因素,也對橋梁結構耐久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越是艱難越向前。項目綜合考慮膠凝材料持續水化、海水溫度變化、海洋腐蝕環境等因素,明確耐久性指標及控制要求。在海水影響區域內的構件,發展功能材料設計與應用,針對抗滲性、抗蝕性、防止鋼筋銹蝕的性能提出合理控制指標和措施;加強對混凝土施工質量、防水、附加防腐措施等耐久性控制要求,以及鋼箱梁焊接工藝、焊縫的質量管理;對土建預埋件外露部分、護欄內壁、護欄鋼立柱底板與混凝土基座的縫隙等細節提出合理防腐措施。
得益于精益求精的設計,這幅波瀾壯闊的大國工程畫卷正在南海之濱徐徐展開。遙望未來,黃茅海項目必將為粵港澳大灣區增添一抹燦然亮色。
一流施工 快速建造 保質量保安全
120天,先行標施工完成;145天,黃茅海大橋樁基全部完工……自開工以來,黃茅海項目的建設者掀起一輪輪大干熱潮,在碧海清波間跑出“速度與激情”。
為全面提升海上結構施工質量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施工進度,項目提前建設海上鋼棧橋,變海上施工為陸上施工。“我們采用模塊化施工方法,在岸上將貝雷梁、橋面板等拼好,再通過大噸位起吊設備將整個模塊進行吊裝,施工效率是以往的3倍。”管理中心安全生產管理部經理孫文晉表示,鋼棧橋可以連接所有海上施工平臺,方便施工設備、材料、人員快速到場,形成“多點開花”的施工局面。
如果說橋梁是巨龍,那么鋼筋則是讓巨龍挺立的骨架。項目采用鋼筋部品裝配化施工技術和鋼筋節段整體吊裝工藝,即鋼筋模塊化施工技術,先在鋼筋加工廠內定尺下料加工,并用定型胎架將分散的鋼筋制作成獨立成型的構件模塊,再逐個運輸至施工現場組拼安裝,最后使用大型動臂吊“一勾吊”工藝,將節段鋼筋整體吊裝至主塔上進行對接。
相比于工人在高空平臺綁扎鋼筋的傳統方式,部品化施工技術大大縮短了高空作業時間,減少高空作業人員60%以上,有效降低了安全風險,同時將主塔鋼筋安裝由4天縮短至1天,大幅提高了工效以及鋼筋保護層控制精度。
據了解,項目多個關鍵節點工期均比原計劃提前2至3個月。如何實現快速且高質量建設?秘訣之一在于推進建造標準化。以樁基施工為例,項目主塔樁基164根,最大樁徑3米,最長近120米,要在淤泥深厚、巖面起伏的復雜地質中控制樁基施工質量并不容易。埋入足夠深度的鋼護筒,配備優質泥漿;研發新型導向鉆頭、引入國內最大扭矩的旋挖鉆;采用大壓力大風量空壓機和泥漿處理器,以及智能化成孔質量檢測儀……一項項舉措使施工質量和工效大幅提升,僅6個月就完成了全部主墩樁基的施工,實現主墩I類樁合格率100%的質量目標。同時,項目在2022年度廣東省在建高速公路工程質量安全綜合檢查中,獲得建設項目、施工、監理、檢測4個類別第一的佳績。
建立樁基施工的標準化工藝只是項目以標準化建造實現“一流施工”目標的一個縮影。項目將標準化深深植入臨建設施、施工工藝、安全防護等建設的每個環節,讓標準成為習慣,讓習慣符合標準。
一流技術 勠力創新 勇突破解難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創新,既是驅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活力基因,也是引領黃茅海項目拔節生長的源頭活水。在管理中心的帶領下,各參建單位積極開展“微創新”活動,著力解決技術難題,推動建設質量逐步提升。
走進黃茅海項目的建設現場,筆直的主塔巍然矗立,灰白色的塔身渾然天成,表面平整光滑,看不到一絲裂紋。為建造5座大體積的異形索塔,并實現主塔截面空間曲面線形變化,管理中心組建了“曲面塔柱造型”“混凝土品質升級”“塔柱養護攻堅”3個技術突擊隊,攻堅塔柱建造中的獨柱塔“變截曲面”智能建造難題、混凝土質量難題、塔柱裂縫病害和內外防腐難題。
經過全面分析與研究,最終項目采用進口液壓自爬模技術,模板采用造型木設計,通過調節造型木尺寸,每次切割造型木5至6毫米,改變模板形狀,實現異型索塔纖腰型設計的外形要求。為保證模板高精度拼裝,項目創新應用基于BIM模型的數控雕刻機,將模板尺寸輸入數控機床中,實現毫米級精度,避免后期出現錯臺漏漿等質量通病。
此外,項目在試驗研究、經驗總結的基礎上,通過降低水泥用量、控制混凝土入模溫度、設置冷卻管、配置制冰設備等措施,降低混凝土水化熱的影響。同時,創新設置抗裂纖維、玄武巖控裂格柵,并通過控制水泥用量、加入高性能外摻料優化混凝土配合比,通過大體積砼溫度監控系統控制混凝土裂縫和腐蝕通道,多管齊下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解決了大體積混凝土易出現裂縫這一技術難題。
在隧道施工過程中,項目采用光面水壓爆破工藝、噴射混凝土濕噴工藝、防水板黃茅海三縫爬焊機焊接工藝、襯砌混凝土智能澆筑工藝等8項“微創新”工藝。由項目自主研發、首次應用于國內隧道施工中的兩項“黑科技”——隧道三維激光安全預警系統及襯砌混凝土無線檢測雷達,有效保證了混凝土結構外觀質量,提升了現場安全管理水平,加快了整體施工進度。
“微創新”作為實現“一流技術”的重要舉措,已深入黃茅海項目的每一根“毛細血管”。多種創新技術成果先后涌現,充分展示了項目技術雄厚的領先實力,為行業積累了寶貴經驗。
一流團隊 匠心閃耀 聚人才助成長
在管理中心的工作樓內,一間寬敞明亮的屋子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創新引領 共促發展”的標語十分醒目,科研方向、團隊成員、工作指責等介紹清晰明了,白板上保留著思維碰撞的痕跡……這里是“潘放勞模創新工作室”。
自項目建設伊始,管理中心就確立了“建世界一流跨海大橋,創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建設目標,圍繞攻克世界上最大跨徑三塔公路斜拉橋——黃茅海大橋建造難題,管理中心主任潘放帶領技術骨干深入施工現場調研,以“大灣區跨海長大橋梁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為科研項目開展創新工作,并于2021年7月正式組建“潘放勞模創新工作室”。
據介紹,工作室承擔“大灣區跨海長大橋梁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科研項目,并將其分解為橋梁美學設計、橋梁結構設計及極端災害作用研究、智能快速建造技術及裝備研發、橋梁結構耐久性保障技術研究、建管養一體化技術研究、BIM信息化協同管理平臺搭建等6個科研課題。
2022年以來,在“潘放創新工作室”的主導下,項目在第三屆全國公路“微創新”大賽中獲金獎1項、銀2項獎、銅獎3項;在2022年交通BIM工程創新獎評審中,獲特等獎、一等獎各1項以及二等獎3項。
不僅匯聚能工巧匠開展技術攻關,管理中心還為廣大產業工人搭建了學習平臺,通過開展技術培訓、師帶徒等活動,推動更多基層員工成為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職工,為高質量建設黃茅海項目打造一流人才創新團隊。
為解決員工技能欠缺、安全意識薄弱、取證難等問題,2021年7月,項目成立了產業工人培訓基地,建立了覆蓋泛、形式多樣、運作規范,行業、企業、院校、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培訓基地自投用以來,已累計開展崗位安全技能培訓3000人次,組織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與特種作業從業人員取證培訓357人次。
“通過培訓,工人不僅能增長本領、提升收入,還能在未來將技能用于其他項目,這對整個行業發展也十分有利。”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聯合黨委書記、工聯會主席李強表示,“通過高效打造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和培育孵化大國工匠,項目已形成了‘成果—轉化—效益—成果’的創新生態鏈,以打造‘一流團隊’促進項目建設品質邁上新臺階。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氣、滴水穿石的毅力,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積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夠把宏偉目標變為美好現實。”提及未來,潘放信心十足,“我們將繼續以實干刷新‘黃茅海速度’、打造‘黃茅海品牌’,發揚只爭朝夕、責無旁貸的擔當精神,努力當好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路先鋒,奮力書寫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新篇章。”

▲建設中的黃茅海跨海通道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知識產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 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知識產權等問題, 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 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65827郵件:tssxzzx@jiangme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