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 市農業農村局 ”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繼續訪問放棄
注意!
如果你在路邊、草地、公園……
看到這種小土堆
千萬別碰!千萬別踩!

紅火蟻巢穴。畢松杰 攝
因為那里可能是
一種昆蟲的巢穴
這種昆蟲有四點本事
能生、能吃、能打、能逃
紅火蟻
是全球公認的100種最具危險入侵物種之一
不同于一般的螞蟻
紅火蟻具有很強的攻擊性
當蟻巢受到擾動時
紅火蟻工蟻會蜂擁而出進行攻擊

通過搜索引擎搜“紅火蟻”
搜索結果動不動就跟
“紅腫疼痛”“昏迷”“休克倒地”
等詞連在一起
近日廣東的陳先生回老家韶關掃墓在清理雜草和土堆時被紅火蟻咬傷
起初陳先生沒有在意,但是漸漸地,陳先生的不適癥狀越來越嚴重,身上開始起腫塊、紅疹。下山途中,他開始頭暈目眩和抽搐,暈倒在草叢中。

據了解,當陳先生到達醫院時已休克。幸好搶救及時,陳先生脫離了生命危險。
江門也曾發生多起
紅火蟻傷人事件!
2020年6月3日,開平的甄先生和朋友一起在公園里散步,突然他發覺腳奇痛無比,就像被火燒了一樣,而咬傷甄先生就是紅火蟻。被咬后,甄先生出現紅腫水泡、呼吸困難等現象。隨后甄先生被迅速送往醫院進行急救。
據醫生介紹,甄先生全身出現紅色皮疹說明其有過敏性反應。在當晚用藥后患者已經順利出院。
2023年9月,家住開平赤坎的梁伯在田間務農時,不慎被紅火蟻咬傷,腿部出現了青紫、水泡,于是前往當地醫院簡單處理。第三天后,梁伯的情況開始惡化,病情加重到出現感染性休克。隨后,梁伯從當地醫院ICU轉入江門市中心醫院ICU治療。
經醫生討論,決定為梁伯進行左下肢截肢術。術后經治療,梁伯的身體狀況逐步有了好轉。
那么問題來了
被紅火蟻咬一口有多危險?
會死嗎?
真的有可能!
被紅火蟻叮咬后恐有致命危險
紅火蟻叮蜇時,會用上顎鉗咬皮膚,用尾部鰲針刺入并釋放毒液,被叮蜇處會有火灼般的疼痛感,繼而出現紅腫化膿,個別過敏體質者可出現休克甚至死亡。

紅火蟻側面照(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徐正會攝)
“紅火蟻會影響農林業生產,破壞電力、交通、通訊等公共設施,從長遠來看,它還會破壞生態平衡,攻擊地棲性昆蟲、鳥類及小型哺乳動物等,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農業生物安全研究室主任齊國君介紹。

顯微鏡下的紅火蟻蟻后形態。新華社發(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供圖)
紅火蟻繁殖力極強,一個成熟的蟻巢個體數量可達幾十萬只,且一個蟻巢往往有多個蟻后,每只蟻后每天產卵可達上千枚,較短的時間就可在地面筑起蟻丘,在生態系統中具有極大的競爭優勢,在我國幾乎沒有天敵。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紅火蟻防控科技創新中心首席專家呂利華介紹:“紅火蟻具有很強的攻擊性,當蟻巢受到擾動時,紅火蟻會蜂擁而出進行攻擊,下地干活的農民、園林綠化等野外工作者被叮咬的概率很高,而且防治難,久而久之就導致了一些農田丟荒棄耕。”
紅火蟻體型微小但兇猛異常。紅火蟻20世紀30年代傳入美國,此后在美國橫行了90余年。2023年,意大利西西里島首次發現了數十個紅火蟻巢穴。

野外紅火蟻的蟻巢形態。新華社發(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供圖)
紅火蟻最早是2004年在我國廣東省吳川市首次發現。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布數據統計,2016年,紅火蟻入侵11個省份的281個縣(市、區),到2023年,數據變化為12個省份的625個縣(市、區),7年新入侵344個縣市區,其擴散速度仍然很快。
紅火蟻的傳播擴散途徑主要分為人為傳播和自然擴散。人為傳播一般通過園藝植物、草皮、土壤、車輛運輸、農機設備等傳播。自然傳播主要包括紅火蟻的繁殖蟻婚飛擴散、隨水流擴散及蟻巢分巢和搬遷。
華南農業大學紅火蟻研究中心教授陸永躍介紹,“與土壤相關的調運都有可能傳播紅火蟻,根據我們研究測算,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未來10至15年,紅火蟻還會繼續擴散,有可能擴展到1400個至1600個縣市區。”
春季是紅火蟻的活躍期
外出時要注意
避免被紅火蟻咬傷
若不慎被紅火蟻咬傷
不要以為抓撓抓撓就完事了
那就太小看紅火蟻了
1.一旦不小心被紅火蟻咬傷,應快速擦掉皮膚上的螞蟻,立即脫離蜇傷環境,以免其附著于皮膚進行多次蜇刺。
2.初步評估傷情,輕者可用清水或肥皂水、10%氨水或5%—10%碳酸氫鈉溶液等含堿性的液體對蜇傷部位清洗,擠出毒汁,消毒,冰敷;部分患者可自行借助清涼油或食醋涂抹患處以減輕腫脹和疼痛;可涂抹抗組胺藥和皮質類固醇乳膏,如皮炎平軟膏、爐甘石洗劑等。如果出現紅腫不消退,甚至出現膿皰,盡量不要讓膿皰破損,如果破損容易引起繼發感染,不能去抓撓,及時就近就醫就診。
3.癥狀較嚴重者,出現嚴重胸痛、惡心、出汗、呼吸急促、嚴重腫脹或言語不清,應立即就近醫院醫治處理,以免延誤病情,只要積極配合治療,預后一般良好。
最近是紅火蟻高發期
出門踏青要多多注意哦
(轉自鶴山發布微信公眾號)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24538郵件:ts6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