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白沙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繼續訪問放棄
| 發布機構: | 臺山政府網 | 生成日期: | 2019-06-03 09:37:18 |

馬志民(1932—2006),原名馬啟煌,出生于廣東省臺山市白沙鎮馬洞上逕頭村。馬志民的父親馬維鴻原本是廣西何姓的后人,偶然機會遇到一位要買一個男孩給侄兒做養子的臺山伯,便跟隨臺山伯到了白沙。在家鄉的童稚生活,是馬志民人生中最恬淡快樂的時光:他經常到田里撿田螺、在干塘與眾多大人小孩爭撈魚蝦、到外婆家果園里爬樹摘果等。1941年,戰爭和饑餓的肆虐迫使馬志民一家踏上逃難生涯。他們轉輾廣西、湖南、貴州等地,馬志民曾入中國戰時兒童救濟協會湖南東安難童教養院三年,后就讀廣西國立漢民中學和廣東省立仲元中學。

1992年3月,馬志民回到家鄉上逕頭村與鄉親們相聚

故居托管人黃艷笑、老村長馬家駒和講述人馬永祥在馬志民故居前

馬志民故居內
生于憂患的馬志民,此時發現了“新大陸”:他偷偷閱讀父親的書,如《毛澤東印象》《論聯合政府》《民主》等。這些先進書刊給予了他革命的養分,遂化名為馬志民,取“立志為民”之意。
1949年,17歲的馬志民參加廣東省東江地區游擊隊,投身中國人民解放事業。1949年的中秋節,他被指定為銀太稅站(粵贛湘邊縱隊一支三團成立的稅務處)的臨時負責人,在僅余馬志民和戰友文培值班放哨的中午時分,遇到一群國民黨便衣特務來襲。離稅務站約50多米處,特務撂下自行車,掏出手槍、卡賓槍、沖鋒槍等,并架上輕機槍,沖著馬志民等開槍射擊。因寡不敵眾,馬志民一邊舉槍還擊敵人,一邊往村落撤退。生死一線之間,他為了不連累村民,選擇繞過村莊沖向海邊。臨海是一片茂密的荇草田,易于隱蔽。敵人繼續圍堵,向馬志民瘋狂掃射,長達十多分鐘。馬志民藏身于荇草之中,后退至炮樓里,得以安然度夜。正是這段短暫的游擊隊經歷,使馬志民沉淀了一生堅韌正直、不畏艱難的底色。

1954年拍攝的全家福,上排中為馬志民

1959年,視察深圳水庫輸水香港管道工程

1960年,支持興建深圳水庫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帶著“出身原罪”(父親馬維鴻因胡風冤案而自盡)的馬志民被下放廣東省惠州農村和“五七”干校。他在逆境中等待黑暗后的黎明,在《難忘的仁面醬與奶粉——獻給我的妻子》一文中,馬志民回憶妻子將奶粉商標字樣擦去,改為“洗衣粉”,逃過檢查;又設法托囚禁地附近農戶轉交仁面醬,得以成全這封“無言的家書”。當時,他只能像老鼠般偷著吃喝,一口奶水、一點仁面醬都感到回味無窮,感到義重情深。
平反后,馬志民1978年先后在廣東省委統戰部、廣東省僑務辦公室、外事辦公室工作。1979年,被調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并派往香港任中國旅行社經理室助理;1983年任副總經理,協助總經理主持全面工作;1985年至1995年,任香港中國旅行社董事長總經理、深圳特區華僑城建設指揮部主任,并兼任香港中旅僑福船務公司董事長、深圳航空公司董事長、華商銀行名譽董事長、亞太通訊衛星公司董事長等職,同時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等。

1985年,向葉飛副委員長匯報工作

1986年,向當時廣東省委書記林若(左二)匯報華僑城規劃
他把目光確立在一個當時誰也不會真正重視的工作重心——旅游事業上,這是一種冒險,也是巨大的困難:一是“先天不足”。馬志民帶領集團高層及各個部司主管考察華僑城,但大家面對荒山荒灘,普遍缺乏信心。二是“生不逢時”。當時對華僑的優惠政策一直沒有出臺,特區正處于低潮,外商投資熱潮減退。三是“上層壓力”。部分領導認為還在建立組織架構、洽談項目、引進人才的華僑城“進度太慢”、“看不見動靜”。
馬志民一來向上爭取時間和理解;二來打出用規劃、綠化、旅游來破局的好牌。受出訪荷蘭時參觀瑪杜洛丹“小人國”的啟發,馬志民把第一槍瞄準了“讓世界了解中國”上。1987年動工的“錦繡中華”兩年完工,他強調建筑設計一定要服從環境設計的同時,始終堅持景區建設的高品質、高品位:原建筑用什么材料,就用什么材料。原用漢白玉,他們就用漢白玉,原用真金箔,他們就用真金箔。建“長城”時,他們摒棄了用水泥做干墻面勾縫的簡易做法,而是燒了650萬塊小磚將其建成,達到惟妙惟肖的效果,這就保證了每座景區的總體品質。馬志民還探索了分片包干方法,既提高了清潔工工作積極性,也促進游客的自覺性。其中,錦繡中華孔廟洗手間,洗手間管理員會面帶微笑,為游客遞手紙、擰水龍頭、噴香皂液,甚至梳頭、擦皮鞋,游客親切地將它譽為“錦繡中華第81景”。
“錦繡中華”開業后,1個億的投資當年就全部收回;民俗村于1991年開業,1年半后又收回了11億元的投資;接著以58億元興建“世界之窗”,1994年開業,投資在3年內全部收回。華僑城的幾大景區全部成功,每年接待的游客人數和旅游收入占深圳市旅游業的60%以上,成為享譽全國的旅游品牌。“一步邁進歷史,一日游遍中國”的廣告詞,對游客產生巨大吸引力。

1992年,馬志民陪同鄧小平參觀錦繡中華

1990年,陪同江澤民視察錦繡中華

1993年,陪同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參觀深圳民族文化村并植樹紀念

1992年,受國務院副總理吳學謙接見


錦繡中華一覽


民俗村一覽

世界之窗

馬志民題詞
馬志民因病醫治無效,于2006年6月3日在廣州逝世,享年74歲。“二十載中旅十年僑城圓萬眾,夢想堪稱主題公園第一行者;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創千秋,功業唯留無私奉獻不二門”。這首挽聯,也許是對他人生精華的一個縮寫。
馬志民是體制內的改革家,在深圳缺乏旅游資源環境,同時人們對于旅游事業一知半解的時候,他就為中國帶來了一種全新的發展視野,建立當時中國產業結構中新的項目。
馬志民是中國旅游的先行者,他經營主題公園而又突破這一框架,以祖國山河為本,以環保為綱,他用新概念打理山水,弘揚歷史文化。
馬志民是具有“特區精神”的活體造型,他敢闖、敢冒、敢試、敢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以及奮發有為、只爭朝夕的創業精神,為特區速度揚鞭,為特區效益加持,成就了一座城與一個人的山高水長、物象萬千。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24538郵件:ts6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