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期,以中國畫為基礎,融合東洋、西洋畫法,自成一格的“嶺南畫派”崛起。其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主張以倡導藝術革命,建立現代國畫為宗旨;以折衷中西,融會古今為途徑;以形神兼備、雅俗共賞為審美標準;以兼工帶寫,彩墨并重為藝術手法,使其成為中國傳統國畫中的革命派,更是與京津派、海派三足鼎立,是20世紀主宰中國畫壇的三大畫派之一。
“嶺南畫派”第二代傳人,“嶺南四杰”之一的楊善深,在繼承“嶺南畫派”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另辟途徑,創作中西兼取,注重寫生,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是當代“嶺南畫派”主要代表畫家。

(楊善深)
楊善深是廣東臺山赤溪人,十二歲開始臨習古畫,后與高劍父相識并拜于門下,結下悠久的師友情誼,也開啟了他藝術創作的一生。1935年,楊善深赴日本留學,入讀京都堂本美術??茖W校,師從堂本印象學畫。這段留學經歷對楊善深的繪畫創作產生深遠的影響,其早期畫作中有著明顯的日本畫痕跡,乃至到了中晚年時期,這種畫風仍時常出現在他的作品里。

(楊善深作品 《草澤雄風》)

(楊善深作品 《風雨聞雞》)
不同于其他以花鳥見長,山水次之,物再其次的“嶺南畫派”諸家,楊善深繪畫素養全面,在山水、花鳥、人物的繪畫創作上各有所長,各具特色。

(楊善深作品 《深溪野趣》)
從他一生的藝術而論,花鳥、走獸是楊善深最為擅長的,其創作題材也極其廣泛。從翎毛到走獸,從游魚到草蟲,從大動物到小動物,都是他創作的對象。楊善深的此類畫作以折中的中西畫風最為多見,既有中國繪畫的意趣與工筆畫的細膩和諧,又大量融入了西畫的表現技法。

(楊善深作品 《武松與潘金蓮》)
在人物畫的創作中,楊善深將傳統十八描的技法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善用線條勾畫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神態,又運用粗筆、水墨渲染營造全畫氛圍,以中西融合的筆觸構建詩意的人物空間,這令楊善深的人物畫在“嶺南畫派”諸家中獨樹一幟。

(楊善深作品 《春歸》)
楊善深的山水畫風格分為潑墨大寫意與小寫意兩種,一種以厚重的水墨或彩墨所繪,襯以破墨渲染;一種以淺淡的破墨所繪,再以淺絳淡設色。兩者風格不一,但表達出了楊善深在融合水彩、水墨,干筆和濕筆交互上的藝術實踐,體現了“嶺南畫派”中的個性與變革。
十七歲離開臺山,二十三歲求學日本,后長居于香港,雖然楊善深只在故鄉臺山生活了短短的十七年,但臺山的好山好水與風土人情孕育了他早年的審美與情趣,引導了他后來一步步走上繪畫創作的道路。
他從臺山走出,而今,也即將回到臺山。

(楊善深嶺南美術館實景圖)
6月20日,位于臺城環北大道臺山市圖書館西側,以楊善深名字命名的楊善深嶺南美術館即將開館。館內展品以楊善深所創作的畫作為主,還會為參觀者完整呈現楊善深的生平經歷。此外,該館還將作為臺山繪畫藝術創作者的展示平臺,不定期展出不同畫家的作品,為藝術創作者們提供一個交流學習的場所。

(楊善深作品 《覓食》)
出走一生,生于臺山的楊善深終將以畫作的形式回到故里,6月20日,我們相約楊善深嶺南美術館,一同欣賞這位傳統又革新的畫家留下的美好。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知識產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 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知識產權等問題, 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 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65827郵件:tssxzzx@jiangme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