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和《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進一步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建設工作,我局組織開展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申報和評審工作。經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評審委員會審核,從申報的項目中評出了“臺山米酒釀制技藝”和“臺山紅毛泥雕藝”2個項目作為臺山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推薦名單。現將臺山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在“臺山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網站向社會公示,公示期為20日(2020年3月3日-2020年3月22日)。如有異議,請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提出。
聯系地址:臺山市環北大道93號
聯 系 人:趙敏筠
聯系電話:0750-5527300
電子郵箱:tsshewengu@163.com
附件:1.臺山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
2.臺山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簡介
臺山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
2020年3月3日
附件1
臺山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
(共2項)
附件2
臺山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簡介
一、 臺山米酒釀制技藝
目前,中國白酒有12種香型,濃香、醬香、清香和米香是四大傳統香型。米香型白酒,俗稱米酒或燒酒,多產于兩廣和兩湖地區。廣東米酒源遠流長幾千年,臺山米酒的歷史也可以追溯到明清年間。
臺山米酒屬于傳統的小曲米香型白酒,以優質臺山大米為原料,以小曲為糖化發酵劑,經過固態培菌糖化、半固態發酵、液態蒸餾,有著“蜜香清雅、入口綿甜、落口爽凈、回味怡暢”的特點。臺山米酒傳統技藝流程如下:精選大米→蒸飯→攤涼→配曲→固態培菌糖化→加水發酵→后期發酵→蒸餾→分級儲存→勾兌→裝瓶包裝→成品。傳統上,每一個環節都是人工完成,其中蒸飯的火候、配曲的多少、發酵的控制等工序,全憑釀酒師傅的經驗和控制,是一門典型的手工技藝。
一直以來,臺山米酒秉承傳統技藝,堅持手工制作,入口醇和,具有活血、祛濕等功效,廣受僑鄉勞動人民的喜愛。同時,在臺山每逢男婚女嫁,一定要準備臺山米酒敬親友,叫“擔酒”。其他風俗儀式,也離不開臺山米酒的身影。因此,臺山米酒一直深受海內外臺山人的喜愛。
1958年,廣東臺山縣酒廠創辦,掀起了臺山米酒辦廠高潮。上世紀80年代,經過龍濤酒廠創始人伍超和以及一批從業人員的鉆研,臺山米酒的釀制技藝得到繼承、研究、發展。近年來,隨著生產工藝的改進,龍濤酒廠在傳統米酒的基礎上,開發了水果酒、保健酒等,逐漸成為行業龍頭。龍濤米酒也從深耕臺山到走出五邑、暢銷省內外,聲譽日隆。
大浪淘沙,臺山米酒廠家從58家銳減至2家。龍濤米酒能歷久彌香,是因為堅持傳統技藝,不管生產設備如何改進,最核心的生產環節依舊保留了傳統工藝流程的完整性和核心技藝的真實性。
自研創定型以來,臺山米酒釀制技藝在臺山飲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起到舉足輕重的推動作用。不過,臺山米酒釀制技藝的工藝考究,熟練掌握的人越來越少。伍超和等為數不多的傳承人,悉心傳授弟子,堅守這項彌足珍貴的技藝。傳承發展臺山米酒釀制技藝,是保護中華傳統技藝的體現和要求,有助于保護、弘揚臺山米酒文化,推動臺山全域旅游發展。

二、 臺山紅毛泥雕藝
“紅毛泥雕藝”是臺山地區二十世紀初的文化藝術產物,由民間灰雕工藝結合西洋藝術演變而成,本土藝術風格濃郁,百年來采用傳統方法手工雕塑技藝制造,其工藝特點是堅韌耐風化,色彩鮮艷奪目,百看不厭,可采用粗獷或細膩手法塑造任何物體造型,是西洋雕塑藝術與本土文創藝術的結晶,用途非常廣闊,從傳統的建筑立雕、浮雕演變成現代的旅游文化大型的藝景觀裝飾新工藝,形成獨特的創意藝術的生態鏈……。
臺山紅毛泥雕塑藝術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創背景,制作技藝十分考究,必須選擇上等的"紅毛泥"(水泥)材料做主料,再從當地挖掘優質細膩的黃泥用作副料,適量調入木薯粉,將優質麻絲纖維混合其中,選用當地的黃竹仔開絲或鋼筋與鐵絲進行造型,涂抹上木薯粉、石粉混合礦物質顏料,無數次堆疊修整繪畫,最后用土制蓖麻子油上光便完成作品。
"紅毛泥雕藝"均為手工制作,時至今日仍在堅持傳統手工制作, "紅毛泥雕藝"創意文化,適合用于城市街道和文化廣場上的大型創意藝術擺件,園林景觀景觀裝飾工程,鄉村旅游創意文化建設,樓宇民房浮雕創作寓意圖文墻壁裝飾,家庭或庭創意院擺件等,
保護好臺山"紅毛泥雕藝"制作技藝就等于守護著中華傳統技藝,深挖當地傳統雕藝文化,具有一定的研究和保護價值,“紅毛泥雕藝”傳統文化必將進一步弘揚光大。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24538郵件:ts6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