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廣海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繼續訪問放棄
| 發布機構: | 廣海鎮人民政府 | 生成日期: | 2024-05-13 11:39:25 |

沿著江門市臺山市廣海鎮鯤鵬村海洋路,拾階而上,入目是大片海洋主題的藍色彩繪。一條路上,村民們依山而建的房子幾乎都畫上“藍”,有熱帶風情的椰林沙灘,有豐茂海草,有海魚、海龜、珊瑚叢。在能俯瞰全村的山頂樓房上,是霞光萬丈中,海豚躍出海面,美麗的身影投映在水面上。
廣海鎮鯤鵬村,古稱溽州、溽城,是臺山歷史悠久的商埠,漁船最多的漁港,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一站。矗立廣海的烽火臺,擁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明朝已經存在,是廣海鎮蓬勃發展的時代見證與縮影。
村道破舊、基礎設施薄弱,曾是廣海鎮鯤鵬村給人的印象。而今日村容大“變樣”,在奮戰“百千萬工程”中,鯤鵬村深入挖掘資源,增強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漁港經濟區,投資 8600萬元啟動“漁旅融合”項目建設文化長廊及美麗漁村,推進村容村貌建設;并利用僑鄉的海外資源及灣區資源,推進縣域電商直播基地建設,探索走出一條三產融合的發展道路,推動漁業產業優化升級,讓古老的漁村重新煥發新活力。
|立足漁民需求|
整治維護和升級改造廣海漁港
依山而建,靠海而興。鯤鵬村位于廣海鎮西南沿海,面積 0.18平方千米,戶籍人口 4872人。它是一個純漁業村,沒有耕地、林地、灘涂等自然資源,卻在 2.65萬個行政村中脫穎而出,入選廣東省首批“百千萬工程”典型縣鎮村名單。

依山而建、因海而興的鯤鵬村
很多年前,一批漁民從陽江一路捕魚來到廣海,政府建立漁民村讓他們上了岸。目前,村子里仍有1300多戶村民以漁業為生,漂在海上的船是他們半個家。常年和海打交道,村里人皮膚略微黝黑,善于觀測風云,知道什么天氣應該歸航。
鯤鵬村現有國庫漁船 250艘,其中有 100艘大功率鋼質漁船,年捕撈量 4萬—5萬噸。在廣海鎮鯤鵬村黨群服務中心,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蔡長輝透露,廣海的漁民主要到10~20海里的近岸海域作業,遠一點會去到 40海里之外的海域,如果是在珠海海域,當天就能到。
蔡長輝自己也曾從事捕撈,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上岸。在村委任職之后,需要隨時關注漁船安全生產工作,及時掌握出海作業的漁船動向,特別是在臺風來臨之前通知漁船回港避風。為了服務好漁民,村黨委聘請3名專職漁業網格員 24小時服務漁業安全生產、防風指揮,平時也會為漁民辦理證件年審、開展漁船安全生產檢查、組織船舶應急演練;并助推成立全市首家漁業工會聯合會,組織開展高溫送飲料、漁民運動會等活動,強化與村民的聯系。

鯤鵬村第一書記梁于凱與漁業網格員查看漁船位置
漁港,是漁船避風的港灣,也是漁民的家,不出海的時候,漁民會在那里修補漁網、整理漁具,為下一次的遠行做好準備。廣海漁港作為國家二級漁港、臺山三大漁港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國家“海絲”文化的最早發源地之一。海浪吹拂而過,故事都記在海里,廣海漁港也承載了幾代漁民的記憶。
與悠久的歷史以及優越的區位優勢相對的是,廣海漁港也存在泊位不夠、避風能力不強、底下淤泥多、設施配套不齊全的問題,存在“有港不能回的情況”。蔡長輝說,臺風來的時候,漁民需要把船停在烽火角附近。“小時候,廣海是有直接到川島的航線的,重新開通這條航線,也是很多村民的訴求”。
來自江門海關的駐村第一書記梁于凱介紹,針對這個情況,廣海鎮人民政府計劃總投資 8.67億元,以鯤鵬村為中心打造漁港經濟區。其中包括建設 6萬畝海上牧場,吸引大型企業承租開展水產品養殖;深挖 1350畝的港池,修筑總長 2400米的東西兩側防波堤,容納 800艘大型漁船返港交易和海上避風。

晌午時分安靜的廣海漁港
針對廣海漁港,分步實施其升級改造和整治維護項目工程,先后完成一、二期工程建設,整個工程完成后港區增加陸域面積 4.5萬平方米,可滿足 250艘 200噸以下漁船停泊、交易、補給,漁獲物年交易量有望由原來的 2萬噸提升至 3萬噸。
通過不斷清淤和航道疏通,廣海的一些漁船終于可以停靠在自己的碼頭。當天前往碼頭,岸邊就停靠著一些船,碼頭整潔,中午時分,還有村民、供應商以及酒樓的采購商在市場逛著,在看有什么“好貨”。運載車停在旁邊,都準備了很多冰塊,購買的人們把魚放進去之后,就利落地往上面加冰。
梁于凱透露,那是漁民臨時的交易點,附近還有一個比較舊的交易市場。目前,廣海鎮人民政府已投資1.5億元,建造廣東省內最大的單體漁獲物集散中心,打造交易、餐飲、娛樂于一體的大型綜合商業體,到時交易點以及市場都會搬遷過去,并計劃吸引 270家商鋪進駐。“集散中心可使用面積為 4萬平方米,一共三層,一層主要建成 2萬多平方米的手信街,2樓則計劃與餐飲相關的,按計劃手信街在 6月份就能試營業。”
|建“電商小鋪”|
發展線上+線下新型集體經濟
沿著海洋路往上走,在山腳下一棟兩層高、墻壁深淺不一地畫著海水魚類及熱帶風情的房屋,一位村民坐在門口納涼,門口曬著幾筐咸魚,他時不時看看外面,一邊用白色絲線進行編織。記者上去詢問,他說這是桌球的網。“我曬的是淡口咸魚,沒有那么咸,很多過來玩的人看見了就會買一點”。

漁港臨時交易點,村民們在購買海鮮
咸魚是鯤鵬村小有名氣的單品,咸香濃郁、肉質鮮美,曾經主要靠漁戶散賣,在老客戶口口相傳中立下口碑。除了直接銷售鮮活水產品,鯤鵬村村民還會將水產品粗加工制成腌制食品,“他們在不忙的時候,會接一些手工作業的活來做。”梁于凱說。
跟大部分的捕撈漁村一樣,鯤鵬村的漁民也存在老齡化嚴重的問題,從業捕撈漁民的平均年齡在50~60歲,受限于文化水平,在轉產轉業中存在一定的困難。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 “實施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工程,推進縣域電商直播基地建設,發展鄉村土特產網絡銷售”。今年,商務部等 9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計劃用 5年時間,在全國培育 100個左右農村電商“領跑縣”,培育 1000家左右縣域數字流通龍頭企業,打造1000個左右縣域直播電商基地,培育10000名左右農村電商帶頭人。

鯤鵬村的帶貨直播間
在此形勢下,鯤鵬村致力發展 “線上 +線下”三產融合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模式,迅速與灣區人才島AI電商產業園簽訂合作協議,已投入70萬元建設“電商小鋪”項目,建有農產品展銷廳 1間,直播間 2個,倉庫 1個,引進年銷售額 1500萬元的電商直播團隊一個。未來將再增加投入100萬元,將一家“小鋪”提質擴容,成為電商直播及人才培養基地。“現在僅直播場地出租,便可為村集體帶來 14.4萬元的年收入,今年有望繼續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正增長。”
據悉,“電商小鋪”于去年 12月份開始運作,主要用于銷售本地農產品,截至 2024年春節,銷售額已達 24萬元。梁于凱十分看好電商這條路子,他說,“鯤鵬村是一個純漁業村,單一的經濟結構抗風險能力弱,村集體沒有耕地、林地、灘涂等自然資源,且受限于狹小的地理面積,難以發展傳統產業。通過電商模式,將原本勞動密集型產業轉變為技術密集型產業,可以在最小的空間范圍下獲得大量產出。我們也在培育本地人帶貨的能力。”漁民走通了海產品電商銷路,也能增加他們的收入。
│改造漁村風貌│
打造“產銷游”經濟體
在廣海漁港望去,有一棵樹獨立于沙灘上,對著漁港、碼頭和烽火臺,獨自面對海上月明,潮起潮落以及漁船進出。那棵大樹,被稱為“孤獨的樹”,是現在鯤鵬村的新晉打卡點之一。

錯落有致的鯤鵬村屋宇

廣海碼頭上的燈塔

獨立于沙灘上面對大海的“孤獨的樹”
梁于凱說,若是驅車過來鯤鵬,村里現有海永無波公園、漁人碼頭等景點,“海永無波”摩崖石刻于 2022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漁人碼頭有海鮮市場,附近餐飲商家豐富,海鮮加工口碑良好。此外,漁港除了“孤獨的樹”,還有“燈塔海堤”打卡點,村內有南灣山莊、漁海心民宿等網紅住宿地,可以滿足鄉村旅游需要。
廣海碼頭上還有一個廣東省大廣海灣現代化海洋牧場展廳,里面有全息柜,展示臺山耕海牧漁、建設“藍色糧倉”方面的成效,展示板塊包括深海養殖、苗種培育、精深加工、海上風電、金融租賃、發展目標等方面。

廣海漁港上的海洋牧場展廳
去年的開漁節,臺山市 1938艘漁船分別從廣海漁港、橫山漁港、沙堤漁港、魚塘港、三洲港和沿海各鎮的涌口等競相出發,開啟趕海 “第一捕”。開漁當天,臺山特意在廣海漁港舉行了盛大的開漁儀式,組織漁民家屬參加趣味運動會,邀請漁民演唱疍家漁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為建設美麗鄉村,做“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廣海鎮人民政府投資了 8600萬元的美麗漁村項目(主體部分在鯤鵬村內),通過建設文化長廊及美麗漁村、整治地質災害點、開展“三舊”改造等,全面提升人居旅游環境,實現港、產、城一體化發展。
美麗漁村項目計劃把山上全部民宅繪成風格統一的景觀墻。去年8月,文化長廊及和美漁村墻繪建設正式啟動,當時一條寬敞筆直的瀝青路,只用 3天就鋪成。梁于凱說,當村黨委上山與村民們溝通時,“村民們不但不抵觸,還會主動要求說能不能在自己房子的墻體上多畫一點,沿途商家配合歇業也沒有一絲不滿。”



現在以大海為主題的彩繪布滿了鯤鵬村,藍色仿佛從海洋延伸到了村岸上,經過改造,村貌煥然一新,置身其中,仿佛在一個夢幻世界,能看見陽光、沙灘、椰樹、飛鳥、海洋動物……因為建設成效顯著,鯤鵬村先后獲評江門市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村、廣東省鄉村治理示范村。“看著鯤鵬村很多建設從無到有,一步步發展起來,我覺得非常有成就感。”梁于凱說,他自去年 7月來到鯤鵬鎮駐村,參與了多個項目的建設,為村里的改變感到高興。
以“頭號力度”推進“頭號工程”,廣海鎮鯤鵬村正因地制宜建設辨識度高、別具特色的網紅地、打卡點,打造集“產、銷、游”于一體的綜合性海洋產業經濟體,發展集歷史普及、古跡參觀、廟會、民宿于一體的主題文旅產業模式,將文化的軟實力轉變為經濟收入的硬實力,推動古埠古港煥發新的光彩。(來源:海洋與漁業雜志)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24538郵件:ts6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