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本報記者 趙可義
汶秧村位于臺山市端芬圩2公里處,轄于塘頭村委會,該村現有居民近30人,據說全是從外村遷入的,大多為原來樓主的親屬,遷來幫助看管房屋,而原來的樓主均僑居海外,分布在美國、新西蘭、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
記者目擊
汶秧村洋樓與別墅式的翁家樓、碉樓式的永盛村等洋樓群不同,屬于騎樓式的鄉間民居,由兩排南洋風格的騎樓組成一條自然村。僑鄉騎樓多集中分布在集市圩鎮,商住一體,作為純居住的洋樓并不多見,但汶秧村卻把這種建筑風格完全融入鄉間民居之中。
記者近日來到汶秧村,只見該村背靠一片翠綠的竹林,三面是稻田,村前為平整的水泥地面,下水道布局整齊。村里的兩排騎樓均為二層結構,坐西面東,整齊劃一,第一排9棟,第二排4棟,第一排第一座與最后一座為一體一戶式,中間的7棟為一體兩戶式,每兩棟相隔大約170厘米,一個人站在中間,伸開胳膊正好可以觸及到兩棟的墻壁。中間7棟樓,每座正面均為三座立柱,兩門四窗,樓的兩面均有側門。
汶秧村的騎樓,其陽臺和頂飾是中西結合的典范,洋溢著南洋風情。二樓陽臺的護欄,有的呈方形,顯得莊重;有的似弓身,透露出飄逸、典雅。在后排的騎樓中,方形護欄上繪有中國傳統的“祥”、“福”、“喜”字,字的表面貼有彩色的玻璃,絢爛多彩,旁邊還有花形浮雕,美觀大方。另外,二樓有四根小型的愛沙尼奧式柱,莊重而富麗堂皇。每棟騎樓有三個部分,前面是觀光休憩地方,站在騎樓上,可以眺縹緲遠山,觀川梭之舟;中間是居住區,大多為傳統中式的“金”字型瓦頂,由中國傳統的檐廊式建筑對西方敞廊式建筑逐步吸收、融化、演變而來,適合南方多雨、多風、酷熱的氣候特點,在室內行走,可見鋪有進口的花紋瓷磚,感覺空氣流暢,尤其是第一排洋樓,窗戶眾多,除了正面之外,三面還有若干窗戶,可以保證空氣的充分流動。
時空透視
汶秧村的現有居民對汶秧村的歷史所知甚少,經人介紹,記者找到了臨村桂花村94歲的曹國林老人。提到汶秧村的過去,曹老伯回憶了好一段時間,眼睛好像努力穿過歷史厚重的迷霧,等到收回目光,老伯些許的記憶片斷終于揭開了汶秧村神秘面紗的一角。
據曹國林老人介紹,汶秧村建于1932年,當時組織建村的是南洋華僑曹南杰。曹南杰,原曹凹村人,19世紀20年代左右,曹南杰、曹南耀兄弟到南洋打工,兩兄弟頗具魄力,而且能夠吃苦耐勞,經過幾年的奮斗,在南洋辦起了柚木板加工廠。曹國林14歲時曾和臨村七八個青年去南洋打工,就在曹南杰的柚木板加工廠里,20歲時,曹國林回到家鄉,當時正值汶秧村初建。
據悉,曹南杰建廠初期,美國的一艘滿載柚木的商船遇海風沉船,柚木沉入海底無法打撈上來,美國商人承諾,誰把木材打撈上來,愿與打撈者分成,曹南杰沒有錯過這次機會,動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最終把柚木打撈了上來,就這樣,曹南杰得到自己創業的第一桶金。曹南杰在南洋生意日隆,準備回到家鄉建房,當時曹氏兄弟發現雙潮村前方的一塊空地風水不錯,就和同在南洋打工創業的同鄉商議,準備在這塊地上建新的村莊。當時汶秧村前是一片汪洋之水,建筑所需的水泥木材就順水而下,卸在旁邊,但建村之舉卻引起了雙潮村陳氏的不滿,認為汶秧村擠在他們村前,破壞了風水,因此把木材偷偷地搬走,千方百計阻止建造新村,雙方對簿公堂,財大氣粗的曹家最終勝訴,雙潮村不甘心之余仍百般阻撓,當政者只好派駐一個連的兵力維持秩序,在這種背景之下,汶秧村建造起來。曹南杰兄弟最先在村北建起四幢洋樓,剩下的幾幢洋樓也陸續建造了起來。汶秧村建好之后,曹氏兄弟與其他建樓者遷出曹凹村,住進南洋新村。
據端芬鎮僑聯會的有關人士說,在曹氏兄弟搬遷的同一時期,另有一部分也從曹凹村遷到石咀村,當時也建造了南洋風格的騎樓,不過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被拆掉了。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知識產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 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知識產權等問題, 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 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65827郵件:tssxzzx@jiangme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