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 市科工商務局 ”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繼續訪問放棄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善醫療救助制度的決策部署,今年以來,市醫保局堅持以群眾滿意度作為檢驗醫療救助工作的重要標尺,積極推進醫療救助信息化建設,推行主動救助“暖心”服務,筑牢醫療救助托底保障功能,切實減輕困難群眾就醫負擔,底線民生保障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一是擴大醫療救助范圍,提高困難群眾民生福祉。2022年起,除了原來的特困供養人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員、孤兒、低收入家庭成員、支出型重病患者等5類醫療救助對象,增加3類困難人員納入我市醫療救助制度保障范圍,包括易返貧致貧人口、邊緣家庭救助對象、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同時優化資助參保政策,新增的3類對象明確由醫療救助基金全額資助參加我市城鄉居民醫保,個人免繳費。通過定向資助參保,形成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制度綜合保障功能銜接,梯度為困難人員減輕看病就醫負擔。困難救助對象發生住院、門診費用可按規定享受不低于70%的醫療救助待遇。截至8月底,我市醫療救助基金共資助困難居民12513人參加城鄉醫保,資助金額達470.49萬元;審批發放醫療救助待遇1553.78萬元,惠及困難群眾45287人次。
二是提升救助服務效能,增強群眾醫保獲得感。一方面,通過開展基層服務人員培訓,受理審批全流程再造,大力壓縮辦理時限,實現醫療救助待遇審批發放再提速,困難群眾救助申請受理到審批通過的時限,由原來的平均60個工作日提速到30個工作日。同時,大力推行一次告知、一次辦好以及“承諾制”和“容缺受理制”,實行一窗口受理,全面提高辦事效率。截至8月,零星救助審批發放救助待遇300.34萬元,審批提速服務惠及515人次。另一方面,積極打造醫保信息化建設,推進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多重待遇“一站式”結算服務,通過與民政部門、鄉村振興部門建立數據共享機制,除支出型重病患者需現場核查確認條件外,其他7類對象實現困難身份“認定信息即時共享、救助待遇即時享受”。困難群眾被認定身份之日起,即可享受就醫機構“一地”結算的便利,無須再持票據跑腿申請救助待遇,減輕就醫墊資壓力。截至8月底,我市醫療救助一站式結算救助待遇1253.44萬元,累計減少群眾跑腿辦事44772次。
三是構建主動服務模式,發揮醫療救助托底效能。建立民政、鄉村振興、社保等多部門部門協作機制,通過大數據的比對,篩排符合救助條件的醫療費用,精準鎖定未享受醫療救助的困難患者,變“被動審批”為“主動服務”,積極為符合條件困難群眾提供救助服務,充分發揮醫療救助托底保障效應,實實在在為群眾辦好事、解難事。赤溪鎮鐘女士因罹患脊髓炎需長期治療,2021年在廣州市醫療機構就醫時,發生2筆醫療費用未能在醫院進行一站式結算,我局通過數據篩排、核查,確認鐘女士符合醫療救助政策條件后,積極作為,主動協調赤溪鎮基層服務機構引導鐘女士辦理救助申請。主動服務后,鐘女士2筆原本需負擔4.2萬元醫療費用,獲得了3.9萬元的醫療救助補償,有力緩解其就醫看病壓力。2022年上半年,我局共主動服務困難居民266人次,發放救助待遇26.08萬元。
四是健全重疾救助保障,降低因病致貧返貧風險。一方面完善重特大疾病醫療費用監測預警,精準實施二次醫療救助,對經過三重制度綜合保障個人醫療費用負擔仍然較重的醫療救助對象,動態監測費用數據,及時觸發預警,啟動二次救助,符合條件的重病患者無需再次申報,一次性審批、一次性發放救助待遇,有效降低重疾患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風險。截至8月底,我市享受二次救助結算5740人次,重疾患者減輕醫療費用支出達148.64萬元。另一方面,加強易返貧致貧人口救助管理,鞏固醫療保障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加強人員動態管理,鄉村振興部門認定新增的8名易返貧致貧人口,我局及時納入救助保障范圍,并于6月聯合鄉村振興、民政、殘聯等8個部門成立3個調研小組,先后深入17鎮(街)調研,對新增的返貧致貧監測戶進行政策“面對面”宣講,核實救助待遇發放情況,確保救助幫扶政策落實到位。
臺山醫療保障局
2022年9月13日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24538郵件:ts6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