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四九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繼續訪問放棄
| 發布機構: | 四九鎮黨政辦 | 生成日期: | 2019-01-14 01:48:28 |

△四九鎮位置(藍點)

△四九鎮地圖
位置四九鎮,因過去農歷每旬逢四日、九日兩天為圩期而得名。它位于臺城東部,地處東經111°52′,北緯22°14′。既有高山、山地,也有丘陵和平原。東面北峰山與新會區為界,南與沖蔞鎮、都斛鎮接壤,西與臺城城區相鄰,北與水步鎮相連。鎮政府所在地設在四九圩,距臺城9公里,離新臺高速臺城出入口4公里,鎮內地形為狹長形。全鎮土地總面積246平方公里(369000畝),不包含古兜林場的面積。
歷史沿革明代(1499年)屬新寧縣德行都,民國時期屬于臺山縣第一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臺山縣第一區。1954年,轄15個小鄉。1957年撤區設鄉,把四九區分為五十鄉和四九鄉,1958年1月又把四九鄉和五十鄉合并為四九鄉人民委員會,1958年10月,實行政社合一,四九鄉與附城鄉合建“附城”公社。1959年6月,析附城鎮而置“四九公社”;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間稱為四九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0年改為四九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轄25個生產大隊。1983年8月改制為四九區公所,轄18個鄉,后有改稱村委會。1986年12月,四九區公所改制為四九鎮人民政府,轄22個管理區和四九圩、五十圩兩個居民委員會。1999年6月,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由村民民族選舉產生村委會組成人員,故又改稱為村民委員會。現管轄20個村委會、3個居委會、225個村民小組。2018年末常住人口3.8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35萬人;外來人口5000多人,有旅外華僑、港澳臺同胞5萬多人。
境內河流及資源 境內主要河流有發源于獅子山的四九河和發源于瓶山的五十河,兩河在合水水閘處匯合后流入臺城河。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3.2度,年均降雨量2078毫米。目前鎮內主要的礦產資源有鎢、水晶、花崗巖及多種稀有金屬。水資源非常豐富,是臺山地區最主要的飲用水源地,轄區內有塘田、老營底、坂潭等17座水庫,其中鎮管水庫12座、市管水庫2座,古兜山林場3座。正常總蓄水量達6000萬立方米。
工業鎮內擁有洞美工業區和長龍工業區。洞美工業區創建于1989年,是江門五邑地區第一家臺商企業落戶地點。多年來,四九鎮始終努力營造良好投資軟硬環境,制定各項投資優惠政策,不斷更新招商引資策略,加大招商力度,成功地引進57家企業落戶洞美工業區,投資總額達1.5億美元,其中臺商外資企業達37家,形成遠近聞名的臺商工業園。2000年,四九鎮又科學規劃10000畝,采取“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方式,高起點、高標準開發長龍工業區,目前已開發6000畝,區內供電、供水、排污、通訊、電視光纖、綠化等基礎設施完善。2015年,全鎮生產總值24.93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007.7萬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3億元,村委會總收入295萬元,連續多年被評為江門市招商引資先進鎮。“十二五”期間完成招商項目108個,其中外資企業20個,實際利用外資2056萬美元,內資企業88個,計劃投資金額達5.19億元。五金家電、電子燈飾、紙品包裝、食品保健等產業均已初具規模。
農業全鎮耕作面積已達5.12萬畝,林地面積12.30萬畝。農民年均收入增速達6.7%,向農戶發放種糧補貼共2100萬元。連續多年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投入,進一步推進高標農田建設,建設項目涵蓋大塘等15個村委會,達2.4萬畝,提高了農田基礎設施配套程度,農業生產環境得到有效改善,讓農田得以持續利用。積極開展“自來水安裝暖流”工程,我鎮投入300萬元補貼農戶共同推動安裝工作,并發動農戶積極參與,目前飲用自來水已覆蓋全部村(居)委會,安裝戶數達6481戶,受惠群眾24269人。加強三資平臺的管理,規范了對村集體財務的管理,成立以來共接受投標20宗,成功交易19宗,成交金額達1626萬元。積極落實做好水毀工程修復、渠道清淤除障等工作,確保農業生產安全度汛,協調農田灌溉水庫的水量調度,確保農民的灌溉用水,保障農作物的收成。“三農”工作的穩定發展,為城鎮進一步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人口全鎮姓氏有李、伍、黃、馬、林、雷等四十七姓,世居民族主要為漢族,所屬民系為廣府民系,使用四邑方言臺山話。明清兩代在臺山附城,大江大巷等地區大量遷入,近代時期大量臺山人旅居海外,分布于香港、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地。2015年,全鎮有村民委員會20個,居委會3個,自然村225條。
飲食四九鎮位于北峰山下,飛禽走獸種類甚多,小圳山塘密布,故四九人有狩獵或者捕魚的習慣,更有喜食野味之風,如:飲蛇羹、蛇酒、山蛤湯、吊鼠湯、鱔骨湯、牛骨湯等,食狗肉、黃鱔飯、山蛤飯等。其獨特的烹調方法,使其制品其味無窮,具有其他地區不同的獨到之處。還有特色傳統美食有春節的煎堆糍、發糕,農歷三月初三的艾糍,農家以“艾絨”(老鼠艾,長在田里,曬干后,擦成絨狀)、烏勤藤(又叫“首烏”)做糍;端午節粽子,以竹葉裹粽,其中“枧水粽”,置蘇木條其中,有的配“豆沙”,糯米粽,又叫“白粽”,內置咸肉、蛋黃、花生等配料;夏至狗肉,中秋芋頭糍等。
名勝全鎮有石筆潭、臺山八景之一石坂晴嵐、臺山歷史上的著名水利設施蠻陂頭、中南地區第一座水力發電站蠻陂頭水電站、北峰山森林公園、五指山、江門地區現存最高的碉樓福臨碉樓、臺山市國防教育基地等。
名人四九鎮歷史名人眾多。有抗日骨干甄子明、黃新瑞,抗日英雄黃毓全、抗日僑領黃三德,中國航空史上的第一次長途飛行者黃毓沛,美國第一名亞裔市長李孟賢,加拿大首位華裔總督伍冰枝,“臺山旅外市長”伍舜德、新中國音樂奠基人李凌、香港著名歌星陳百強、黃家駒,中國第一家合資企業的女主人伍淑清,香港特區榮譽勛章獲得者伍國泮,美國最大的中文報紙《中西日報》創立人伍盤照,社會活動家黃福培等人,這些四九鄉賢為中國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非物質遺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二十一世紀初編寫《四九鎮志》,共收集整理了氣象、農事諺語75條,民謠11首,碑記6條,傳說2篇,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文藝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近幾年來還有不少的文藝類文化遺產得到不斷的發掘,還有不少沒有列入保護范圍。2016年,我鎮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登記地點61處。
2018年,四九鎮實現工農業生產總值35.003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706.00萬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5.00億元,全鎮23個村(居)委會集體經濟總收入355.00萬元,其中6個村委會集體經濟收入超過20萬元。目前轄區內200人口以上自然村全部實現道路硬底化,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100%,居民生活垃圾實現無害化統一處理。四九鎮政通人和,社會穩定,連續多年榮獲臺山市信訪維穩工作考核一等獎、安全生產工作一等獎,并在近年先后成功創建廣東省教育強鎮和廣東省衛生鎮。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24538郵件:ts6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