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氏源遠流長,有的典籍說:“歷祀虞、夏、商、周、迄于春秋戰國”,但略而不詳。查鄭樵《通志》及林寶《元和姓纂》二書均謂阮氏及商代諸侯,建于岐渭之間,遂以國名為氏。《姓譜》亦謂殷有阮國,其裔以國為氏。
過去諸侯建立國家,其裔多以國為氏。《通志》載:“今之氏族,以國名為氏者,凡二百三十三姓,阮氏是其中之一。據筆者所知,阮氏之得姓,始于甘肅之阮國。據羅泌所撰的《路史》,謂皋陶之后有阮氏,而《潛夫論》則謂阮為偃姓國。《通志氏族略》列阮國于夏商以前之國目內。
阮國之名最早見之詩經大雅《皇矣》章,詩曰:“密人不恭,侵阮徂共。王赫斯怒,愛整其旅。以篤于周祜,以對于天下,依其在京,侵自阮疆。徙彼高崗,無矢我陵,我陵我阿,無飲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鮮原。居岐之陽,在渭之將。萬邦
方,下民之王。”疏說:“阮共國名,文王之屬也,傳說國有密須氏,侵略阮國,遂往侵共國。”辭海說:“阮系殷時國名,為周文王所滅”,當系根據此詩而言。究竟誰是始封者,國祚如何,以年代久遠,文獻散佚,較稽無從,蓋距今已三千余年了。
至于阮氏的蕃衍播遷狀況,以源遠流長,亦難追溯。阮國在甘肅,后遷移各省,西自甘肅、陜西、四川、云南;東至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北起遼寧、河北;南至湖南、江西、廣東、廣西、越南;中部則河南、安徽、山東均有阮氏。
至于阮族的族譜列阮氏為陳留郡,因此,阮族由甘肅遷到河南蕃衍,以所在地為郡望。秦時尚無陳留郡,讀史《方輿紀要》載:“留地春秋時鄭邑,為陳所滅,故曰陳留。”秦時祗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初始置陳留郡,距今約二千年,屬袞州,領十七縣,由河南省開封東至歸德西,皆是其境,今仍有陳留縣。
我國歷史有一時代稱為民族大遷移時期,西晉末年,五胡亂華,中原大亂,元帝乃渡長江,建都南京,稱為東晉(公元三一七年至四二O年)。此時黃河南岸及以北全部地區,均為胡人竊據,歷時一百余年,于是中原之世家大族,紛紛逃難南遷。其時阮氏名賢除阮籍、阮咸、阮熙等已謝世外,其余如阮孚出任東晉吏部尚書、南安縣侯、廣州刺史;阮修出任東晉太子洗馬;阮放出任太子舍人、揚威將軍;阮晞之任南頓太守;阮裕任臨安太守;阮寧任鄱陽太守;阮晉任驃騎將軍。東晉亡后,宋、齊、梁、陳繼起,是為南朝(公元四二O年至五八九年),歷時一百六十九年。其時北方又為北魏等異族占據,仍分成南北兩個世界。在此異族占據北方及中原一帶,前后二百七十年間,長江以北之漢族世家,多數渡江南遷,包括阮氏在內。南朝時阮氏名賢如阮萬齡、阮長之、阮靜、阮研、阮孝緒、阮卓等均官居高位,顯名于世,赤均是由陳留南遷者。由此可以知東南各省之阮氏,謂出自陳留,當以此故。
查廣東之阮氏何時由何處遷來,始遷祖是誰,尚無明確記載,查粵中各縣有許多氏族之族譜,均說其先人于宋度宗咸淳初年因朝廷失妃,懼禍株連,乃聯同鄰居,攜男帶女,由南雄珠璣巷遷來,阮氏亦說同時由該地遷來廣東岡州(即今江門新會市)。惟查當日南雄知府鐘文遠所發給該批南遷人等的批引及岡州縣尹李叢芳準予落籍的批詞,以羅貴為首,凡三十五姓,九十七戶中,阮姓者為阮可益,但粵中各縣之阮氏,都不以阮可益為始遷祖,也不知其人是誰,大都奉石麟公為太始祖,據族譜所載均謂石麟公于宋度宗咸淳九年由南雄珠璣巷遷來岡州。筆者深入了解,當時隨同南遷確是阮可益公。他到岡州被分配來矬峒都現名汀萍村居住,現在該村還住有阮族數十八,均是他的后人。但同一時期家住南雄州始興縣牛田坊珠璣巷的宋銀青光祿大夫阮石麟公,諱逵字善富,因忤權貴,左遷南恩州教授,遂家于新寧平康里黃橋頭(在今斗山鎮上閣地區)。他先后娶了兩個夫人——屈氏和柏氏。屈氏是番禺莘汀村人,柏氏出生地并無記載。
據新會沖茶賢村的族譜記載,說屈氏生三子:平康、平安、平泰,柏氏生二子越江、廣源。而臺山上閣之族譜只說生平康、平安、平泰,而無越江、廣源,又不注何人所出,因此越江、廣源二公是柏氏所出無疑。
始祖石麟公生于南宋理宗淳祐二年(公元一二四一年),終于元城宗大德九年(公元一三O五年),享壽六十四歲。屈氏是番禺莘汀村人,生于理宗嘉熙三年(公元一二三九年),終于元成宗元貞二年(公元一二九六年),壽五十七歲,葬于臺山上閣坑尾村后山,喝飛鷹打兔形;柏氏葬于番禺莘汀村(新造)深水廟右邊,與公合葬。
新會的族譜載:平安翁居新會潭江、平康翁居臺山上閣,自上閣分支新會長澗、沖茶、賢村;越江翁居順德譚義、文海、古朗;平泰翁居臺山塘頭,廣源翁居中山象角。
臺山上閣族譜載:平康翁居長,后人分別居住山背、南海、大范、新會賢村、沖茶、新安、大沖等處;平安翁后人至隆山祖而居潭江,分派則有陽江、阮屋朗、云南臨安、馬龍等處;平泰翁遷居矬峒塘頭,分派則有惠州、博羅、三水、新興、東莞、陽春、陽江等處……
臺山塘頭族譜載:平康翁居上閣亨美;平安翁遷新會潭江,平泰翁居臺山塘頭,中山象角所載雖大致相同,但卻說平泰翁后人居住臺山海宴,另一房居住省城,中山左步頭和順譚義房的族譜與新會、臺山的族譜大致上同。由此可知前人修譜,彼此不相謀,現在去古已遠,無從考證,只好各是其是了。
綜上所述,善富公的后人分支如下:
平安翁后人居新會潭江,分支云南臨安、馬龍、榆城(六世時遷去),安南(八世時遷去);浙江諸暨(十世時遷去);肇慶、陽江、陽春、恩平(十世時遷去);高州、信宜、電白、梅箓、(十二世時遷去);雷州、瓊州、遂溪、東莞(九世時遷去);從化、增城、寶安、河源、揭陽、新會長澗、沖茶、賢村、分支新安大涌、南海大范、新會崖門;平康翁居臺山上閣亨美村,分支順德文海、黃連、譚義古蓢、云浮(十三世時遷去)、番禺上滘;平泰后人居臺山塘頭,分支臺山塘底(九世時遷去)、惠州(五世時遷去)、順德,東莞高塘基、雷州、三水、陽江、陽春、新興;廣源翁居中山象角、左步頭、茅灣外涌(四世時遷去)。
阮氏后人居住臺山市除少數住在三合鎮橫塘塘盛村、廣海鎮奇石村、海宴祐村坦外,主要留市人口分布情況(截至一九九七年八月止)如下:
斗山鎮上閣:那洲625人、美南村1000人、南昌村185人、龍平村25人、亨美村180人、石頭村138人、泗美村53人,合共2206人;端芬鎮塘頭管區829人、塘底管區1044人、香步管區的塘南村214人、河南村164人、那泰管區的北冊村112人,以及西廓管區的那群洋村275人,合共2638人。
以上數字還未包括住在臺城和其他鎮的人口,估計留市人口超過五千人;此外,斗山、端芬是僑鄉,阮族也不例外,旅外(包括美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及港、澳、臺等地)僑胞總數超過留市人數。
其中從新會八世遷住越南(即安南)最為突出,越南王拋繡球招婿,適套中姓阮的頭上,招為婿,越南王無子晚年遜位給駙馬,成為越南王。當時不少仕宦都賜姓阮,因此,成為越南最大姓氏。阮氏統治越南四百余年,直至一九五O年越南王保大時才被吳庭艷推翻,結束阮姓王朝。但出自阮姓的上層人士仍然不少,最突出是阮愛國,領導革命被法國殖民者逮捕,囚禁多年才釋放,為障人耳目,更名為胡志明,為越南革命導師,世人敬仰,其余則不詳。
至于阮氏歷代名賢有阮瑀、阮籍、阮咸、阮瞻、阮孚、阮元……,傳略傳世,其中阮元任兩廣總督時所著的《通志》,膾炙人口,名留千古。
至于臺山阮氏并未有較大名氣的人,僅阮君慈曾任臺山縣長,但清代科舉考試上榜的不乏其人,其中二十一世毓仁翁,諱秀森,號東生,由附生欽賜副榜舉人,賜進士出身,翰林院檢討,最為突出。
此外,二十二世祖根翁的元配陳彩蓮夫人生五子(子富、振富、國富、德富、添富),三女(秀珠、月珠、秋珠)。祖根翁旅居美國,逝世后,夫人憑手足之力教養遺孤,五子分別獲化學、醫學、物理等學位,三女亦在大學畢業,均卓有成就。美國人民以夫人賢淑,母儀足式,于一九五二年公選她為美國模范母親。總統杜魯門歡宴之白宮參眾兩院議員公宴之議會,旅美華僑與阮氏宗親更熱烈舉行舞龍舞獅祝賀大會,臺灣當局曾電邀夫人回臺一行,俾人得瞻風采,香港電臺及工商、華僑、星島各大報章均著文贊美,譽她為國增光。可說她是我族最杰出之賢母,查她所得的獎狀中,有一名饒有意義價值的名句:“陳彩蓮夫人之賢淑母德已組入我美國之國旗內。”堪說是永遠令人景仰。夫人生于一八九二年。
至于留縣的知識分子,不少人擅于詩詞,抗戰勝利前在臺山大同日報經常發表阮君慈、阮沛之、阮魯人等的詩,特別阮沛之在原籍端芬大同市開設詩詞學習班,培養了不少新人。一九八三年筆者倡議成立寧城詩社,至今十四年,與南海詩社、美國紐約四海詩社締盟,團結了海內外同胞,為弘揚中國文化而鞠躬盡瘁影響深遠。
此外,原籍塘頭旅加拿大的阮五湖,十年前聯同旅美的阮雄偉、阮銘銳、阮洪文等組成東湖詩社,促進海外詩詞愛好者與國內同仁通過唱酬,聯系情誼,發揮了很大作用。
現在談談教育,塘頭一向辦有兩間小學——達英小學和東平小學。另外,塘底村也有一小學。八十年代旅美鄉親阮金銘翁帶頭捐資,倡建塘頭中學,他本人親自回來主持建校,越年落成,美輪美奐,學子藏修有所,厥功殊偉。
最后阮氏除在原籍建有不少祠堂,多數用來辦學。另外,在臺城也建有兩座,一座在東云路,奉祀九世祖曰嚴公;另一座在正市街大門樓,奉祀十世御賜國子監祭酒的石澗公,規模較小稱書室,均建于清光緒年間,戰爭勝利后,列入公產,接管后改建成高層住宅樓,原有祠宇已不復存在,惜“曰嚴阮公祠”的正面橫匾是我邑著名國學大師前清進士黃榮熙夫子所題,現在湮沒,不勝扼腕。
限于篇幅,以上僅是概述,有待識者補充及指正。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知識產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 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知識產權等問題, 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 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65827郵件:tssxzzx@jiangme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