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1日是我國第17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活動主題為“文物保護:時代共進 人民共享”。為進一步提高公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營造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臺山市博物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于6月11日在臺山市博物館啟動。當天博物館首先舉行了文物接收儀式及“臺山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考古成果”專題講座。
系列活動一 / 文物接收儀式

在文物接收儀式上,臺山市民伍榮創先生將自己近年來在家鄉汶村鎮采集到的400余件文物全部上交給國家,由臺山市博物館接收。經過初步判斷,此批文物年代跨度從先秦時期到明清時期,當中包括石范和銅斧,這是臺山地區第一次發現先秦時期的石范和銅斧,對研究臺山的人居史以及發展史具有重大意義。

伍榮創先生表示,保護文物是公民的責任,能為臺山文明史提供新發現新線索、為國家盡點綿力感到很榮幸。




本次文物接收儀式選擇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舉行,意義重大,希望在表揚伍榮創先生上交文物的義舉的同時,向公眾普及文物保護知識。
文物科普知識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地下、內水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屬于國家所有。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石窟寺屬于國家所有。而發現文物及時上報或者上交,使文物等到保護的,由國家給予精神鼓勵或者物質獎勵。
系列活動二 / “臺山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考古成果”專題講座

文物接收儀式過后,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中心副主任肖達順給大家帶來“臺山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考古成果”專題講座。本次講座同時在臺山市博物館視頻號進行線上直播。線上線下共計近兩百名觀眾參與了講座。

講座上,肖老師首先運用大量古代地圖給大家介紹了臺山地區沿海的地貌演變及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再根據相關考古資料梳理了臺山海洋文化的發展脈絡;關于海上絲綢之路,重點介紹了臺山大洲灣遺址和“南海一號”沉船的考古成果,通過豐富的圖片讓大家見識了臺山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同時讓大家明白如何解讀考古材料,讓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互相印證。



在觀眾交流環節,肖老師為線上線下觀眾答疑解惑,如討論了“南海一號”的出發地、目的地、船體相關數據、打撈情況等相關問題,還給在場在準大學生們介紹了我國考古專業的發展前景及就業方向。
接下來,臺山市博物館還將陸續舉辦廣海衛城游學、臺山市博物館民間收藏文物公益性咨詢鑒定、“新臺文物接力‘曬’”等系列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實現文物、非遺“活”起來。
部分圖片來源:江門日報臺山微事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24538郵件:ts6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