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大江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繼續訪問放棄
在廣東臺山,有一種當地極為搶銷的食材叫“斗洞茨菇”,是臺山人春節期間烹飪傳統菜肴“九大簋”(九大碗)必備的。
據了解,茨菇,又叫慈菇、蒔菇,分白肉菇、沙菇、糖菇等多個品種,一般選擇池塘、低洼地及肥沃水田種植為宜,種植前施足基肥,深翻泥土推平后漚田10天左右可種植,生長期多數為120天左右。白肉菇較堅實,品質優、產量高,較耐貯運;沙菇肉黃白色較松軟,結菇多,含淀粉多,滑潤爽口,皮薄不耐貯運;糖菇肉鮮白色,結菇疏,含淀粉較少,膠稠度好,清甜可口,皮薄不耐貯運。白肉茨菇和沙菇的個頭多數在50~100克,而糖菇的個頭大如鴨蛋,多數在100~125克。因糖菇的產量稍低,市場售價相對偏高一些。

僅在臺山大江鎮沙沖村(以前叫斗洞鄉)就有200多畝的規模,全村有30多戶村民種植茨菇,且大部分種植戶有30多年種植經驗,對于種前準備、育苗、定植、防蟲、追肥等田間管理方面頗有心得。斗洞一直以來都有種植茨菇的傳統,因該地泥質和環境比較適合茨菇的生長,種植出來的茨菇個個圓潤飽滿、口感綿實、鮮甜無苦味,比較受當地百姓的喜歡。目前,斗洞茨菇已成為大江鎮打造“一鎮一品”的特色農產品,由于近年來種植茨菇的產量、質量較好,市場價格穩中有升,為當地的種植戶帶來相對穩定的收入。
每年春節前后,是臺山當地茨菇收獲的季節,在臺城及附近鄉鎮的茶樓飯館多數會有茨菇的菜式,臺山人在烹飪茨菇的時候多數喜歡先炒后燜,如豬腳燜茨菇、廣式臘味燜茨菇、糖煮茨菇等。據臺山人介紹,挑茨菇要個大、圓潤、無裂痕且有一定重量的比較好,煮前需削皮清洗干凈,用刀側或碗底直接拍扁即可,據說這樣煮出來會相對綿實、粉糯一些。若用于祭祀的茨菇,削皮時多數會將那小尖尖留著,然后整個放入湯水里煲熟或在烹煮五味鵝的時候一起鹵熟,因為“茨菇丁”對于當地人來講,有“添男丁”的寓意。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24538郵件:ts6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