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府〔2023〕21號
各鎮(街)政府(辦事處),市有關單位:
現將《臺山市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氣象局反映。
臺山市人民政府
2023年11月17日
臺山市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
為貫徹落實《江門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江門市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江府〔2023〕16號)、《印發臺山市推進廣東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臺府辦函〔2022〕62號)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為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制定本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快推進臺山氣象高質量發展,為打造強富綠美新臺山提供有力支撐。
(二)工作目標。到2025年,建成適應需求、結構合理、功能先進、保障有力、高效安全的氣象現代化體系。臺風、暴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全市自動氣象觀測站覆蓋率、災害性天氣監測率明顯提高,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進一步夯實,整體氣象實力達到江門地區先進水平。到2035年,建成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人民滿意、智慧氣象賦能的現代氣象體系,氣象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持續提升,氣象深度融入民生保障、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現以智慧氣象為主要特征的氣象現代化。
二、主要任務
(一)打造特色氣象科技人才隊伍
1.參與季風強降水研究。配合做強做優江門季風強降水研究聯合實驗室,參與江門季風強降水預報預警業務系統研發,開展臺山雨窩地區暴雨天氣的科學試驗和研究應用,提高臺山暴雨預報準確率。
2.打造特色氣象科技人才隊伍。依托廣東省水稻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用好人才政策,在重大工程服務保障、氣象為農(廣東第一田、邑海糧倉)服務項目中打造一支特色氣象科技人才隊伍。
(二)補齊監測預報預警服務短板
3.構建精密氣象監測網絡。著力發展全要素的綜合氣象觀測,加快建設太陽能、風能、溫室氣體觀測網,提高立體觀測能力。按照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推進省、市、縣共建自動雨量(氣象)觀測站,實現村村有監測,提升精細到行政村的觀測能力,同時加大赤溪、端芬、深井等3個雨窩(強降水多發地區)、農村人口居住密集區、高產值工農業園區、高速公路服務區、旅游景區以及災害易發區的自動氣象站建設力度。強化上川島國家天氣雷達、X波段相控陣雙極化天氣雷達等新型探測設備的資料融合應用,提升龍卷風、冰雹、雷擊、強降水等高致災天氣的監測預警能力。
4.提高預報時效性和預警提前量。加強區域數值模式技術應用,加強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聯防。利用氣象綜合預報預測平臺和“三十合一”防減救應急指揮平臺,加強氣象次生災害及其衍生災害預報預警,聯合相關部門發布地質災害、城市內澇等風險預警,開展分鎮預警,進一步提高預警信號針對性。
5.構建精細氣象服務體系。加強臺山市“三十合一”防減救應急指揮平臺APP應用,完善以預警信號為先導的應急響應機制,強化高級別預警“叫應”服務。完善預警信息發布“綠色通道”,推動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全面對接全市應急廣播系統。依托“數字政府”,加強新技術、新媒體在預警信息發布中的應用,實現“靶向式”預警信息精準發布。
(三)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6.提升基層防御氣象災害能力。持續推動落實臺山市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全省試點工作,結合《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方案》文件要求,做好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示范鎮建設。完善縣、鎮、村、網格四級聯動工作機制,持續深化“鎮街十個有標準”和“村居六個有規范”建設,構建“網格+氣象”防災減災新模式,下沉“三十合一”防減救應急指揮平臺到村(居),為村(居)安裝基層防災減災值班值守終端,完成村一級平臺互聯互通,提高基層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提升精細到鄉鎮(街道)的短臨預報預警服務能力,構建行政村全覆蓋的氣象預警信息發布與響應體系,提升農村氣象服務能力。充分發揮氣象公園建設成果,利用氣象科普館,廣泛開展防災科普宣傳活動,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創建省級氣象科普館,提升“百年臺站”整體形象、知名度和影響力。推進氣象科普進校園,創建氣象特色學校1所,市氣象與教育部門聯合建設校園氣象+科普站,聯合建立科普示范專欄,聯合開展氣象師資培訓,將氣象防災減災科普納入校園安全教育重要內容,聯合舉辦中小學氣象知識競賽,常態化開展“氣象防災減災一門課”,對中小學師生進行氣象科普教育培訓。
7.強化氣象災害風險管控。聚焦縣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需要,將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應用到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提高氣象保障城市供水、供電、供氣等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的能力。強化校園和危化場所防雷安全保障,開展中小學校和危化場所防雷安全隱患排查,建立排查臺賬,落實防雷裝置定期檢測,避免和減少防雷安全事故發生。落實《廣東省氣候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條例》《廣東省防御雷電災害管理規定》,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和雷電災害風險評估,提升項目和區域風險評估能力,從源頭減少氣象災害發生的可能性。
(四)全面提升氣象服務保障能力
8.提升特色農業氣象服務能力。保障臺山糧食安全,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助推“廣東第一田”提質增效,強化衛星遙感技術在“廣東第一田”的應用,編制實施《臺山水稻智慧氣象服務系統》,進一步建立完善農業產業園區的直通式氣象服務模式。發展針對海洋牧場氣象預報,提高海洋經濟保障能力。推進農產品氣候品質評定,培育創建“氣候生態優品”品牌。
9.提升全域旅游氣象保障能力。強化旅游資源開發、旅游出行和濱海文旅安全氣象服務,優化生態旅游氣象服務,挖掘氣候生態資源價值,助力臺山全域旅游和大灣區旅游目的地建設。同時聚焦“衣食住行游學康娛購”等服務需求開展個性化、定制化氣象服務,增強老年人、殘疾人、外來務工人員等特殊群體獲取氣象信息的便捷性。
10.提升生態文明氣象服務能力。挖掘氣候生態資源,建立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開展面向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的氣象服務,提高重污染天氣和突發環境事件應對氣象保障能力。將智慧氣象服務融入海上風電、光伏、儲能企業產業鏈的建設、安全運行管理等,促進新能源開發利用。做好氣象服務綠美臺山生態試點、國家森林城市、紅樹林保護等工作。
11.提升安全生產氣象保障能力。推動氣象服務深度融入大型企業、危化企業、重大基建工程、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港航物流等企業的建設、安全運行管理等,開展個性化、訂單式、互動式、全鏈條的智慧型行業氣象服務。
三、保障措施
市政府成立臺山市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相關工作。各鎮(街)、相關部門要加強對氣象工作的組織領導,加大對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持力度,將氣象高質量發展相關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快完善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氣象高質量發展工作機制,形成工作合力,細化各項政策措施,著力推動解決制約氣象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健全完善穩定的氣象高質量發展財政投入保障機制,保障氣象重點工程順利實施。完善與雙重管理體制相適應的地方雙重氣象科技和人才管理體系,夯實氣象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基礎。及時總結推廣氣象高質量發展工作中的典型經驗和創新做法。
附件:臺山市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名單.doc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知識產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 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知識產權等問題, 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 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65827郵件:tssxzzx@jiangme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