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臺山人出洋途徑有許多,主要為以下方面:
一、親屬關系
1850年,澳洲發現金礦,在澳洲的中國人很快便寫信通過水手將消息傳到家鄉去。1853年有很多華工參加礦工的行列。1854年,維州埠華族人口只有2340人,1857年上升到25424人,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全維州人口從8萬上升到54萬人。
臺山雷亞妹(譯音LouisAhMouy),1851年從新加坡被賣往澳洲,當他成為一個成功的礦工后,便寫信給在臺山的鄉親。結果,成千的四邑人去到維州礦區。有臺山雷姓在Bendigc埠,臺山劉姓(劉光明)在BALLARAT埠之說。現兩姓后人多在墨雨本埠。
又如新加坡的老鄭街(原名水仙門)來由,也給人啟示。廣海大洋村鄭章廣,于光緒六年(1880)往新加坡從事車衣業,因業務的興盛,他的兩個兄弟章慶、章盛也隨后到埠從業。后來又分別開了洋服店,不到十年,兄弟先后回鄉置田立宅,村人無不羨慕和響往。因此,鄭姓人以宗族至新關系,紛紛隨他們到新加坡從來車衣服裝業。到民國初年,鄭姓人在水仙門開辦的洋服車衣店,竟有七八十家,每家車衣工有八九人,而且大多數姓鄭的,加上他們的家眷,在水仙門姓鄭的成千人,所以稱水仙門為“老鄉街”。現在已傳到第五代,雖然經過第二次界大戰的影響,但鄭姓后嗣留在新加坡的,據調查仍有1500人以上。
二、被賣或自賣當“豬仔”
《赤溪縣志》載:吳丁良等9人都是在社會動亂中,生活逼迫而自愿為豬仔這類人都是被“豬仔頭”誘拐而去的,處境最壞,形如辦犯,監禁在底食,日則并肩迭膝而坐,夜則交股架足而眠,稱之為“海上浮動地獄”,毫無安全感。例如1858年秋,法國“圣誕羅“號輪船,由香港滿載華工300人前往秘魯,途經路易珊群島的羅色觸礁,11名歐籍水手駕小艇脫逃。300華工迫上荒島,被土人每天生劏10多名為肉食,形成“南太平洋上的三百冤魂”的慘劇(摘自劉渭平著澳洲《海外風》)。又如1859年10月由澳門開往古巴的“弗洛拉.坦普雨”號,中途遇暴風觸礁而沉,船長水手乘小艇逃生。全船850名華工全部死亡(《嶺南文史》1984年1期)。倘若在船上染病,并無醫藥治理,往往推下海了事。廣海夾水村劉希榮便是這樣葬身魚腹的。
三、其他
尚有通過家庭團聚和宗教、留學、勞工婚姻等途徑移民。擄1978——1989年不完全統計,我縣移居海外的有70000多人。港澳的7600人。
四、出洋口岸
我邑海岸線長,出海方便。擄調查以前出洋品岸,有廣海、田頭、銅鼓、赤溪、牛尾山、三峽海、山咀等地。因有土客的社會關系和交通之便,邑人從廣海出洋較多。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知識產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 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知識產權等問題, 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 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65827郵件:tssxzzx@jiangme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