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都斛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繼續訪問放棄
| 發布機構: | 江門日報 | 生成日期: | 2024-04-02 11:34:35 |
李月美,又名李月眉,祖籍廣東臺山都斛,1918年生于馬來西亞檳城一個華僑家庭,父親李榮基是一位臺山華僑商人。李月美自幼在當地華僑學校讀書,學習成績優異,同時多才多藝。抗戰爆發后,她積極組織同學參加義演,上街募捐款物,募集到了不少款項。
剛年滿20歲的李月美在得知要招募機工的消息后,內心激動萬分。因為她自己懂得駕駛技術,正好可以回國支援運輸。李月美立刻跑去籌賑會報名,可是報名處的工作人員卻不同意接收她,原因是只招收男機工,不招收女志愿者。
性格直爽的李月美不肯放棄,無奈不管她怎么說,招募人員就是不同意她參加。想著自己滿腔熱血卻報國無門,李月美郁悶不已。回到家中,她突然想起在學校里曾學過“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一個大膽的想法浮現在她的腦海中:效仿巾幗英雄花木蘭,女扮男裝上戰場。
于是李月美一狠心剃光了自己的頭發,穿上了弟弟的衣服,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月眉,女扮男裝,瞞著父母,趕到另一個報名點再次報名。由于她個子高,嗓門兒大,再加上結實的身體、剛強的性格,像個男孩子,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懷疑,順利地成為南洋華僑回國機工服務團的一員。
臨行前,李月美悄悄地留下一封家書,懷揣著同國人并肩作戰之心,和其他團友一起乘坐輪船離開了馬來西亞。登陸安南后,他們一行人乘坐火車到達昆明,開始軍事訓練。1939年,李月美被分配到總部設在貴州的“紅十字會”擔任司機,之后幾年她一直和戰友們日夜奔波在滇緬公路上,負責在滇緬公路上搶運傷員、藥品和軍用物資。
“一個華僑能出力,十個敵人九不回。”這是一句流傳在滇緬公路上華僑機工的口頭禪,也是經常在沿路各站上常見的標語,李月美將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用來激勵自己、鼓勵同志,戰勝困難,頑強斗爭,奮勇前進。
滇緬公路的路況極差,大部分是土路,道路崎嶇,地勢險惡,一不小心就會車毀人亡。每逢下雨更是泥濘不堪,到處是爛泥和水坑,李月美和其他南僑機工們沿途要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橫斷山和怒山,要跨過水流湍急的瀾滄江和怒江,要穿越亙古荒涼、人煙稀少的“煙瘴之地”。
除了自然條件惡劣外,日軍為了切斷滇緬公路,還經常派出飛機對滇緬公路進行轟炸和掃射。南僑機工和在前方作戰的士兵們一樣,時有傷亡發生。為了躲避日軍的轟炸,加緊運輸,李月美和戰友們常常是晚上關燈,連夜疾行。
憑借膽大心細和精湛的駕駛技術,李月美一次又一次地去戰場搶救傷員,搶運醫藥、武器,為祖國抵御外敵增添了勝利的籌碼。同伴們不僅沒有人看出她的女兒身,反而都對“他”贊不絕口,覺得這個“小伙子”膽大心細,是他們的好“兄弟”、好幫手。
1940年5月,李月美在滇緬公路上一個急轉彎處不慎翻車,導致腦震蕩昏迷。戰友們奮力把她從壓扁了的駕駛艙中搶救了出來,馬不停蹄地送往醫院急救。搶救時醫生發現李月美竟然是一位女子。眾人無不訝異稱奇,贊嘆這名女子的報國之心感天動地。
傷勢痊愈后,李月美脫去軍裝,以一名護士的身份繼續留在第一線,堅守著她的抗戰事業。她發揮了自己的文藝特長,以熱情的歌聲鼓舞大家的士氣和斗志,紅十字會的營地里常常能聽到她動人的歌聲。
此后,李月美女扮男裝、回國從戎的故事,在大江南北傳頌開來,一時間轟動海內外,無人不贊嘆,無人不敬仰。李月美被譽為“當代花木蘭”,廖仲愷夫人、著名社會政治活動家何香凝女士為表彰其愛國精神,特題“巾幗英雄”四個大字,贈李月美作永久紀念。
1954年,當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訪問緬甸時,李月美作為華僑代表參加了座談會,受到周總理的親切接見。當緬甸僑團介紹她是當年女扮男裝回國抗日的“花木蘭”時,周總理連連稱贊她為“巾幗英雄”。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24538郵件:ts6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