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 市科工商務局 ”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繼續訪問放棄
古人云:“三日可無肉,日菜不可無”。對于越來越重視健康飲食的現代人來說,蔬菜更是每天必不可少的。臺山市的蔬菜種植面積達1934.87公頃,是珠三角地區重要的蔬菜供應地之一。這里出產的蔬菜品種豐富,除了葉菜、瓜果、花菜、鮮豆等種類品質上乘外,根莖類的蔬菜也很有名氣。
今天我們就特別為大家介紹幾種臺山出品“莖”好吃的名優特產蔬菜:臺山芥蘭(芥藍)、蓮藕和茨菰(茨菇),它們或甜脆可口、或粉糯清香。
臺山芥蘭,別名臺山芥藍,為十字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以肥嫩的花薹(即花莛,芥蘭的莖)和嫩葉供食用,質脆清甜。臺山芥蘭在各鎮(街道)均有種植,其中以廣海鎮區邊地區出產的最為有名。
在臺山廣海鎮的區邊一土名叫水井東的地塊,所產臺山芥蘭最具特色。該地塊總種植面積10多畝,水井東北靠區邊村,南臨蓮塘村,東接廣海城邊,形成小盆地,入冬氣候較溫和,加上土質肥沃,壤土下水源豐富,十分適宜芥蘭生長。1956年“區邊芥蘭”參加廣東省農產品展覽會,獲得與會者的廣泛好評。
臺山種植的芥蘭以黃花芥蘭為主,每年農歷九月播種育苗,十月移植,四五十天便可以收獲。臺山芥蘭成熟時,花蕾金黃,皮色青翠,光澤鮮亮,兩指一拈,指紋像水印一樣清晰地現在莖上。由于莖粗壯直立、細胞組織緊密、含水分少、表皮又有一層蠟質,所以嚼起來爽而不硬、脆而不韌。蘇東坡曾寫詩贊美芥蘭(芥藍):“芥藍如菌蕈,脆美牙頰響。”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新寧縣志》卷五《食貨志?物產?蔬》和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新寧縣志》卷八《輿地略下?物產?蔬品》均有“芥藍”的記載,可見臺山芥蘭的種植歷史可追溯至明代,并一直延續至今,距今有400多年的歷史。
臺山人的餐桌上,最常見的芥蘭烹調方法有白焯蘸蠔油(豉油)或芥蘭炒臘肉等,其中芥蘭炒臘肉最受當地人歡迎。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新寧縣志》卷五《食貨志?物產?菓》中已經有關于“蓮房,其根下曰藕”的記載,可見臺山蓮藕種植歷史可追溯至明代,至今有400多年的歷史。
藕又稱蓮藕,水生類蔬菜,形狀肥大有節,內有管狀小孔,折斷后有絲相連,屬蓮科植物。蓮藕微甜而脆,可生食也可煮食,是常用蔬菜之一,也是藥用價值相當高的植物。臺山蓮藕在各鎮(街道)皆有種植,最具規模的是海宴鎮。
臺山蓮藕以海宴鎮三沙、三安、升平等地出產為最佳。這些地方出產的蓮藕不但又肥又大(每株重可達3千克),而且淀粉含量特別高。用來煲湯,口感松軟,伴有濃濃的蓮香味,清甜而粉糯;削成薄片,以豬肉或牛肉片炒之,脆口無渣,消暑解膩。
臺山蓮藕畝產一般在2250千克左右。采摘好的蓮藕要按大小分類,較小的留作下一造的種苗,能上市銷售的蓮藕每畝約1600千克。目前,僅海宴鎮蓮藕年種植面積達12000畝,其中,三興村的蓮藕種植面積近5000畝。
三沙村的種植大戶摸索出“藕魚共生”的生態種養殖模式,每畝藕塘放養50尾大頭魚苗,為魚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與食物鏈;魚的排泄物能夠為蓮藕提供養分,藕株上的害蟲被魚吃掉,可使蓮藕在不施農藥、不施肥的情況下正常生長。這就形成良性的生物微循環系統,提高了蓮藕質量,同時通過養大頭魚實現增收。
臺山蓮藕食用時,一般白凈的嫩藕用來切片炒,老藕用來煲湯。暑天用冬瓜紅豆煲蓮藕湯,摘一兩片嫩蓮葉加入,湯味帶蓮香,能消暑除煩。
臺山茨菰,又叫茨菇、慈菇、蒔菇,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選擇池塘、低洼地及肥沃水田種植,葉子像箭頭,開白花。地下有球莖,黃白色或青白色,以球莖做蔬菜食用。
臺山范圍內種植的多為沙菇和糖菇。臺山茨菰圓潤飽滿,口感綿軟、鮮甜無苦味,深受當地人的喜愛。
臺山茨菰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至清代,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新寧縣志》卷八《輿地略下?物產?蔬品》中就有“(茨菰)產斗洞等鄉,白而大者名糖菇尤佳”的記載,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至20世紀50年代中期,臺山茨菰幾近絕種。到1961年,開始再度發展,并一直延續至今。
臺山茨菰的主要產地在大江鎮的沙沖村(原斗洞鄉),雖然茨菰的生長適應性很強,但對光照、土質、氣溫、風速等均有要求,而大江鎮的沙沖村正好具備了這些條件,當地土層不深,沙泥土質適中,陽光充足,氣候溫和,又在背風面,整體環境都十分適合茨菰的生長。經過多年的種植,人們積累了經驗,改良種植技術,這里出產的臺山茨菰品質最佳。
目前,臺山茨菰在大江鎮有200多畝的種植規模。一般在農歷七八月種植,生長期為120天左右。每年春節前后,是臺山茨菰收獲的季節。
臺山人烹飪茨菰時喜歡先炒后燜,如豬腳燜茨菰、廣式臘味燜茨菰、糖煮茨菰等。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24538郵件:ts6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