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 市科工商務局 ”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繼續訪問放棄
為充分挖掘利用廣東鄉村歷史記憶和鄉村振興實踐成果,開展地情、思政教育,引導深入廣東鄉村調研實踐,多角度、多形式地客觀記錄并呈現廣東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實踐過程、取得的成就和嶺南歷史文化煥發的新時代光彩等,廣東省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公室、中共廣東省委港澳工作辦公室、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廣東省學生聯合會、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廣東省出版集團有限公司等聯合組織開展2024年“多彩鄉村 共譜新篇”系列實踐活動。現面向全市征集相關作品,具體通知如下:
一、活動時間
2024年6月—9月20日。
二、參與對象
學生、教師、駐鎮幫鎮扶村工作人員、社會各界人士等。
三、活動內容及調研對象
深入廣東鄉村調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為群眾辦實事,多形式記錄鄉村發展,塑造鄉村形象,服務鄉村建設。以“服務助力百千萬 共譜鄉村振興新篇章”為主線,展示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來鄉村的深刻變化和變革性實踐、標志性成果,展現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及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成果。
調研對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鄉村,突出“多彩鄉村 共譜新篇”主題):廣東省文明村—赤溪鎮護嶺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斗山鎮浮石村,中國傳統村落—斗山鎮橫江村,廣東省“紅色村”黨建工程示范點—都斛鎮大綱村,中國傳統村落—端芬鎮東寧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臺城街道桂水村,特色產業村—大江鎮(古典家具)、沖蔞鎮朝中村(黑皮冬瓜)、都斛鎮莘村(水稻)。
四、作品形式
微視頻、調研報告、攝影作品、詩歌作品、書法作品、繪畫作品、歌舞創作、工藝制品、設計作品、圖書作品、直播作品、數字作品、課題作品等。
五、作品要求
(一)微視頻
包括但不限于紀錄片、敘事片、宣傳片、微電影等。視頻時長1—5分鐘,配有旁白、字幕和音樂,畫質像素為1920×1080,格式為MP4文件;提交文件大小為50M以上的版本。作品必須配精煉的標題,字幕采用簡體中文,畫面無水印、無角標;需附文字說明,包括拍攝地點、拍攝時間和200字之內的視頻簡介。
(二)調研報告
要求選題符合實際,立場觀點正確,調研資料豐富,敘述條理清晰,內容詳實,意見建議有可操作性。正文字數在3000字以上,可附相關圖表和調研材料;提交WORD文件和JPEG格式原圖(有相應的圖片說明,照片大小為3M以上/幅)。
(三)攝影作品
要求真實、清晰,每個作品提供反映相關主題的照片不超過8張,提交作品JPEG格式原圖(照片大小為3M以上/幅)。不接受電腦創意和改變原始影像的作品。作品需附文字說明,包括拍攝地點、拍攝時間和200字之內的簡介。
(四)詩歌作品
要求為原創作品,提倡古體詩(包括五律、七律、五絕、七絕等)、近體詩、格律詩、新詩、詞均可。同時提交WORD和PDF格式文件。
(五)書法作品
要求為毛筆書法。書體不限,作品單件畫芯尺寸不大于四尺整紙(68cm×136cm),以豎式為宜,提倡自作詩、自編聯,內容與廣東鄉村相關。提交作品清晰掃描件或高清版電子照片(大小為3M以上/幅,格式JPEG),作品原件郵寄至活動組委會。作品需附文字說明,包括創作地點、創作年份和200字之內的作品簡介;草書、篆書請附釋文。
(六)繪畫作品
要求為原創作品。提交作品清晰掃描件或高清版電子照片(大小為3M以上/幅,格式JPEG),作品原件郵寄至活動組委會。作品需附文字說明,包括創作地點、創作年份和200字之內的作品簡介。
(七)歌舞創作
要求為原創作品,拍攝微視頻提交。畫質像素為1920×1080,格式為MP4文件;提交文件大小為50M以上的版本。作品必須配上精煉的標題,字幕采用簡體中文,畫面無水印、無角標;需附文字說明,包括拍攝地點、拍攝時間和200字之內的視頻簡介。
(八)工藝制品
要求為原創作品,以反應鄉村生活為重點,包括但不限于手工藝品、生活器具等。提交作品清晰掃描件或高清版電子照片(大小為3M以上/幅,格式JPEG),作品原件郵寄至活動組委會。作品需附文字說明,包括創作地點、創作年份和200字之內的作品簡介。
(九)設計作品
要求為原創作品,包括但不限于鄉村基礎設施、鄉村公共空間(村史館、圖書館等)、鄉村規劃、民宿等。提交作品PDF格式文件,作品原件郵寄至活動組委會。作品需附文字說明,包括創作地點、創作年份和200字之內的作品簡介。
(十)圖書作品
要求為原創作品,以講述鄉村歷史、展現鄉村發展、傳承地方文化為主題,包括但不限于村史、村志、地方史話、連環畫、畫冊等,提交作品WORD和PDF格式文件。
(十一)直播作品
直播人年齡須滿18歲且在直播平臺完成實名認證,直播平臺不限,需提供清晰直播作品錄屏,視頻時長不超過5分鐘。錄屏需包含直播觀看人數、直播銷售額、最高在線人數等。作品需附文字說明,包含直播場地、直播人員和200字之內的作品簡介。
(十二)數字作品
要求為原創作品,以強化沉浸式互動式體驗為核心,包括但不限于VR、AR、MR等。提交作品為作品演示視頻(MP4格式,時長不超過5分鐘,幀速率30FPS及以上,文件大小不限)。需附文字說明,包括作品創意與設計方案、作品實現技術、作品特色及創新之處和200字之內的作品簡介。
(十三)課題作品
課題作品為一般課題,最終研究成果形式為研究報告,要求體例規范,字數3000字以上。無資助經費。圍繞地方志與習近平文化思想、嶺南優秀傳統文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文化強省等選報,課題名稱應科學、嚴謹、規范。課題負責人原則上為1人,須具有中級及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稱或博士學位或正科級及以上職務。申報人如實填寫項目申報材料,不得將相同或相近研究內容重復申報,已獲得其他單位立項的課題不得申報。課題申報人只能參與一項課題的申報。申報時間為2024年6月30日至7月30日。填寫附件“2024年多彩鄉村系列實踐活動專項課題申請書”并上傳至活動報送系統,同時打印紙質《申請書》一式3份,郵寄至活動組委會。申報課題經專家評審,報活動組委會審定同意后立項,并在活動專題網頁進行公示。2024年10月30日前提交結項材料,結項材料包括鑒定結項審批書、研究成果、查重報告和其他輔助材料各一式1份,并掃描上傳報送系統。研究成果經專家評審、網上公示及活動組委會審定后予以結項,并參與活動評獎。
(十四)活動標識
各團隊均須在活動中廣泛使用本次活動標識,微視頻在片頭時展示,調研報告在作品左上角或右上角適當位置添加,攝影、書法、繪畫作品在作品右下方說明位置展示。調研實踐團隊可在橫幅、旗幟、服飾以及工作場景等使用。微視頻在片頭時展示,調研報告、詩歌、設計、圖書、課題等在作品左上角或右上角的適當位置添加,攝影、書法、繪畫作品在作品右下方說明位置展示。下為本次活動標識:
(十五)作品提交要求
作品要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政策要求,保證原創性,不得侵犯第三方的知識產權或其他權利,不得重復投稿。
個人參賽者,每種類型只能提交1個作品,需填報《2024年“多彩鄉村 共譜新篇”系列實踐活動作品信息表》(附件1);以團隊名義參賽的,每種類型只能提交1個作品,活動組織單位需填報《2024年“多彩鄉村 共譜新篇”系列實踐活動作品統計表》(附件2),各學校及企事業單位按要求填報《2024年“多彩鄉村 共譜新篇”系列實踐活動重點團隊申報表》(附件3);署名團隊成員不超過10人,署名指導教師不超過3人。
作品需注明聯系人的姓名、工作單位、電話(包括手機)、電子郵箱、詳細聯系地址、郵編等信息。所有投送作品概不退回。
(十六)作品提交命名格式
提交作品時,應先將同類作品放進同一文件夾壓縮成RAR格式后提交,壓縮包統一命名格式如下: 作品類型+作品名稱+報送單位+作者+作者單位+調研村莊+關鍵詞)(示例:微視頻《古韻上岳》XX大學張三+xx大學x學院+清遠市佛岡縣上岳古村+古民居)。
六、提交截止時間
除課題作品外,其他作品和有關資料提交截止時間為:2024年9月20日。課題申報時間為2024年6月30日至7月30日,10月30日前提交結項材料。
七、提交方式
參評作品電子版請發送至臺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郵箱(tsszfdfzb@jiangmen.gov.cn),并注明作者姓名、聯系方式、作品名稱、作品簡介(200字內),或刻錄成光盤送至臺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臺山市臺城街道南新區德政路臺山市檔案館208室),聯系人及電話:葉曉盈,0750-5516278。
前述需郵寄作品原件的可自行郵寄至組委會(廣州市東風東路774號廣東外貿大廈10樓,聯系人及電話:楊小敏,020-38874268),也可交由市地方志辦統一郵寄。
八、評獎辦法
作品經我辦篩選后送至省地方志辦,省組委會辦公室將委托第三方組織專家對優秀作品進行推薦,分類別評出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若干,并面向參與單位、團體設立優秀組織獎,面向組織發動面廣、參與團隊較多的學校及企事業單位設優秀團隊獎,其中學校由校團委、學生會根據相關條件申報。
附件:附件1:2024年“多彩鄉村 共譜新篇”系列實踐活動作品信息表.docx
附件2:2024年“多彩鄉村 共譜新篇”系列實踐活動作品統計表.docx
附件3:2024年“多彩鄉村 共譜新篇”系列實踐活動重點團隊申報表.docx
附件4:2024年“多彩鄉村 共譜新篇”系列實踐活動專項研究課題申報表.docx
臺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2024年7月11日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系方式:0750-5524538郵件:ts686@126.com