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機構: | 臺城街道辦事處 | 生成日期: | 2021-04-16 09:05:49 |
在臺城西郊,有一個古老的村落,一條河流像玉帶一樣從村前繞過,川流不息,環境優美,它名為桂水堡,今為桂水村委會,面積3.9平方公里,轄塘頭、勝塘、三龍、潮澗、湖邊、榮華、虎山、南安、南樂、隔凹、西安11條村莊,是余、李兩姓氏的聚居地。據記載,明代成化二十年(1484年),余賢甫公曾孫頊翁、瓚翁、瑞翁、璉翁和良甫公曾孫積翁等,攜帶家屬從平康都儒村遷徙至桂水舊村(塘頭村,圖1)立村開基,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圖1,塘頭村
明代弘治十二年(1499年),新寧立縣,建城于桂水之東約3公里。雖然縣城近在咫尺,卻因桂水河阻隔,交通不便。大約明朝萬歷初年,東坑李氏十四世對遲、蓮山兄弟及其后人遷入桂水隔凹立村,余、李兩姓族人共建桂水家園。明朝萬歷八年(1578年),余氏族人為感恩先祖良甫之功德,建立“良甫余公祠”(圖2)。

圖2,良甫余公祠
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新寧縣知縣王暠建立桂水橋,天塹變通途,方便了桂水與寧城等地之間的來往,促進了該地區的發展。至乾隆年中葉,經過二百余年的長期墾殖,人口增多,耕地面積擴大,財富積蓄增多,族人開始從舊村徙去附近另立新村。
清朝末年,桂水地方的荒地已開墾完,出現了人多田少的局面,為謀求生計,出洋鄉民日多,華僑紛紛寄銀回鄉建造洋樓屋宇,僑匯成為部分家庭的主要收入,桂水河上輪船載著各江貨物來往穿梭,湖邊磚窯應運而生。大量的華僑銀信寄入,加速桂水僑村的形成。晚清時期,桂水人要到縣城寄遞銀信,為僑眷帶來不便。民國初年,塘頭村的余錦樂、錦昌兄弟在該村開辦一間雜貨店,名為“萬盛號”(圖3),成為當時桂水各村華僑民眾的聚集地。為便于華僑僑眷寄信,余錦樂、錦昌兄弟特向中華郵政申請開辦郵政代辦局,“桂水堡”郵局從此成立,在“萬盛號”門口設立郵政信箱,代理郵政業務,兼營接理外洋書信銀兩。以下的實寄封,可見“桂水堡”郵局的足跡。

圖4-5,是桂水堡寄開平赤坎實寄封,貼帆船2分郵票1枚,蓋“廣東臺山萬盛號·桂水堡郵局余錦樂、錦昌經理”代辦局戳(圖6),銷1925年10月5日“廣東·桂水堡”腰框式郵戳(圖7),1925年10月5日“新寧”郵局中轉,10月6日經新昌,10月7日到達赤坎郵局,送“廣兆隆油糖鋪”轉交給收件人。鄉村雜貨店代辦郵政,兼接理銀信,成為五邑僑鄉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新中國成立初期,桂水人余紹游在臺山郵局工作,任“桂水堡”郵政代辦局負責人,“萬盛號”延續代理郵政業務,沿用原來的郵戳。

圖8-9,是香港寄臺山桂水銀信,貼香港喬治六世頭像2分、8分郵票各1枚,銷香港1952年12月24日郵政宣傳戳平寄,12月27日臺山郵局中轉,12月27日“廣東·桂水堡”郵局萬盛號轉交余煥林收。其書信原文如下:
余煥林、德樂兩先生鑒:
茲接余杰禮先生由加拿大付來掛號信一封,內港仄一張,款肆佰元,托分交臺等,茲經兌妥,由人生行僑批局付上,除兌仄費每佰元伍毛,實交臺等每人199元,請為查收為盼。此祝
安好!
晚:陳榮彬手草
1956年,“桂水堡”郵政代辦局撤銷,其業務并入臺山郵局,為方便群眾寄信,“萬盛號”門口依然設有郵政信箱,郵政人員定期收信,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才撤銷該郵箱。
作者:李柏達 (單位:廣東省臺山市人民政府臺城街道辦事處)
參考文獻:
1、余洲寧:《桂水余族歷史概況》。
2、東坑修譜局:《東坑李氏族譜》,1931年版。
3、臺山李氏族譜編纂委員會:《臺山李氏族譜》,2018年版。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58386郵件:ts6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