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 市科工商務局 ”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繼續訪問放棄
剛開館的臺山市華僑文化博物館外觀有著明顯的臺山僑鄉建筑特色,洋樓、騎樓等僑鄉建筑元素嵌入其中,散發著濃郁的“臺山味”,讓人感受到“第一僑鄉”——臺山的強大魅力。今天,請大家跟隨文字和圖片的步伐一起來了解臺山濃厚的“僑”文化和愛國愛鄉情懷。

臺山市華僑文化博物館(余煥權攝)
臺山(舊稱新寧),自明弘治年間建縣至今已有500余年歷史。由于地處中國偏遠的南方邊陲,長期以來,她在全國范圍內是個默默無聞的縣份。19世紀末,大量臺山人出國謀生,逐漸地,臺山成為全國聞名的“第一僑鄉”。

臺山瀕臨南海(川島旅游風景區供圖)
如果說臺山人家家戶戶都有親戚旅居海外,你不用驚訝,此話說來毫不夸張,最新調查統計,臺山現有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及港澳臺同胞160多萬人,比全市常住人口還多。而在當時交通落后、通訊不便的年代里,漂洋過海、背井離鄉的臺山人心中,家鄉與親人是他們永遠的牽掛,更是他們奮斗的動力。與此同時,銀信(僑匯)、僑刊鄉訊等作為他們了解家鄉,溝通親人,寄托思念的產物應運而生。
廣府人出洋第一港——海口埠

海口埠臺山銀信博物館(端芬鎮供圖)
臺山“梅家大院”因一部電影《讓子彈飛》早已蜚聲海內外。與梅家大院臨近的“海口埠”,曾是臺山乃至五邑地區民眾出洋的中轉站,銀信(僑匯)業一度十分發達,承載著一段重要的華僑史。

海口埠昔日景色(臺山市檔案館供圖)
海口埠被稱為“廣府人出洋第一港”,作為五邑先僑出海謀生的重要口岸,催生了發達的銀信業。當年海口埠銀信業最為興旺的西隆街有“銀行街”之稱,有鉅信銀號、永茂銀號等6家銀號。

海口埠風貌(端芬鎮供圖)
銀信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文物,銀信傳送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古銀號、古碼頭都是非常寶貴的歷史資源。2017年,廣東省劃撥經費作為啟動資金,支持海口埠修建紀念廣場銀信博物館,將銀信華僑歷史文獻通過碑記或紀念墻的形式展現出來。海口埠紀念廣場和銀信博物館的落成,標志著臺山海口埠作為廣東省古驛道建設示范點正式啟動。
百年僑刊——《新寧雜志》
僑刊鄉訊是臺山最具特色的華僑文化“特產”之一,臺山是全國僑刊鄉訊歷史最悠久、數量最多的市,是僑刊鄉訊發源地。全市曾有150多家僑刊鄉訊,現有35家僑刊鄉訊。《新寧雜志》是中國第一家民辦公益性僑刊,創辦于1909年2月,至今已超110年歷史,是臺山本鄉本土者和海外謀生者的“文化大餐”“精神食糧”。1978年12月,《新寧雜志》在全國所有僑刊中率先復刊,開啟了改革開放以來僑務工作的先聲。

部分新寧雜志(臺山市檔案館供圖)

《新寧雜志》創刊100周年紀念(臺山市檔案館供圖)
歷史上,臺山華僑華人、港澳同胞、歸僑、僑眷,對祖國、家鄉貢獻過力量的燦若繁星。從晚清開始,臺山華僑在家鄉投資興辦實業或捐資舉辦公益事業,并于民國時期達到高潮。這個時期,臺山華僑捐資辦學以建設臺山縣立中學(今臺山一中)最著名。
百年僑校——臺山一中
臺山眾多學校中最有名氣的是臺山一中,創建于1909年,至今已有111年歷史,它是由眾多華僑、港澳同胞捐建而成的臺山僑鄉名校。校舍依山而立,古樸典雅與現代流派兼備,頗具中西合璧的風格。如今,臺山一中已是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校以來,蔡元培、林森、廖承志、雷潔瓊、黃新波、李凌等黨政領導及各界著名人士為校舍題匾;1949年后,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廖承志、陶鑄、王兆國等曾視察臺山一中。

100周年校慶時的臺山一中校園(余煥權 攝)
改革開放以來,臺山僑鄉出現了大批華僑和港澳同胞捐贈興辦公益事業、投資創辦事業的熱潮,涌現了數百位“榮譽市民”“振興臺山貢獻獎”集體和個人,遍布城鄉的捐贈或投資慶典活動數不勝數。旅港鄉親伍舜德、李伯榮、陳策文、劉炳光、陳中偉先后獲“南粵慈善之星”等稱譽。為表彰旅外鄉親對家鄉的貢獻,臺山市人民政府授予5批旅外鄉親(含港澳臺同胞),共329人為“臺山市榮譽市民”。

伍舜德馬蘭芳伉儷(臺山市地方志辦供圖)
另外,接受華僑、港澳同胞捐贈公益事業項目近2萬宗,總額29.55億元。在捐贈總數中,教育事業占了三分之一,醫療衛生事業則是另一大宗捐贈項目。其中,1983年以來,伍舜德家族為家鄉捐資興辦公益事業40多項,金額達1億港元,國內捐贈總額逾2億港元,臺山人民尊稱他為“旅外市長”;1993年以來,李伯榮熱心捐資發展家鄉的醫療衛生、文化教育、廣播電視事業,以及路橋交通、鄉村建設、扶貧助困等項目,捐資項目127項,捐資總額達3億多元。

臺山新寧廣場中的李伯榮銅像(余煥權攝)

臺山市人民醫院(臺山市檔案館供圖)
制作單位:廣東省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臺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24538郵件:ts6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