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 市農業農村局 ”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繼續訪問放棄
變化之一:今年的晚稻播種面積大幅減少。由于高溫干旱發生在早稻收割期間和之后,因此對晚稻的生產影響很大。據有關人士估計,今年晚稻播種面積可能減少30%,近日信息顯示,在不少主產區的部分地區,晚稻因旱減少的面積也達到1/3左右。筆者認為,減少15%左右是有可能的。
變化之二:晚稻產量將大幅下降。其原因:一是播種面積大幅減少;二是晚稻成苗面積下降;三是晚稻生長的初期和中期,正遇高溫天氣,晚稻長勢受到影響。從目前情況看,今年晚稻至少減產10%以上。
變化之三:早稻品質較好。今年早稻生長后期和收割期間,天氣較好,病蟲害較少,結實率高于往年,單產水平屬多年來少有,且收曬質量較高,早稻品質明顯好于往年。
變化之四:早稻優質品種面積和產量大幅提高。在今年的早稻面積中,優質品種所占比例為75%~80%。優質早稻產量增長,有效供給提高,能較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優質早稻價格相對較高,將使稻米整體價格有所上移。
變化之五:農民可供出售的余糧大幅下降。多年的減產,已使農戶的糧食產量和存量均出現明顯下降,加之人口增長及養殖業的發展,農民自用糧有所增加。因此,人均占有糧食數量明顯下降,商品率降低,可供出售的余糧減少。
變化之六:稻米供給總量明顯減少。多年減產已使稻米產不足需,早稻尤為突出,其供給總量因減產而相應減少,目前稻米供需基本接近平衡或供略大于需,而早稻米已趨于平衡或略顯不足。
變化之七:庫存總量下降,陳糧對市場的沖擊明顯減弱。
一方面是連續多年減產,動用了大量的庫存,庫存總量大幅下降,目前已下降到接近正常水平,尤其是在銷區,庫存量已下降到正常水平或正常水平以下,甚至在個別地區庫存還比較薄弱;另一方面是近年國家加大了陳化糧的處理力度,經多年的處理拋售,陳化糧已大部分或基本處理完畢,過去陳化糧因價格較低、數量較多而對市場的沖擊較大,今后雖然還有陳化糧拋售,但對市場的影響已不大。
變化之八:需求明顯增長。一方面是政策性需求量較大,如退耕還林工程,既減少了糧食產量,又擴大了農村市場消費,全國每年因此擴大需求量150億公斤左右,廣西每年因此擴大需求量1.5億~2億公斤,桂林每年因此擴大需求量5000萬公斤左右;另一方面是工業用糧平穩增長,農村飼料用糧增加;再一方面是收儲企業因庫存下降,有可能增加存量,收購積極性提高。
變化之九:農民惜售心理嚴重。其原因:一方面是早稻多年減產,今年天旱,晚稻預期減產幅度較大;另一方面是價格上漲,農民持糧觀望,待價而沽。
變化之十:收購價格高開高走。今年國內水稻主產區早稻收購價格基本上呈高開高走態勢,開秤價比上年同期高出40元/噸左右。進入8月后,收購價格又上漲40元/噸左右,且繼續呈上漲趨勢,特別是商品糧比例較高的江西、湖南等省,收購價格較上年同期上漲幅度較大,漲幅在10%以上。
變化之十一:災情基本集中在水稻產區。全國9個水稻主產省區,今年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水災和旱災,早稻基本上呈減產的態勢,晚稻減產也已基本定局,即使個別省區增產,也是在上年大幅減產的情況下恢復性地小幅增產。
變化之十二:當地收購較難,對外采購也不易。由于稻谷普遍減產,各地收購價格均較高,收購難度較大,對外采購的數量增加,因此今年對外采購將較往年困難,外采的價格和成本將較高。
變化之十三:多元競爭激烈。購銷和價格放開,不同收購主體入市,在市場余糧一定的情況下,必然出現互相抬價搶購的現象。當前競爭主要是購銷企業與個體商販、購銷企業與加工用糧企業、購銷企業與儲備企業之間的競爭,由于購銷企業與上述企業相比,在各方面都處于劣勢,因此購銷企業收購量將出現明顯下降。
變化之十四:糧源分散。取消定購任務和保護價收購后,農民售糧積極性較低,不用錢時不售糧,售糧也不一定賣給糧食部門,售糧時間延長,售糧分散、一次售糧量減少,出售余糧的數量、時間、渠道和方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變化之十五:稅費改革。今年是稅費改革的第一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稅費改革一下還不能全面落實,農民因此或不清楚任務,或有意見,或公糧可交代金可交實物,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糧食的收購進度和收購數量。
變化之十六:收購資金不足。今年的收購貸款雖比上年有所好轉,但基層糧所或無抵押資產,或達不到抵押比例,貸不到款或貸款較少,加之自有資金非常少,貸款手續繁瑣,收購資金明顯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收購。
變化之十七:市場無序。市場放開后,基本處于無管理狀態,以前夏糧收購期間,基層政府集中精力抓,其他部門也配合,如今誰也不管。對于市場管理,糧食部門無權管,工商部門管不了,也管不過來,實際上也沒有去管,市場處于無序競爭狀態。
變化之十八:收購企業不適應市場變化。市場放開和購銷企業改革后,基層糧所人員減少,職工思想不穩,資金短缺,實力大減,在收購方式、服務形式等方面不能和無力適應市場需要。 從上述變化來看,拉動價格上漲的因素居多,因此后市稻米價格將以上漲趨勢為主,但在國內稻米供給仍然充足的大環境下,其漲幅不會太大。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24538郵件:ts6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