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質稻生產技術規程編制說明
臺山市是國家與廣東省優質稻生產基地,優質稻種植有著悠久的歷史,年種植面積5.3萬公頃。農業生產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氣候溫和,年平均溫度21.9℃,陽光充沛,平均年日照時數百分比為43%以上,平均年降雨量為1921mm。
隨著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農產品供求格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消費者和市場貿易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入WTO之后,日趨激烈的農產品市場競爭實質是質量和品牌的競爭,通過制定和實施優質稻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發揮我市地方特色和品種資源優勢,提升農產品質量,確保消費者的安全、爭創品牌名牌,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經市農業局及各鎮農技站多年優質稻栽培研究和技術改良,使優質稻高產穩產,品質提高,通過對優質稻生產所需要的生產環境、土肥、水管理的方法以及優質稻生產發育各時期的管理技術加以總結,形成技術規程,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
前 言
本標準按照GB/T1.1—200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一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規則》進行編寫。
本標準的附錄A、附錄B、附錄C為規范性附錄。
本標準由江門市農業局、廣東省江門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臺山市農業局、廣東省臺山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
本標準由臺山市農業局、廣東省臺山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起草。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譚華進、李健揚、陳國歡。
本標準于2002年8月1日首次發布。
優質稻生產技術規程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優質稻生產所要求的生產環境與土、肥、水管理的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稻谷的收獲、運輸、貯藏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優質稻的生產。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4404.1—1996 糧食作物種子 禾谷類
GB/T3543—1995 農作物種子檢驗規程
GB/T7414—1987 主要農作物種子包裝
GB/T7415—1987 主要農作物種子貯藏
GB/T17891—1999 優質稻谷
NY/391—2000 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技術條件
3 要求
3.1 產地環境的基本條件
應符合NY/T391—2000的要求
3.2 其它條件
3.2.1 氣候條件
全年適宜水稻安全生長期在270天以上,年平均溫度(20~23.5)℃,2月平均溫度14℃,3月平均溫度18℃,7月平均溫度28℃,10月平均溫度23℃;年日照時數百分比達43%以上。
3.2.2 土壤條件
土壤質地肥沃,有機質含量在2.5%以上,土壤PH 6.0~6.5;土層深厚,耕作層在20cm以上,地下水位60cm以下。
3.2.3 排灌條件
生產基地要有良好的水利設置,達到澇能排、旱能灌,有實行排灌分家的良好排澇系統和排灌體系。
3.2.4 耕作條件
生產基地要有良好耕作條件,修筑必要的機耕道路、排灌站等附屬設施,營造防護林帶,達到“田成方、路相連、渠相通、樹成行”的現代化標準農田。
3.3 品種選擇
3.3.1 品種選擇
優質稻選用優質高產、抗病性強、抗逆性好、適應性廣的水稻優質良種,應符合GB/17891-1999優質稻谷標準。
3.3.1.1 種子檢驗
按GB/T3543—1995執行。
3.4 栽培措施
推廣使用拋秧技術和規范化栽培技術,實施無公害食品質量標準,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3.4.1 播種育秧
3.4.1.1播種時間
早造于3月上旬,晚造翻秋種于7月15~20日;
弱感光型品種適宜于6月底7月初播種。
3.4.1.2 用種量及種子處理
3.4.1.2.1 每1/15公頃大田用種量(1.5~2.0)Kg。
3.4.1.2.2 翻曬種子
浸種前先將種子在陽光下翻曬2小時。
3.4.1.2.3 浸種與消毒
用含量50%消菌靈40g,兌水25Kg配成消毒溶液,浸種24小時,然后將種子撈起用清水沖洗干凈,晚造可直接催芽,早造繼續用清水浸12小時撈起,再用清水沖洗干凈催芽。
3.4.1.2.4 種子催芽
種子浸足水后,用溫水進行高溫破胸催芽。方法是用50℃的溫水沖洗20分鐘,然后保持溫度在(30-35)℃進行催芽,在催芽過程中每隔(8~10)小時進行翻動,防止發熱燒壞種子。早造在翻種時如種芽未破胸,還要進行種子沖洗和再用溫水催芽。種子發芽根長等于谷粒1/2長時,即可播種。
3.4.1.3 育秧
3.4.1.3.1 秧地要求
秧地應選擇排灌方便,靠近生產基地的田塊(早造還應選背北向南的田塊)作育秧地。
秧地必須經充分犁耙漚田,應在播種前經10天以上漚田,在播種前2天辦好秧地,在辦秧地前每1/15公頃施入腐熟優質的農家肥1000Kg,過磷酸鈣15Kg,硫酸鉀5Kg,經犁耙全層混合。耙好秧地后經(12~24)小時土壤稍沉實后整秧垅,垅面寬1.2m、垅溝寬(30~40)cm。秧垅質量要達到平、整,四角分明,溝溝相通。整好秧垅后,每1/15公頃秧地用6Kg復合肥撒施于秧垅面,然后鋪秧盤。
3.4.1.3.2 塑料育秧盤及用量
每1/15公頃大田561孔/塊用(40~45)塊、502孔/塊用(45~50)塊。
3.4.1.3.3 播種
將秧盤整齊密鋪于秧垅面,在垅溝拌坭漿淋灑于秧盤,然后用薄板抹平,將多余的坭漿刮出秧盤(坭漿與種穴相平,露出塑料面為宜,防坭漿過厚串根)。稍經半小時沉實后,將種子均勻撒播于秧盤上,再用軟掃壓種埋芽于種穴。
播種后要覆蓋防護,早造用2m長的竹片或小竹枝搭成小拱架加蓋尼龍薄膜防寒、防雨;晚造用遮光網平鋪覆蓋于秧盤面防雨,經(3~4)天可揭去遮光網。
3.4.1.3.4 秧苗管理
播種后將垅溝疏通,排清積水,經(2~3)天曬秧板,以后視天氣情況,如晴天干燥,垅面干燥要灌跑馬水,并保持垅溝水,陰天、雨天只能保持垅面濕潤。
早造尼龍薄膜育秧要注意做好揭膜通風,秧苗期做好病蟲害防治。早造秧苗主要蟲害有三化螟、卷葉蟲、稻薊馬;晚造主要蟲害有三化螟、卷葉蟲、稻癭蚊、稻薊馬。防治方法是在揭膜(揭網)后,每1/15公頃秧地用3%米樂爾農藥1.5Kg混細沙撒施,并在移植前2天噴施送嫁藥,培育無蟲壯秧。要在播種前做好滅鼠工作。
秧苗在施足基肥的情況下,一般不用追肥,特別是不施尿素,防止肥害死秧。
3.4.2 本田管理措施
本田管理措施應按水稻規范化栽培要求,抓好生長發育每階段的管理環節,使禾苗前期攻得起,中期控得住,后期保到尾。
3.4.2.1 適時移植
當秧苗葉齡在(3.0~3.5)片葉時為拋秧移植適宜時期。一般早造秧期20天左右,晚造(10~12)天。早造一般在3月底前移植拋秧,晚造在7月底8月初移植拋秧較為適時。
3.4.2.2 施足基肥
本田應有10天以上充足的漚田時間,辦田前施足基肥,以有機質農家肥為主,因土配方施肥,據土壤肥力情況,基肥一般每1/15公頃施經堆漚豬糞(300~400)Kg或過漚糞灰500Kg、復合肥(N:P:K含量各15%)25Kg,施后犁耙辦田使肥料全層深施。
3.4.2.3 拋秧移植
拋秧移植應注意拋秧質量,一是淺水拋秧,拋秧時田面水(1.5~2.0)cm,秧苗定植性好,不易被雨水沖走;二是分次勻拋,其方法是第一次先全面拋70%秧盤,余下30%秧盤第二次進行補疏。
3.4.2.4 規范化栽培的管理環節
按水稻規范化栽培措施抓好以下各個管理環節。
3.4.2.4.1 早管理
早管理是通過早施追肥和合理排灌,促進分蘗,使禾苗早生快發,在移植后20天達到預定苗數。在移植后(4~5)天結合除草進行第一次追肥,在移植后(10~12)天進行第二次追肥。
3.4.2.4.2早控苗
早控是通過排水露曬田,控制無效分蘗。水稻從移植到移植后20天為有效分蘗期,要求在水稻移植后20天內,每1/15公頃苗數達到(22~24)萬株時,平均每科(12~13)株時,開始排水露田曬田。曬田時間從移植后(18~20)天曬至移植后(30~32)天幼穗分化時結束曬田。
曬田的程度要因苗生勢、因田、因天而定。苗數足、生勢猛、葉色濃綠應早曬、重曬;苗數不足,生勢一般應輕曬;深腳泥田、土質肥的田應重曬;沙質淺腳、肥力差的田應輕曬。重曬標準是田邊開裂,田中間有雞爪裂;輕曬標準是田邊開小裂,田中間不陷腳。
曬田質量要達到無效分蘗受到抑制,根系深扎,白根多,莖桿粗壯,葉色轉赤,葉片短直,禾腳干凈,田間通透性好。
3.4.2.4.3 施好中期攻穗肥和后期壯粒肥
中期攻穗肥,是在抓好排水曬田為基礎,補充稻穗發育營養,在曬田結束后幼穗分化二期前回水追肥,施肥則重于施鉀肥為主,配少量氮肥。
后期壯粒肥,在水稻齊穗后輕度補施以鉀肥為主的壯粒肥。提高充實度和品質。早造氣溫高,雨水多,可不施壯粒肥;晚造氣溫低,雨水少且陽光充足,一般應施壯粒肥。
3.4.3 合理排灌
拋秧水管理,按3.4.2.3條執行。
水稻分蘗期水管理。為了促進分蘗應以淺水薄灌為主,輕度露田相結合,施肥應有淺水層。
排水曬田時期,按3.4.2.4.2條執行。
中后期水管理,應以淺灌跑馬水為主,露灌結合。抽穗揚花期田面灌淺水層。黃熟后期濕潤灌溉。
3.4.4 施肥
3.4.4.1 施肥原則
應充分滿足水稻各個生長發育階段對各種營養元素的需求,重點以施有機質肥為主,合理輔施無機肥。根據水稻本田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和生長特點,實行因土、因苗、因產配方施肥,掌握各時期施肥量。
3.4.4.2 肥料使用準則
必須按照優化配方施肥技術,以有機質肥為主,以保持或增加土壤肥力及土壤生物活性,所有肥料,尤其是富含氮的肥料,應不對環境和作物(營養、食味、品質和植物抗性)產生不良后果。推薦使用無公害的水稻專用復合肥。
3.4.4.3 施肥時期
施肥時期分為:基肥、分蘗肥、攻穗肥、壯粒肥。
基肥:在移植前結合犁耙辦田全層施用。
分蘗肥:分蘗肥在水稻移植回青后開始至移植后12天內分兩次追施,按3.4.2.4.1條執行。
攻穗肥:在曬田結束后,一般在幼穗分化二期前施用。
壯粒肥:在齊穗后施。
3.4.4.4 施肥量
基肥、分蘗肥據地力水平,實行依期依田定量配方施肥,攻穗肥、壯粒肥依群體禾苗生勢水平、地力和天氣狀況實行診斷確定施肥量。
全期施肥量標準,在每1/15公頃地力產量的基礎上,每增加50Kg優質稻谷,需施純氮3.3Kg,磷1.6 Kg、鉀3.3 Kg,氮、磷、鉀比例為1﹕0.5﹕(1~1.2)。
基肥及分蘗肥應占施肥總量:沙質田(70~80)%,泥田、深腳田(80~90)%,基肥應以有機質肥為主,磷肥作基肥施用。分蘗期追肥N、K比例1:1。
攻穗肥:在適度曬田的基礎上,診斷葉色轉赤程度確定施肥量,以鉀肥為主。葉色轉赤良好且程度夠,1/15公頃施純氮1 Kg,該期氮、鉀的比例應是1﹕(2.5~3.0),沙質田增施鉀肥;葉色轉赤程度一般,可減少施氮量,保持鉀肥量;葉色不轉赤,只施鉀肥。
壯粒肥:診斷葉色過赤,色度不足應適補施復合肥(N、P、K含量各15%)(5~6)Kg,或葉面噴施濃度0.3%磷酸二氫鉀溶液50Kg。
3.5 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為害水稻的主要蟲害有三化螟、稻縱卷葉蟲、稻飛虱等;主要病害有紋枯病、稻瘟病、白葉枯病。
3.5.1 種子檢疫
按植物檢疫條例執行。
3.5.2 農業防治
3.5.2.1 建設良好水利設施,按3.2.3條執行。
3.5.2.2 建設現代化標準農田,按3.2.4條執行。
3.5.2.3 種子檢驗 按3.3.1.1條執行。
3.5.2.4 種子消毒 按3.4.1.2.3條執行。
3.5.2.5 適時播種與移植 按3.4.1.1和3.4.2.1條執行。
3.5.2.6 規范化栽培 按3.4.2.4條執行。
3.5.3 化學防治
根據優質稻主要病蟲的生物學特性及發生規律,做好預測預報。在上述農業防治方法不能滿足要求時,依據不同時期病蟲發生情況采取有效的化學防治措施,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或生物制劑,有效地控制病蟲害,防治方法按附錄A執行。
3.5.3.1 農藥使用準則
3.5.3.1.1 嚴禁使用附錄B列出的劇毒、高毒、高殘留或具有三致毒性的農藥。
3.5.3.1.2 允許合理使用附錄C列出的低毒農藥和中等毒性農藥及生物制劑農藥。每種農藥在收獲前25天停止使用。
3.6 收獲
優質稻一般始穗后30天,谷殼全面變成黃色,內含充實飽滿、米粒變硬,表示已成熟,應及時收獲。收獲后要及時做好曬干、風凈、包裝、入庫等收獲工序過程的處理工作。整個過程必須嚴格分品種進行單收、單曬、單風、單儲,防止混雜。
3.6.1 收獲前田間品質檢定:為保證優質稻的產品質量,在收獲前10天要進行田間檢定,田間的混雜株、異株、異粒株率不得超過3%。
3.6.2 入庫的稻谷必須符合干、飽、凈的要求。稻谷曬干后要風凈、過篩,清除癟粒、沙粒、雜草種子、稗粒、異物等雜質,凈度不低于97%,入庫稻谷的含水量不能高于13.5%。
3.6.3運輸
運輸應采用無污染的交通工具,不得與其他有毒物品混裝混運。
3.6.4儲藏
3.6.4.1 倉庫的設施。
倉庫要牢固安全、有防潮、通風設施,有測溫、測濕儀器、種子檢驗儀器設備和配備消防器材,倉庫要有附屬曬場,庫內不得堆放易燃易爆、化肥、農藥等與種子無關的物資。
3.6.4.2 倉庫的衛生安全。
稻谷的儲藏場所(倉庫)必須符合安全衛生標準,庫內不得堆放易燃易爆、易腐、化肥、農藥等污染物,嚴禁使用氯化苦、溴甲烷、二溴乙烷、環氧乙烷、二溴丙烷等高毒、致癌、致畸熏蒸農藥。稻谷儲藏過程符合“無蟲、無霉、無鼠、保質”的安全衛生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