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大江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繼續訪問放棄
走進大江鎮張良邊村,連片的魚塘波光粼粼,塘里的魚兒成群游動;走進村落,村頭青翠的榕樹在藍天下顯得郁郁蔥蔥,村道、塘基平坦寬闊,整潔的小廣場上還建了籃球場,環境舒適宜人。
當前,大江鎮正以“百千萬工程”為抓手,縱深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鋪開高質量發展藍圖,強化聯城帶村節點功能,加強規劃引導,發揮駐村第一書記作用,多方聯動,扶持發展農村特色產業,打造“一村一品”,推進現代化鄉村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人居環境提升,一幅產業興旺、鄉村和美的新畫卷徐徐展開。

“村村合作”“村企聯合”,做強特色助力產業興旺
“最近在養殖上遇到什么問題需要協助解決嗎?魚苗生長情況如何?”
“增加了一些增氧器之后,魚的質量更好了,鎮政府跟村委會給予我們很大的支持,很給力。”
潭江邊的臺山市大江鎮興耀養殖場上,常常能見到區鏡源的身影。近日,他再次來到雷偉鴻創業所在地,了解其鱖魚養殖情況。

區鏡源是張良邊村新上任的駐村第一書記,也是大江鎮掛職黨委委員,今年7月來到該鎮任職。一來到大江鎮,他便走村入戶、深入了解張良邊村的情況。目前,他已摸清全村的情況,對如何促進該村產業興旺,增加村集體收入,有了新的工作思路。
張良邊村位于潭江西北畔,水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水產養殖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張良邊迎龍村出產的鱖魚肉質鮮美、質量上乘,在市場上大受歡迎。村民雷偉鴻是鱖魚養殖場的經營者,7年前回到村里,利用高密度養殖技術養殖鱖魚,對比傳統“四大家魚”養殖,每畝產值增加十多倍。經過幾年努力,雷偉鴻憑著過硬的技術、優質的產品,迅速打開了市場,養殖規模擴大到10多公頃,年產成魚超過25萬公斤,產值超2000萬元。
看到鱖魚養殖前景大好,大江鎮沙沖村與張良邊村一拍即合,結對投資雷偉鴻的鱖魚養殖項目。
“我們與張良邊村結對,借助扶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項目補助資金,以沙沖經濟聯合社為投資主體,在張良邊村投資助力擴大鱖魚養殖,其中第一期投入中央資金30萬元,支持養殖戶購買增氧機、電纜等設備。”沙沖村駐村第一書記陳真龍介紹,“整個項目期限為5年,約定每年收益率為8%,由沙沖村與張良邊村按3:1比例分配。”

“村村合作”“村企聯合”發展特色農產品產業,一方面為養殖戶擴大規模、做大做強提供了資金支持,另一方面以投資利潤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了互利共贏、興村富民的目標。


“這是我的家鄉,我對這里充滿熱愛。養鱖魚的這幾年,我對家鄉發展環境越變越好深有體會。你看,之前潭江堤壩老化,前幾年遇上大臺風,江水漫頂,我們養殖戶損失很大。現在,潭江堤壩已經全面修整,公益水閘也正在建設,在這里養魚,風險降低了,我們都很安心。”雷偉鴻表示,“家鄉這么好,我愿意為家鄉的產業興旺貢獻自己的力量。”
潭江河堤大江段原來的防洪(潮)標準較低,堤身低矮單薄,受2017年臺風“天鴿”、2018年臺風“山竹”影響,張良邊村周邊出現了潭江水漫頂現象,嚴重危及周邊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隨著潭江河流治理工程的實施,潭江河堤大江段防洪標準達到30年一遇。同時,為進一步降低潭江支流公益水沿岸的防洪防澇壓力,大江鎮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實施公益水閘及電排站樞紐工程。這些工程的落實,有效保證了沿江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農業生產安全,也獲得了雷偉鴻等創業者的點贊,紛紛表示在大江能安心創業。
多方聯動共建,鄉村展露新顏
“國慶節回到家鄉一看,這已經是一個宜居家園!”“感受到鄉村的活力,到處展現文明新風貌。”……今年10月2日,張良邊迎龍村迎來了時隔多年的村慶盛事,從外地歸來的鄉親紛紛點贊。
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在張良邊村,村道硬底化全覆蓋,古榕樹下修建了廣場,籃球場鋪設了橡膠地面,大理石欄桿環繞著魚塘、荷花池,環境整潔,舒適愜意。

近年來,張良邊村積極發動村民、鄉賢、企業家、海內外鄉親參與家鄉建設,共籌集資金近500萬元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其中,迎良村發動鄉賢捐資,累計籌集鄉村建設資金142萬元,全面升級村道巷道,落實“三線”整治,加設村塘圍欄,增建荷花池,修剪綠化植被,完善休閑設施,整體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我們村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以‘百年大計’的原則進行的。村里每個池塘的圍欄,都用了花崗巖,保證不會輕易被風雨侵蝕而導致損壞。就連地基也是新打的。看到了大家的點贊與滿意的樣子,我感到很欣慰。”七旬老人雷能創是一名企業家,也是迎龍村村容村貌提升項目發起人之一。在改造過程中,他不僅帶頭出資,還親力親為,村里的每一點變化都離不開他的付出。

今年,為鼓勵更多像雷能創這樣的熱心鄉賢參與“百千萬工程”,充分發揮財政獎勵機制在和美鄉村建設中的激勵作用,大江鎮總結前期經驗,正式制定《大江鎮推動“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專項獎補資金實施方案》。方案實施期間,對符合獎補范圍且投資額超50萬元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經審核后,由鎮財政獎勵竣工結算價50%(最高不超過50萬元)的建設資金。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的資金補助方式,使各村在組織實施項目時更有信心和底氣,更有利于發動群眾,激發群眾作為主體參與建設的熱情。
匯集民智民力,推進和美鄉村建設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長效管護都需要長期人財物的投入,如何保障?雖然借助臨江優勢發展塘魚養殖,但規模化、產業化水平不高,未能真正帶動村級經濟發展,如何破題?面對這些問題,張良邊村有自己的發展藍圖。
“我們不斷探索,建立起了村干部與本村在外人才的長效聯絡機制,以親情、友情、鄉情和家國情為紐帶,織密與外出鄉親溝通的網絡,匯集起海內外力量支持張良邊村建設。”張良邊村黨支部書記雷興龍表示,“我們將充分用好各級政策,強黨建,聚合力,持續凝聚海內外鄉親力量,吸引在外能人、鄉賢支持參與‘百千萬工程’。這些鄉賢不僅能協助我們籌集建設資金,還為我們出‘金點子’,比如創伯此次參與迎龍村的改造就是一個好例子。


“我們還計劃開展村黨群服務中心升級改造,完成后,鄉親們要辦事、活動,外出的鄉賢要回來聯系我們,都將更加方便,環境也更好,我們也有更好的空間優化服務。”雷興龍說。規劃中的張良邊村黨群服務中心,將突出開放、融合、親民、便民理念,科學合理設置功能場室,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切實提升服務黨員群眾的能力,成為村里凝聚黨心民心、匯集民智民力、淳化鄉風民俗、建設和美鄉村的重要載體。
“目前,鱖魚養殖年產值達2000萬元,我們計劃進一步推廣養殖技術,擴大養殖規模,提高專業化水平,做大做強品牌。”區鏡源表示,將繼續因地制宜用好張良邊的水資源,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以先富帶動后富,鼓勵引導農民擴大鱖魚養殖規模,推動規模化品牌化發展,切實增加村民收入。“村集體經濟也可以探索更多的參與和扶持方式,一起實現強村富民的美好愿景。”他說。
接下來,大江鎮將繼續圍繞高質量發展主題,鉚足干勁、奮發作為,加快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目標。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24538郵件:ts6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