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機構: |
臺山政府網 |
生成日期: |
2017-05-08 10:44:00 |
臺山斗山浮月村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名單,斗山鎮浮月村位列其中,成為臺山第二個國家級傳統村落(斗山鎮浮石村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本次全省共有34條村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其中江門地區有3條村列入,臺山市占一席。傳統村落是農耕文明的精髓,承載著傳統文化之根脈,是現代化發展中的寶貴文化遺產。此次入選,將有利于我市加強傳統村落保護,改善人居環境,實現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對我市文化旅游發展意義重大。
浮月村位于斗山鎮上閣地區,是墩頭村委會轄下的自然村,浮月村始建于清乾隆42年(即公元1777年),至今已有接近240年的歷史,立村時首批房屋只有七、八間,由東向西一字形排列在村中間。后來浮月村人口繁衍,住宅隨著增多。目前浮月村有平房近百間,洋樓共20幢,其中有洋名共15幢。這些洋樓是浮月村華僑在外國寄錢回來興建的,最早是建于1917年的“惠華居”,最遲是建于1936年的“覺廬”。洋樓建筑全部使用洋材料,如“紅毛泥”亦叫英泥,產于英國,每桶300斤碼秤,相當于460市斤。浮月洋樓吸收西方建筑藝術成果,建筑風格獨特,具有濃厚僑鄉生活氣息,充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洋文化交融的顯著特征。浮月村是著名僑村,現旅居海(境)外的鄉親約有1500人,以美國、加拿大和香港、澳門地區居多。浮月村旅外鄉親歷來愛國愛鄉,一直關懷和支持故鄉的發展。
浮月村于2002年被列為臺山市文物保護區,并享有臺山新八景之美譽。除此之外,其2004年被評為江門市文明村;2007年被評為廣東省衛生村; 2009年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區。
浮月村原名為“浮溪村”。立村之初,村前原為汪洋一片,只有立村的約一平方公里土地范圍地勢高突,活像一個小島,旁有溪水注入,村子猶如浮在溪水上面,故先人命之“浮溪村”。后人偶見傍晚時分明月影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美不勝收,于是改為更有詩意的名字——“浮月村”。
浮月村因“洋樓”而聞名遐邇。上世紀初至三十年代,一些經過艱苦打拼而致富的旅外鄉親,紛紛攜款回到村中建造了15座華麗無比的別墅式洋樓,這些洋樓的樓名多以樓主的名字命名,并集居住與防御于一身。每一座洋樓的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如“中山閣”是樓主陳國麟為紀念其父陳棟華在辛亥革命期間與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建立的深厚情誼而命名的。
浮月村的洋樓是普通洋樓與碉樓建筑功能相結合的混合型華僑建筑。這里的洋樓以西式為主,一般不開“中門”而從兩側開門進屋,磚墻石基圍合成戶,以天井廊廡保持與外界溝通,這種外封閉內開敞的形式具有建筑密度高、安全、隱蔽的特點,也加強了鄰里交往和守望相助,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嶺南傳統居住特色。2004年,“浮月村洋樓”入選臺山新八景。2008年,“浮月村洋樓”被批準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部分文字來源市住建局)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24538郵件:ts6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