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 市農業(yè)農村局 ”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xù)?
繼續(xù)訪問放棄



莘村青年社舊址
1939年冬,國民黨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逆流侵襲臺山之后,臺山的革命形勢發(fā)生了急劇變化。國民黨臺山當局一面強令停止抗先活動。一面派出特務跟蹤盯梢中共臺山縣委成員和抗先縣隊部的活躍分子,借以打擊抗日愛國力量,以至秘密開列了一批黑名單,準備逮捕中共臺山縣委委員李嘉人、梅重清、梅龍夫和社會進步人士朱伯濂等。為了反擊國民黨的反共逆流,中共臺山縣委根據廣東中區(qū)特委第二次擴大會議關于“政治上進攻,組織上退卻,由城鎮(zhèn)轉到農村,由集中變?yōu)榉稚ⅲ筛呒壭问睫D為低級形式”的決定,采取了應變措施,首先把縣委機關轉移到附城鹿坑村,以保證縣委機關的工作正常開展。1940年5月,縣委書記李釗,副書記李啟相繼調離臺山。6、7月間,中共廣東中區(qū)特委又先后安排中共臺山縣委委員李嘉人、梅重清(兼西南區(qū)委書記)、梅龍夫撤離臺山。這時,由余景林、李宜振組成新縣委,余景林任書記,李宜振任組織部長兼西南區(qū)委書記。從下半年起,縣委有計劃地把部分已暴露或已被國民黨反動派注意的區(qū)委成員調往香港和敵后游擊區(qū)或其他地方,其中有東南區(qū)委書記趙彬,委員李玉琪、彭丙炎,西南區(qū)委委員梁文華、李安明,臺城區(qū)委委員譚樹棠等。東南區(qū)委書記由趙向明接任。其余大多數黨員干部轉侈到農村,以教學作掩護,扎根于群眾之中,隱蔽了精干,保存了力量。此間,縣委還派共產黨員黃見光打入國民黨臺山縣動委會戰(zhàn)工隊做內線工作,由組織部長余景林直接聯(lián)系。從此,臺山黨的組織就由半公開活動逐步轉入地下秘密活動,黨的工作方針由城市轉向農村。
隨著中共臺山縣委工作方針和活動形式的轉變,各種抗日群眾團體也跟著轉變。抗先隊被迫停止活動后,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它的主要領導成員也轉移到農村,并且在各地黨組織的領導下,以各種新的組織形式代替抗先去團結更多的社會群眾。這些新的組織形式有:莘村青年社、平民學校、婦女識字班、南村平民社、互耕隊、官竇耕牛隊、山背競存社、浮石農會、密沖青年康樂社、鹿坑生產合作社、姐妹會、民眾夜校、西村農會、婦女會、民眾學校和海宴廊峰合作社、平民學校,等等。通過這些組織形式,開展文化學習和娛樂活動,把廣大的進步青年和農民團結起來,對他們進行更深入的愛國思想教育。與此同時,各級黨組織繼續(xù)利用所掌握的鄉(xiāng)刊、族刊(多屬僑刊)報道鄉(xiāng)情,評論時政,宣傳民主,宣傳抗日,這對團結教育青年,宣傳抗日發(fā)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40年7月,由臺山撤到香港的共產黨員梅龍夫、譚樹棠雷振聲、鄺云以及在香港讀書的梅烈軍等發(fā)起,組織成立了“僑港臺山青年會”,把撤到香港的共產黨員、抗先隊員和其他進步青年團結起來,繼續(xù)開展抗日救亡活動,組織宣傳隊義演籌款發(fā)動會員及親友捐款,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支援抗日爭,作出了新的貢獻。
(轉自:“臺山發(fā)布”微信公眾號)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lián)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lián)系方式:0750-5524538郵件:ts6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