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白沙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繼續訪問放棄
| 發布機構: | 臺山政府網 | 生成日期: | 2019-02-26 06:59:28 |
何人遺墨之謎?



江頭月山村“道溱馬公祠”,上款是“民國元年初建民國二十一年重建”,下款是“夏同龢敬書”。


江頭腦頭村“道瀾馬公祠”,上款是“辛酉年孟夏谷旦”(1921年4月),下款為“夏同龢敬書”。


江頭東升蟠龍村“怡興馬公祠”,上款是“民國元年(1912年)建”,下款是“夏同龢敬書”。


下屯塘口村“文覺馬公祠”,上款是“民國十六年(1927年)孟春立”,下款是“夏同龢敬書”。
江頭高的堡“圣位馬公祠”,沒有上款,下款是“眾議院議員夏同龢敬書”。這所宗祠在文革時期被拆毀并改建為儒林小學,如今只余花崗石橫匾。經訪村里百歲老人,該宗祠應建于1931年。
那么夏同龢為何許人也?夏同龢乃是清末狀元、民國眾議院院議員、著名書法家。

夏同龢
夏同龢 (1868-1925),字季平,號用清,又號獅山山人,清貴州麻哈州高枧(現廉江縣)人。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被清政府派往日本留學六年,成為我國自科舉制以來第一位狀元與留學生雙重身份的學者。1913年春,國民政府在全國開展憲政競選活動,夏同龢當選為眾議院議員,1920-1923年任江西省實業廳廳長。1925年因心臟病發作,于北京柴胡同住所逝世,享年57歲。夏同龢工文善書,是著名書法家,但遺墨不多,故顯得尤其珍貴。主要著作有《策問答卷》、《四足歌》等。
因何留墨之謎?
與馬小進同時代的具有影響力的馬氏名人,還有富商馬敘朝、馬持隆等,相信看過《話說白沙》之?——“追憶白沙銀信”的,都不會陌生。
馬敘朝(1878—1959), 臺山白沙下屯塘口村人;馬持隆(1884-1936), 白沙江頭月山村人。二位涉足鐵路、船運、地產、銀行及保險等生意,業務橫跨中港兩地。馬敘朝與馬持隆均是新寧鐵路五大股東之一,并任公司董事。1912年,香港開埠不久,鴉片買賣合法化,馬敘朝與馬持隆聯合開平利希慎組成裕興公司,集資20萬資本,向香港政府投標取得鴉片加工及銷售權。1923年,他們又合資成立“五洲匯兌(銀行)有限公司”。兩位富貴不傲,常為公益事業仗義,均榮獲港府頒授太平紳士稱號。


馬持隆為家鄉月山村撰寫楹聯“月朗星輝喜見江頭齊耀彩,山環水繞欣逢百足盡朝宗”,為光裕村撰寫楹聯“光大門閭樂業安居歌祖德,裕開基礎同心協力振家聲”,落款均是“里人馬持隆題”。
遺墨時間之謎?
待解之謎?
走訪過程中,我們還發現了白沙其他村落中的馬公祠橫匾。如,江頭長慶村“遜志馬公祠”以及南朗村的“元錫馬公祠”,可惜其橫匾沒有下款,是否同為夏同龢所書,已成難解之謎。在此也借各位看官慧眼,幫我們識字斷案一番。
由此可想,散落在白沙中的遺墨寶藏或許還有很多,也請大家在留言里跟我們分享。




清末以來,白沙人的勤勉、開放,讓這片農樵耕讀的田園之地迸發出新的生機,它被賦予了改革、進步、發展的意義,成為真正的富貴鄉、文化鄉——馬敘朝、馬持隆等為代表的商人,在時代變遷中弄潮、在新舊交迭中出擊,把鐵路修到家鄉、把銀行開到家鄉、把財富回饋給家鄉,從此白沙圩人聲鼎沸,洋房碉樓各領風騷;連續兩屆狀元劉福姚、夏同龢等為代表的文人墨客,應邀而來,應情而聚,將一代人的惺惺相惜、君子之交,延續在白沙遍地的宗祠之上、學校之中,這些種子生根發芽,歷經百年,仍嗅得花香濃郁。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24538郵件:ts6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