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山歷史源遠流長,有著濃厚的文化積淀及豐富的藝術底蘊,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既展現了嶺南文化的特點,又融匯了中西文化的精髓,形成獨特的僑鄉文化。近年來,圖書館本著挖掘、整理、保存、利用的目的,組織了大量人力物力逐步對多年館藏的地方資料進行開發。在開發過程中發現臺山廣東音樂文獻資料尤其豐富,而且極其珍貴,為了”活化“館藏,故推出今次展覽。今次所開發的資料類別、數量較多,包括有圖書、歷史照片、創作的手稿、報刊報道、音像制品等。其中包含丘鶴儔先生編著的《弦歌必讀》。1916年,端芬那呂村丘鶴儔先生編著的《弦歌必讀》在香港問世。該書收被譽為第一本推介廣東音樂的開山之作,是廣東音樂形成的重要標志。1921年,再出版《弦歌必讀》增訂版。至今為止,廣大廣東音樂創作人仍然以該書為主要參考資料之一。
希望通過今次展覽可以更好地傳承地方優秀文化,讓臺山音樂文化更進一步,繼續發光發熱。同時,通過展覽的表現方式,將音樂從舞臺“搬到”展廳,讓傳統的動態舞臺表演轉化成靜態的歷史資料并繼續積淀供后人學習。


小知識:什么是臺山廣東音樂?
臺山廣東音樂前身是“八音班”,主要服務于“祭祀祈求迎嫁娶,婚喪彌壽送閑經”等民間活動。“八音班”是廣東音樂的雛體和原生態載體。“八音”是指以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材料制造的樂器所奏音樂的統稱。
傳統樂器分類為:
管樂類:嗩吶、喉管、長筒、笛子、洞簫等;
弦樂類:二弦、提琴、椰胡、高胡、二胡、中胡等;
彈撥樂類:秦琴、三弦、月琴、中阮、揚琴等;
擊樂類:鼓、鑼、鈸、卜魚、沙的等。
從清末民初起,臺山旅外鄉親從國外帶回梵鈴(小提琴)、色士風(薩克斯管)、吐林必(小號)、大提琴、和電結他等西洋樂器,溶入家鄉的“八音班”,以及由“八音班”發展為城鄉的音樂、曲藝和粵劇社團演奏廣東音樂和伴奏演唱,更獨樹一幟地形成中西結合的僑鄉特色,有別于兩廣內地的傳統“八音班”。

展出時間:
2021年1月至3月
展出地點:
臺山市圖書館地方資料主題書房
參觀方式:
預約參觀,關注“臺山市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后輸入文字留言預約,留言信息請注明姓名、電話、計劃參觀時間。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24538郵件:ts6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