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規劃背景
(一)發展基礎
養老服務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先后出臺多個政策文件,探索醫養結合新模式,推動機構養老、居家養老高質量發展。機構養老服務質量穩步提升,全市共有養老服務機構19家,設有養老床位8005張;4家養老服務機構獲評省星級養老服務機構,其中四星級養老服務機構1家。社區養老服務有新進展,全市共建有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共667個,建成4間長者食堂,城市(農村)居家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均為100%。醫養結合服務有新嘗試,現有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機構3家,共設床位827張,其余16家養老服務機構均已和周邊醫療機構簽訂長期合作協議,開展醫養結合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強,開展養老業務技能培訓班,培訓養老護理員800多人次;以“南粵家政”工程為契機,培訓養老、醫療護理技能人才307人次,有效提升養老服務專職人員的職業素質和上崗水平。港澳養老合作打開新局面,主動對接,和澳門社會工作局積極聯系,搭建合作平臺,促進交流,我市入住養老服務機構中屬于港澳地區及外籍老年 人8人。
(二)存在問題
養老服務有效供給與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和多元化養老服務需求之間不協調、不匹配。
(三)形勢和機遇
發展形勢:黨和國家越加重視養老服務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
機遇前景:臺山正迎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最大發展機遇,從地理位置、開發潛力、戰略機遇、文化底蘊、氣候環境來看,適合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回鄉度假和養老。
面臨挑戰:臺山市人口老齡化程度嚴峻,但我市養老服務體系發展不平衡,服務質量不高,醫養結合不緊密,人才隊伍不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養老服務未發展完善,發展性的中高端養老服務欠缺。受新冠疫情影響,養老行業管理與運營壓力巨大。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堅持新發展理念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為根本目的,依托臺山市特有的資源優勢,統籌推進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調發展,增加優質養老服務供給,扎實推進具有臺山特色的“大養老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切實增強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基本原則
黨建引領,多元參與;以人為本,民生為本;保障基本,統籌協調;改革創新,激發活力。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逐步形成兜底保障有力度、普惠供給高質量、高端服務可選擇的多層次服務體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養老需要。
三、主要任務
推進“杏齡居養”居家養老服務站建設,大力發展居家上門服務,補足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短板,健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信息網絡。到2022年前,以鎮(街)為單位全面建立居家老年人定期探訪制度,特殊困難老年人月探訪率達到100%。到2023年底前,實現全市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居家適老化改造覆蓋率100%。
到2025年底前,全市建成城鎮級居家養老服務示范中心17家,農村級居家養老服務示范站166家;鎮(街)范圍具備綜合功能的養老服務機構覆蓋率達60%、社區日間照料機構覆蓋率達90%以上;特困供養、建檔立卡范圍的高齡、失能、殘疾老年人實現應急救援網絡覆蓋率100%。
打造多層次的養老機構醫養結合服務供給,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與居家養老服務深度融合。到2022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護理床位占比達到30%;到2025年,全市二級及以上綜合性醫院設置老年醫學科比例達到65%以上;全市具備醫養結合服務能力的養老服務機構占比達到70%。力爭到2025年,建成可提供臨終關懷服務的專業機構1所、可提供認知障礙服務的專業機構1所。
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建立人才激勵機制,推動醫護人員從事醫養結合服務,加強基層養老服務人員力量,發展“社工+志愿者”隊伍。“十四五”期間,全市每年培訓養老護理員及養老管理人員不少于450人次。到2025年,實現鎮(街)社會工作服務站(點)100%覆蓋。
提高智慧養老服務水平,開展“智慧助老”行動,加快養老重點產業發展。
持續優化養老服務設施供給,健全養老服務行業綜合監管機制,健全養老服務安全保障機制,建立健全養老服務應急工作預案和防控體系。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知識產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 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知識產權等問題, 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 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65827郵件:tssxzzx@jiangme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