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
廣東新聞聯播用時近7分鐘
報道臺山迎接大橋經濟情況
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強調,廣東要下功夫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加快推進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區域互聯互通,帶動和推進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更好承接珠三角地區的產業有序轉移。
記者從廣東交通集團獲悉,國家重大工程黃茅海跨海通道將于今日(12月11日)15時通車試運營,與珠江黃埔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橋等共同組成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
該通道的開通打通了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向西輻射的強勁動脈,為粵港澳大灣區跨江跨海交通網絡再添“關鍵一橫”。

這兩天,在江門經營民宿的林志成收到了多個廣州、深圳、香港等地朋友的訂單,雖然還處在試營業階段,但這間今年十月份才開業的民宿,訂單已經排到了過年期間。
港籍企業家林志成:沿著我們黃茅海跨海通道,以及港珠澳大橋通了以后,從香港回來縮短了很多距離。其實我們從香港回到這里只要一個小時,比走深中通道還快,所以香港的朋友特別愿意回來。
林志成是港籍江門臺山人,十四歲那年他隨父母移居廣州,隨后定居香港。在路橋建設還不發達的八十年代,從臺山去廣州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港籍企業家林志成:我去廣州要經過三個渡輪,有時候在渡口的話有可能堵車,堵一天一晚都有過。
橋梁道路修到哪,哪里就有發展的機遇。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要想人流、物流、信息流加速流轉,就必須要拉直珠江口,而橋就是關鍵的拉鏈。
虎門大橋、南沙大橋、港珠澳大橋,這些誕生于不同時代的產物,將珠江口東西兩岸心手相牽。已開通六年的港珠澳大橋已成為大灣區人員和貨物往來的大動脈,而就在港珠澳大橋以西不遠,連接珠海金灣和江門臺山的又一座超級工程——黃茅海跨海通道也即將開通。兩地通行原本需要繞行一小時的路程縮短為30分鐘左右,將為不少沿線企業降本增效。
中海油氣電集團廣東分公司珠海銷售辦公室副總經理王明宇:江門、陽江、湛江等地市的LNG需求約80萬噸/年,黃茅海跨海通道開通后,每年發往上述地區的槽車可節省燃油合計約40萬升,縮短運輸里程合計約120萬公里,節約運輸時間合計約2萬小時。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段國欽:黃茅海跨海通道也是港珠澳大橋的西延部分,將便利更多的港人、港車,通過港珠澳大橋到珠江西岸城市活動。同時,也將有利于珠江西岸的人流、貨流選擇通過港珠澳大橋到達香港并通向國際,這對于進一步釋放港珠澳大橋效能,促進粵西與香港經貿聯系將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
黃茅海以東珠海金灣有千萬級機場與億噸良港,以西是面積3240平方公里、可大規模開發的大廣海灣經濟區。跨海通道的開通,將使江門臺山以及更廣闊的粵西腹地與珠海直連,接軌港澳,承接核心區產業、技術、人才輻射,催生大橋效應。
江門臺山市委書記鄭勁龍:攜手港澳在大廣海灣經濟開發區打造萬畝千億的產業平臺,謀劃建設香港·江門綠色產業園,形成“港澳研發+江門生產”“港澳服務+江門制造”跨市戰略組合布局,推動大廣海灣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新一輪開放合作的平臺。
此外,黃茅海跨海通道的開通,也將珠江口西岸的珠海、中山、江門三座經濟總量均在4000億元左右的城市緊密相連,未來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將通過黃茅海跨海通道,進一步承接東岸城市功能和產業轉移,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迎來協同發展新機遇。
五邑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劉志堅:我覺得我們這座橋應該看成是一個由大灣區的核心到次核心,再到粵西的這么一個城市格局的重構。那么這種城市格局的重構,或者說這條城市經濟帶的互相之間的更加密切的合作交流、共建發展,實際上是有利于破解我們廣東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瓶頸。 澳門特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教育資源廳廳長澳門博士智庫主席鄧偉強:尤其是在交通更方便之后,江門市也都推出了柔性人才政策,而以項目式和江門市進行科技合作的這一部分,相信當我們通道開通之后將會是越來越多。
據不完全統計,在香港,平均每5個人里就有一人懷著江門的根脈記憶,而在澳門的大街小巷,每3個人中便有一人帶著江門的鄉愁烙印。黃茅海跨海通道拉近了他們的回鄉路。那一座座矗立著的華僑建筑,也將得到更多關注。
記者劉凱:這座擁有102年歷史的華僑建筑,在荒廢了40年之后,被林志成修得煥然一新。修舊如舊的外表下,古典與現代交相輝映。像這樣的古建筑在江門臺山還有1萬多座,林志成說,黃茅海跨海通道的開通,拉近了無數華人華僑與港澳臺同胞回鄉尋找鄉愁的道路。相信在他們的帶動下,江門臺山的這些建筑將重新煥發生機。這里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知識產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 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知識產權等問題, 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 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65827郵件:tssxzzx@jiangme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