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辦各辦(局),各城鄉社區:
現將《臺城街道辦事處普惠金融“村村通”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街道辦財政所反映。
臺山市臺城街道辦事處
2017年5月18日
臺城街道辦事處普惠金融“村村通”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中發〔2014〕1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4〕17號)、《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的意見》(粵府辦〔2014〕29號)和省金融辦等八部門《關于印發〈廣東省普惠金融“村村通”實施方案〉的通知》(粵金〔2016〕38號),根據省、江門市和臺山市的工作部署,為了指導和推動我街道普惠金融“村村通”建設,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三農”水平,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按照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有關強農、惠農、富農的政策要求,堅持“政府推動、金融支持、試點帶動、逐步推廣”的原則,以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為動力,大膽作為,主動探索,大力推進建設縣級綜合征信中心、信用村、鄉村金融(保險)服務站、鄉村助農取款點、農村產權抵押擔保貸款、“政銀保”合作農業貸款、婦女創業小額擔保貸款、金融扶貧貸款等“八項行動”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普惠金融建設,全面優化農村金融環境,提升金融服務水平,打通農村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切實解決農村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努力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二、主要內容
(一)建設征信中心。
由人民銀行臺山市支行牽頭,協助建設市征信中心。
1.建立征信中心領導小組及綜合性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綜合采集公安、市場監管、法院、稅務、海關、國土、環保等政府部門非銀行信用信息數據,建立綜合性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各鎮(街,下同)、部門、金融機構間信用信息的互聯互通、共建共享。信息錄入實施分級管理,具體操作及分工:市征信中心為一級端口,負責編制目錄并匯總我街道錄入報送的信息;我街道負責以村民小組為單位采集和錄入農戶信用信息,并定期進行更新和傳送至市征信中心。
2.實施信用科學評價和差別化信貸政策,實現企業及農戶信用評價與信貸服務有效對接。人民銀行臺山市支行加強指導,探索建立科學的信用評價體系,各銀行機構依據信用評級結果開展授信,將信用評價與信貸服務有效對接。
3.探索建立信用獎懲機制,我街道協助市各部門、各金融機構認真研究制定守信獎勵、違信懲罰措施,深度開發應用信用信息,聯合推動誠信社會建設。
(二)創建信用村、信用戶。
以各城鄉社區為主,動員符合條件的農戶自愿參加信用評定;成立由街道干部、村“兩委”、金融機構、農戶代表組成的農戶信用評定小組,對農戶信用等級進行評定,評定結果實行張榜公示,接受全體村民評議監督。由銀行機構對信用村、信用戶實施整體授信。根據實際出臺適合我街道的信用評定標準,創建具有臺山特色的信用村。
(三)建設街村金融(保險)服務站。
按照“政府建設管理、金融機構掛點運作、共建共享”原則,依托農村公共服務站點,在我街道、行政村建設金融(保險)服務站。實施金融機構駐鎮村機制,加強業務指導與合作,整合資源,為“三農”提供全方位優質服務,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改善農村金融環境。街村金融(保險)服務站包括以下功能:宣傳、普及金融保險知識和政策,協助開展農村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提供信用評級結果查詢、農戶信用信息收集、金融業務代理等服務;協助地方政府構建“政銀保企農”五方對接平臺,提供產融對接等金融服務;通過選聘街道保險協保員,協助辦理政策性涉農保險宣傳、承保、理賠等服務;協助開展提供其他涉農金融業務和服務。
(四)增設助農取款服務點。
臺山市于2011年開始建設助農取款服務點,目前已建成一批并啟用,效果明顯。在此基礎上,引導臺山農信社、郵政儲蓄銀行等涉農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尚未設有助農取款服務點的行政村合理增設助農取款服務點,進一步提高服務點的覆蓋面。繼續推廣和深化銀行卡助農取款點服務功能,提供小額助農取款、刷卡消費、轉賬匯款、水電費代繳、話費充值、新農保和新農合領取、小面額人民幣現金兌換、殘損幣收兌和反假貨幣咨詢等金融服務。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農村布放支持可循環、小額幣種功能的ATM和其他自助終端,積極推廣手機支付及其他新興支付方式。
(五)推進農村產權抵押擔保貸款工作。
在確權登記頒證的前提下,按照“農戶自愿、市場化運作和整體風險可控”的原則,創新農村產權抵押擔保方式,積極推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林權、農民住房財產權、大型農機具、漁船等抵押擔保貸款業務。充分激勵金融機構服務農村,積極引導涉農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的貸款力度,切實解決“三農”融資難問題。
(六)推進“政銀保”合作農業信用貸款工作。
市政府與相關銀行機構、保險公司簽訂三方合作協議,以保險公司的保證保險作為主要風險保障,政府財政設立基金補貼部分保費,銀行機構負總責,建立農業貸款的政府、銀行、保險三方的風險分散機制。銀行機構為符合貸款條件的農業企業、組織和農戶等參保對象發放農業貸款。
(七)推進婦女小額擔保財政貼息貸款。
繼續積極推廣省婦聯、省財政廳、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聯合實施的“扶持婦女創業小額擔保財政貼息貸款項目”,通過省的項目帶動,加大我街道財政專項資金投入,為農村婦女創業提供小額擔保貸款貼息扶持,幫助農村婦女創業致富。
(八)推進金融扶貧貸款。
按照中央、省、江門市和臺山市關于“精準扶貧、不落一人”和廣東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工作要求,堅持分類施策,進一步加強金融扶貧工作力度。利用社會捐助資金、扶貧對口幫扶資金、村級互助基金等資源,設立金融扶貧基金,用于對被列為重點幫扶對象的貧困農戶提供小額貸款擔保和貼息,鼓勵金融機構發放小額擔保貸款,扶持有勞動力的貧困戶等弱勢群體創業致富。
三、時間安排、工作目標和實施步驟
(一)時間安排。
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
(二)工作目標。
利用11個月時間,在全街道基本完成普惠金融“村村通”工作任務,達到省的考核要求。具體包括:
1.協助完善市級綜合征信中心建設。
2.建成的信用村占全街道行政村總數的70%以上。
3.農村金融(保險)服務站以及助農取款服務點實現全街道行政村全覆蓋。
4.開展農村產權抵押擔保貸款、“政銀保”合作農業貸款、婦女小額擔保貼息貸款、金融扶貧貸款等貸款服務。
5.加快推進農業特色類小額貸款公司的申報工作,為“三農”發展提供更便捷的融資渠道。
6.結合我街道農村地區市場需求,繼續推進“三農”保險工作,使保險業機構更好地服務于“三農”,為規避農業生產經營風險提供重要屏障。
(三)實施步驟。
1.動員部署階段(2017年2月)。市委、市政府召開專門會議,動員部署全市普惠金融“村村通”工作。我街道通過宣傳單張、橫幅、標語、媒體等多種方式向農村居民廣泛宣傳農村普惠金融政策,發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普惠金融“村村通”工作。
2.全面實施階段(2017年3月—7月)。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我街道有關職能單位、各城鄉社區按照工作部署,切實推進各項工作,確保工作如期完成。
3.驗收總結階段(2017年8月—10月)。由市政府辦公室牽頭,會同市金融辦、市財政局、市農業局、人民銀行臺山市支行對我街道的普惠金融“村村通”工作進行驗收。及時總結經驗,向省和江門市匯報,爭取省和江門市的政策和資金獎勵支持。
4.鞏固提高階段(2017年11月—12月)。由市金融辦、人民銀行臺山市支行根據我市普惠金融“村村通”工作實際情況,會同我街道有關單位,通過查漏補缺,進一步鞏固提高工作實效。
四、主要措施
(一)積極推行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第三方信用評級。進一步拓寬農村信用評級范圍,積極引導商業信用評級機構對專業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市場化信用評價。出臺相關制度和措施,支持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第三方信用評級工作。
(二)推動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切實維護農村金融穩定。完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增強農村金融服務能力。推動金融生態區建設,綜合評估考核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完善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和處置機制,建立完善農業貸款風險分擔機制。加強對農民的金融風險教育,增加識別和防范風險能力。加強市場監管體系建設,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加強風險監測與防范,切實維護農村金融穩定。
五、工作職責
(一)統籌資源、建設平臺、優化環境、及時補位、主動統籌、積極推動。重點做好六項工作:
1.宣傳發動。加強政策宣傳,廣泛組織發動村民理事會等村民自治組織,動員廣大農民積極參與信用評價,共同推進信用村、信用戶建設,引導廣大農民以實際行動提升自身信用等級,獲得信貸資金支持,實現勤勞致富。
2.主動統籌。發揮統籌兼顧作用,牽頭組織有關部門共同推進“八項行動”。積極協調,加強引導,解決單一金融機構和市場無法解決的問題,充分調動金融機構和農民參與試點工作,確保普惠金融“村村通”有效推進。
3.建立平臺。組織有關部門及時報送數據,并建立常態化的信息更新制度。會同當地金融機構,指導基層推進信用村建設。重點做好進村入戶采集資料和信用評級工作。
4.引導投入。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通過財政投入引導撬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向“三農”。建立對農村金融(保險)服務站、助農取款點的財政補貼、補助機制,加大對基層金融服務“村村通”工作的扶持,協調電信運營商對農村地區布放金融電子機具的通訊費用實施優惠。加大對婦女小額擔保財政貼息貸款的專項資金投入,增加貼息資金數額,擴大受惠面。積極引導社會資金發起設立農戶小額貸款成本分擔和風險補償基金、金融扶貧基金等涉農基金,引導帶動更多的信貸資金對“三農”的投入。
5.分類支持。出臺對信用村、信用戶的激勵措施和優惠待遇,鋪設“信用綠色通道”,讓信用村、信用戶在生產、生活中獲得更多的社會信用激勵。根據信用評級結果,落實分類激勵措施,建立正向激勵機制,引導群眾自覺維護和改善自身信用,營造人人守信、守信受益的良好社會氛圍。
6.凈化環境。創新城鄉社區基層治理體系,開展以打擊“黃賭毒”為重要內容的農村社會治理行動,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戒力度,切實凈化農村風氣和社會信用環境。
(二)金融機構:增加投入、服務基層、創新業務、專業專注。金融機構要強化社會責任意識,發揮自身金融資源和業務優勢,從“三農”實際出發,加強產品和服務創新,優化內部考核機制,積極爭取上級行支持,切實加大涉農信貸投放力度,主動服務基層農村,積極參與農村普惠金融建設。
(三)監管機構:分類指導、扶持三農、政策激勵、形成合力。金融監管機構要緊緊圍繞“支農助農”的重點,加強扶持指導和激勵引導,為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于農村基層、解決“三農”融資難問題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撐。
(臺城街道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