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赤溪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繼續訪問放棄
| 發布機構: | 赤溪鎮人民政府 | 生成日期: | 2024-12-19 20:57:47 |
“承東啟西跨大橋,虹飛黃茅,與星辰共舞相伴,與日月同輝相耀……”在激昂樂曲與悠揚客家童謠的交織中,赤溪鎮大眾公園內掌聲雷動,觀眾如云,熱情似火。12月8日晚,“客家山歌迎大橋”主題晚會上演。來自臺山、赤溪的干部群眾代表及黃茅海跨海通道的建設者們相聚于此,以歌舞的形式表達對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建設的崇高敬意。

序幕以喜慶洋溢的舞蹈緩緩拉開。赤溪本土的學子與文藝精英們競相登臺,各展風采。尤為動人的是,原創客家歌曲《赤溪之歌》深情款款,唱出了赤溪客家人心中的熾熱情感;而有福學校學生們演繹的客家童謠歌舞《小小螢火蟲》,生動活潑,贏得了在場觀眾的連連喝彩。此外,新客家山歌的傳承者陳菊芬、祖籍赤溪的文藝工作者江紫珊等也在晚會上傾情獻唱。《月光光》《赤溪客家情》等充滿濃郁客家風情的曲目,讓現場觀眾沉醉不已。






赤溪中心學校合唱團首次獻上的原創客家歌曲《虹飛黃茅》,作為對黃茅海跨海通道通車的崇高致敬。旋律一響,瞬間點燃了全場的激情。演唱者陳寶麗深情分享:“我們在《虹飛黃茅》中巧妙融入了客家方言與童謠,客家童謠的靈動與鮮活,賦予了這首歌獨特的魅力與表現力。”而另一首《黃茅海跨海通道建設者之歌》,更是深深觸動了現場每一位建設者的心弦,引發了他們的強烈共鳴與齊聲高唱,將晚會推向了高潮。


黃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的蔣云感慨萬千:“身為建設者,我親歷了這項偉大工程的每一步歷程,見證了每一個關鍵瞬間。這份輝煌成就,離不開當地干部群眾的鼎力支持與緊密協作。我對臺山的未來滿懷信心,愿臺山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
赤溪的客家先民自清康熙年間便在此扎根,歷經數百年風雨洗禮,赤溪已成為臺山獨一無二的純客家人聚居圣地。赤溪客家人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尤為珍視,至今保留著打米餅、農歷八月至重陽行山祭祖等古樸習俗。為此,赤溪鎮成立了赤溪客聯總會秘書處與客家文化研究會,編纂了《臺山市赤溪鎮中小學客家文化》校本教材,讓客家文化深入校園,激發學生們的熱愛與傳承意識。同時,學校作為文化傳承的主陣地,積極將客家文化融入日常教學,通過客家山歌進校園、藝術團成立、文化交流等活動,讓客家文化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今年7月,赤溪鎮中心小學更與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嶺南方言歌謠活態傳承研究中心強強聯手,共同創立了客家歌謠美育工作室。
作為黃茅海跨海通道江門段的首站出口,赤溪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被譽為“港珠澳大橋西延線”的黃茅海跨海通道,將為赤溪插上騰飛的翅膀。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24538郵件:ts6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