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 市農業農村局 ”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繼續訪問放棄
又到了每年春耕備肥期,各地陸續進入春耕備耕生產中,怎樣科學備肥施肥是春耕生產的重要一環,也是確保農業收成的關鍵。
那么如何做好春耕備肥工作?在具體的生產操作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
入門篇
肥料分酸堿 施用需謹慎
肥料施入土壤后均產生陰離子和陽離子,當植物吸收陽離子多于陰離子時,使土壤呈現酸性的肥料叫作生理酸性肥料;當植物吸收陰離子多于陽離子時,使土壤呈現堿性的肥料叫作生理堿性肥料;當植物吸收的陰陽離子數量相當時,土壤不會明顯殘留某些離子,對土壤酸堿度沒有影響,就稱之為生理中性肥料。
土壤的酸堿度可直接影響土壤中養分的有效性,還可以影響微生物活性,間接影響土壤養分利用和周轉。
酸堿性肥料如何使用?
根據土壤的酸堿性和作物對酸堿度的敏感程度選擇化肥的種類。養分通常在中性條件下有效性最高,因此要遵循在堿性土壤施用酸性肥料,酸性土壤施用堿性肥料的規律:
酸性土壤應選用生理堿性肥料,如硝酸鈉、硝酸鉀、硝基復合肥,同時配合使用有機肥和石灰,減少土壤酸化影響的效果最好;
堿性土壤應選用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酸銨、氯化銨等,但是對于鹽堿地不宜施用氯化銨和硝酸鈉,以避免鈉離子和氯離子過多造成的危害。
上手篇
復合肥是春耕時期主要肥料
基肥應該主要選用養分配比適宜的復合肥,或適量的尿素、過磷酸鈣、氯化鉀或硫酸鉀等單質化肥配施。
對長期高產而不施有機肥的大田來說,要注意中微量元素的補施。此外,要重點關注敏感作物的缺素表現,如水稻、玉米易缺鋅,棉花、油菜易缺硼,花生、大豆易缺鈣、鐵、鉬。如果缺乏,可用葉面肥結合基肥適量土施。
復合肥可作多種作物的基肥,是春耕的主要肥料。購買復合肥時要關注其養分配比是否適合于當地的土壤和作物。基肥應選氮、磷、鉀比例大致相當的通用型復合肥。
南方酸性土和喜鉀作物,鉀的比例可適當偏高;豆科作物氮的比例可適當偏低。若為一次性施肥,應選用含氮量約為含磷量2倍的高氮型復合肥,并將施肥量相應提高。
因地定產,以產定肥
春耕施肥的關鍵是確定基肥施用量及其在整個生育期的比例,并采用適宜的施肥方法。確定目標產量,結合測土施肥結果算出相應的施肥量。需要注意的是,施肥量應隨著目標產量的提高而增加。
實操篇 不同種類肥料用法
專用配方肥
既可當底肥施用,也可根據作物生長需要作為追肥施用。農民朋友可根據土壤質地和作物種類,選購相應的專用配方肥料。
商品有機肥
一般作底肥,也可用作追肥。在用法上,根據土壤肥力不同推薦量應有所不同,對高肥力、中肥力、低肥力新菜田畝施精制有機肥應相應增加。作底肥時,配合施用少量的氮磷鉀復混肥或磷鉀肥,效果會更佳。
水溶性肥
常規水溶性肥料含有作物生長所需要的全部營養元素,如氮磷鉀及各種微量元素等。施用時,可根據作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需求特點來設計配方,避免不必要的浪費;由于肥效快,還可隨時根據作物長勢對肥料配方做出調整。
微量元素肥
施用微肥時要根據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缺少狀況施用,不可盲目施用或過量施用;根據土壤的酸堿度,有針對性地施用;根據作物對微量元素的反應選擇施用;根據天氣狀況補充相應的微量元素(溫度和雨量會影響微量元素的釋放和作物的吸收)。
緩控釋肥
多用于底肥,多數作物施用一次可滿足整個生育期的營養要求。
小貼士 生產無公害農產品可用的肥料
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必須按照優化配方施肥技術,以有機肥為主,以保持或增加肥力及土壤生物活性為目的。所有肥料,尤其是富含氮的肥料,不應對環境和作物(營養、食味、品質和植物抗性)產生不良后果。允許使用的肥料種類有:
1有機肥:堆肥、漚肥、廄肥、沼氣肥、綠肥、作物秸稈、餅肥。
2無機肥:礦物氮肥、礦物鉀肥和礦物磷肥(磷礦粉)、石灰石。按土肥、農技部門指導的優化配方施肥技術方案配制的氮肥(包括碳銨、硫銨)、磷肥(包括磷酸二銨、磷酸一銨、過磷酸鈣、鈣鎂磷肥)、鉀肥和其它符合要求的無機復合肥。
此外,還有微量元素肥料(以銅、鋅、鐵、錳、硼、鉬等微量元素及有益元素為主配制的肥料),以及中量元素肥料(以鈣、鎂、硫、硅等中量元素為主配制的肥料)。
3微生物肥料:植物生長輔助肥料,用天然有機提取液或接種有益菌類的發酵液,添加-些腐殖酸、藻酸、氨基酸、維生素、糖等配制的肥料。
4復合肥料:以上述肥料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按科學配方配制而成的有機和無機復合肥料。
掌握了這些知識,今年春耕備肥是不是就有底啦!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24538郵件:ts6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