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鄉戀土之情,誰人無之。茍非不得已,誰愿灑淚別新人,遠托異國,作他鄉之客?無他,為了尋求生存而已。
自鴉片戰爭之后,列強侵略,而至割香港、租借九龍新界、賠戰費。那無能的清政府已弄成國弱民貧,農村經濟破產,人民再無法應付苛捐雜稅,不得不尋求出路。是時,英美殖民主義者,乘機在廣州、夏門征募勞工出國,這就是成為出洋謀生的重要條件。
一、自然災害
我縣南部和北部的自然條件不同,經受的災害也各異。南部常有海嘯、咸潮的雜擊,北部則受干旱的威脅。從新寧縣志載:咸豐元年(1851年)至光緒末年(1908年),57年內有大水害10次,大臺風7次,地震5次。旱災4次,瘟疫4次,饑荒5次,共35次。此中有田園之崩壞,糧粟之失敗,房舍之倒塌,生民號寒而啼饑。災害的影響,生活失調,人們便不得不冒險向海外尋求出路。浮石村趙梅初在同治十年給海外胞弟趙仕權的詩有句日:“拋別桑榆可奈貧,光陰轉瞬十余春!”上川甘氏族譜載:“澤濃公,富于冒險性,以家計相迫,于道光初年(1821)年,搭帆船往美洲焉”。鑒此,可謂原因之一例也。
二、兵燹禍亂
安居樂業,才能民豐物阜,禍亂眾生,盜賊蜂起,招致田園荒蕪,道有難民,此乃古之恒理也。《新寧縣志》載:明嘉靖年間,(1522——1566)45年中,便有18年是盜賊世界,還有大饑荒一次,大水災一次,大臺風二次,百姓流離,道有餓殍。又順治元年至康熙廿二年(1644——1683),僅次于39年便有18次盜賊縱橫邑內,菲徒少者一萬幾千,多則聚眾十萬。咸豐元年至同治三年(1851——1864)乃是洪秀全起義時期,兵連禍結,百姓遭遇株連。為生計逼迫,不少人不怕歷險,不顧清政府之禁令,在十八世紀中葉到檳城當金鋪徒;廣海山背陳進在1774年走南洋;端芬梅耀宣先到馬六甲,1786年從馬六甲往檳城,參加開拓建設工作;上澤中巷陳亞炎則在十九世紀中葉于馬來亞當木匠,到后來成為甲必丹。
猶有甚者,莫如漫長的土客械斗,不少人因此而流離失所,荒郊支帳而居,野果充饑;大量居民逃亡港澳南洋以避世亂。械斗期間,土人和客人雙方把俘虜作“豬仔”運去港澳被賣出洋。其中少數青少年婦女被賣為妾為妓。《李冠蓬詩集》載:“東坑陳某之女,經許配鄰鄉,尚未迎娶。因客民破村被擄,鬻于澳門為娼。”《赤溪縣志》載:“為土人所擄獲者,于殺戮外,擇其年輕男子,載了少門,賣往南美洲秘魯、古巴等地勞役,名日賣豬仔是時客民因流離無依,自到澳門賣身到外洋作工,得資以濟親屬者,亦不乏人。計較擄與自賣者,為敷約二三萬人。能積資回溪創立家室者,俗稱豬仔客返鄉,然亦只是百中之一二而已。”從《赤溪縣志》所載:吳丁良、吳仁康、江明威、黃德和、曾、李甲、李觀福、吳伙、謝開宏等均于是時遠走南洋、澳洲,而老死他鄉,致年輕妻子或童養媳為其守節。
三、朝代更替
寧末趙氏帝昊南逃,邑人伍隆起率子弟兵起義,保寧抗元,為部下所暗殺。其部屬不少逃離本境到海外作政治避難。張所南著《寧末遺民》載:“諸文武流離海外,或仕占城(越南南部),或婿交趾(越南北部),或別流遠國。”我邑都斛龍溪里趙榮煜,據說是太平天國一員將校,1864年洪楊失敗后,便與結義兄長葉德來逃往檳榔嶼。后來協助當地政府平定內亂,成為太平局紳。
四、殖民者掠奪勞
1840年鴉片戰爭后,與英國訂立《南京條約》,割香港,允許夷人在內地設館招工。接著葡萄牙強擄澳門,把澳門作為殖民主義者販賣勞工的基地。秘魯啟其端,古巴效其后,澳門所有葡人,皆以此為業。廣覓爪牙,遍布鄰近四鄉,誘騙、拐掠鄉民,從水陸兩路帶至澳門。澳門的招工館(豬仔館)從數十家增至300多家。
他們拐掠勞工的伎倆是“其始炫之以財;或誘之以賭;或倏指為負欠;強拽入船,有口難伸,無地可逃。”1843年,美國發現金礦,亟需勞工開發。香港代理我國船務的經紀人在廣州、四邑一帶散發招工傳單。茲將其原文實碌:“美國人是非常富裕民族,彼等需要華人前往,極表歡迎。彼皮有優厚工資,大量上等房舍、食物、與衣著。你可隨時寄信或匯款給親友。我等可負責傳遞駁匯,穩當無誤。此是一個文明國家,并無大清官吏或官兵,全體一視同仁,巨紳不比細民為大。現有許多中國人,已在彼年謀生,自非一陌生之地。在彼可承祀中國神祈,本公司亦設有代辦,如欲賺取工資及保障工作,可向本公司申請,便得保證。”(碌于劉伯驥的《美國華僑志》)殖民者與洋買辦同流合污,華人移美逐年遞增:1849年只有771人;1850年便有4025人;1851年增至12000人;1890年則已超過10萬人。
殖民者掠奪勞工,還需靠那些洋賣辦的走狗、豬仔頭的為虎作倀。臺山較早出現的豬仔頭是沙欄村李乃都,他于1877年(光緒四年)回鄉,招收200多人去美國筑鐵路。《墨國華僑移殖史》記載:“墨國老皇為新中國成立計劃積極開辟交通,將筑路行車之權批與英美商人。”由是大量招募華工。1891年,都斛衡老英,華僑呼之為“豬仔頭”,是旅美華僑。他與英美公司訂約,由澳門、香港、四邑等地招華工1800余往墨,從事開辟。后因山林瘴癘,或水土不服,敷月之間,死亡過半。1898年,白沙華僑馬濯又受英國公司之托,向國內招募新客千余人,到墨南建筑華克加鐵路。還有,臺山李明與新會吳斗等,向國內招募800余人往尾利打斬麻去當勞工。
據《新寧集志》1923年5月5日發表千里達華僑榜原的來信說:“害君賊翁伯和(廟邊人)、朱箕垣(臺山人)、阮廷光(塘底人)、甄京(臺山市人)、陳棟森(三合人),此等蝥賊,結黨同謀,引誘僑胞南來,虛擲歲月,殘害同君,誤我同胞,罔愿生死,惟利是圖,……仆等本是軒轅遺裔,漢族良民,今乃遠離祖國,渝落洋海,……請看今日之世情,實比唐山之不若。”
清朝同治九年九月十日《總署清檔》記載:“有羅源英者于同治七年(1868年)十二月,在新寧(臺山)縣屬,陸續誘拐陳亞保等到15人,意圖販賣出洋以牟暴利。又甄亞內者于同治七年十二月,在新寧縣屬,陸續誘掠陳其賢等價人,意圖販賣出洋以圖暴利。又陳誠就者,于同治七年十二月,在新寧縣屬,陸續誘騙劉亞疊等6人,意圖販賣出洋牟取暴利。以上三宗均乘搭梅耀觀(臺山人)之船,駛至閘坡海面,即被拿獲。“這些僅是殖民者掠奪勞工的一些片側段而已。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知識產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 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知識產權等問題, 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 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65827郵件:tssxzzx@jiangme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